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小明 《中国教师》2009,(Z2):408-408
<正>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少有教师主动拿第一课时教学来对外展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主题式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会儿是识字,一会儿是资料展示,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少有教师主动拿第一课时教学来对外展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主题式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会儿是识字.一会儿是资料展示,一会儿是质疑,一会儿又是简单或无明确目的要求的朗读,只求广度,不求深度.主题也不够突出.(2)越位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听了一些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的课,发现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无主题式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会儿是识字,一会儿是资料展示,一会儿又是无明确目标要求的朗读,只求广度,不求深度,主题不突出。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听了一些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的课,发现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无主题式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会儿是识字,一会儿是资料展示,一会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月光曲》(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一)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二)通读全文,学用生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三)解决课后第一道思考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6.
<正>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一般会将课文划分成二到三课时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比较熟悉,但是平时的教学研讨中却少有涉及,通过留意课堂,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展示课、观摩课,甚至是竞赛课中很少有人能够执教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成为大家忽视的一个盲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普遍认为第一课时比较难上,教学内容不好安排,没有现成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认为第一课时没有多大意思,不能出现精彩课  相似文献   

7.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瞿菊艳 《成才之路》2010,(17):41-42
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很难在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一般都要二到三课时。于是,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留心第一课时,你会发现许多奇怪的现象: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9.
识写生字、读通课文、感知大意,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扫清障碍是低年级语文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第一课时内容安排过少,教学模式僵化,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不少老师谈"第一课时"色变,愁"无米下锅"。本文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案例,例谈低年级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的主要内容及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0.
发现问题今年4月,我担任了市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评选工作之课堂教学考核语文组的评委。但听了很多课后,我发现,好多选手连第一课时都上不好。大体表现为两种现象:其一,目标的越位。具体表现为第一课时包揽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或逐段分析讲解,或深究课文主题,挤占了学生的读  相似文献   

11.
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是教学的主要矛盾,正是因为这一矛盾的存在,才产生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等其它矛盾。语文课文教学尤其如此。面对一篇新课文,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堂教学,如果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思、探讨,许多学生是领悟不到课文妙处的。有时候,有些课文,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或引导不当,往往花上几个课时进行教学,仍有不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浅层的、含糊的甚至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 《看云识天气》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本文是以科学为主题的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说明文。原本它是一篇精读课文(一般拟用两个课时教学)。但由于被选中为校内公开课,为保持教学流程的完整性。必须用—个课时完成教学。  相似文献   

13.
常态下的阅读课第一课时往往存在教学内容生拼硬凑、教学流程死搬硬套等弊病。第一课时教学是整篇课文教学的基础,每个人都想让“良好的开端”成就“全部的成功”。可是为什么第一课时的教学探讨却举步维艰?细究其中原委,我们发现作为指导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评价依据的教学目标出现了偏差。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相似文献   

14.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备课不充分。具体表现在:(1)目标定位过高,对重点、难点的把握不准确,例题的选用缺乏连贯性与延续性。(2)二到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只写一个教案,目标定位不准确,对重点、难点的划分很笼统。教学过程中出现在第一课时的讲解中出现第二课时的内容的现象,导致教学过程不流畅。(3)通过检查教案发现,近90%的教师授课后没有进行小结或课后反思。极个别教师虽然有小结或课后反思,但也是寥寥几个字,没有起到小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肖莉 《小学语文》2012,(7):51-54
中年级的精读课文,一般都是两课时来完成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两课时分别应该做什么,很多老师并不很明白,而是跟着感觉走,跟着人家走。致使一些第一课时的课教学效率低。第二课时又变成了理性的分析与讲解,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人文色彩的开掘。有些老师干脆把一篇课文一分为二,第一课时学一部分,第二课时再学剩下的部分,其理由是因为课文太长,一课时讲不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地展示了《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以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相似文献   

17.
纵观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对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合理细化定位、教学策略的灵活选择、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依然存在困惑与茫然。于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第一课时有效性的探索也成了一线教师思考、探究的领域,第一课时怎样上才能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准备,如何提高第一课时的实效性,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探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觉得有效的语文课堂有两个标志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课文都比较长,只有古诗和部分短课文可以在一课时完成,大部分课文一般需要两节课乃至稍多的时间完成。但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合理分配课时,往往在公开教学时第一课时容量很大,求多、求全、求完整,想把课文所有的内容都学完,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如蜻蜓点水,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很多公开教学都超时,也影响了学生休息的权利;而日常教学第一课时的容量又比较小,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课时分配不均,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怎样合理地分配好教学时间,使两课时的容量适中,合理分配好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  相似文献   

19.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即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也不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把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 ,人们研究得最多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不管是哪一级的观摩课、研究课 ,大家上的几乎都是第二课时 ,即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笔者在平时听课中发现 ,多数教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存在着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目标不明确 ,重点不突出 ,学习效率低 ;除了学习掌握生字新词以外 ,不知做什么 ;不少观摩课、研究课还有“垫底”的现象。就讲读课文的教学来说 ,不但有全课的总目标 ,而且有每一课时的分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 ,每一课时的教学都同等重要。第一课时的教学是二、三课时教学的基础。第一课时的教学 ,同样应以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