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对于诗词来说,情感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无理"实属"有情"的现象,有的表现在诗词含义上;有的表现在诗词的意境、章法、结构上;有的表现在内容与历史事实、实际地理位置不符上;有的表现在诗人审美评价的不一致上,等等,仔细研究,均属"无理而妙"现象,弄懂了这一点,会有助于我们的阅读和教学。  相似文献   

2.
“梨花”“海棠”式的畸恋现象在唐宋诗词作品中屡见不鲜。其中以白居易、杜牧、张先、欧阳修四人的诗词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唐宋文人的暮年情怀,构成文学史上的一道奇观。在唐宋文人暮年畸恋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原因,而最重要的则是唐宋文人忧惧衰老、对生命价值认定的焦虑和男权对女性容颜与身体的裁夺与控制。  相似文献   

3.
一般地说,中国的古典白话小说,尤其是章回体小说,篇篇回回都有诗词,常以诗词开篇,以诗词过渡,以诗词收尾,诗词贯穿全部作品的始终.笔者姑且将这种结构现象,名之曰“诗词贯体”.本文拟就这种结构略陈管见,聊作引玉之砖.(一)诗词既然贯穿于古典小说内容的全过程,因而它就不是游离于作品主题、思想、情节之外的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作品本身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如果将《红楼梦》里那洋  相似文献   

4.
刘连山 《学语文》2005,(4):19-19
诗词教学中只理解几个重点句,只抓住一两个知识点。记忆几首诗词只为应付考试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三方面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喜欢古典诗词的并不多。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当前中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入手,来引导他们进入古典诗词的殿堂。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师:流行不一定都成为经典,但经典大多是曾经的流行。流行并非仅像人们普遍认同的那般转瞬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涌现了一股“晚唐诗热”,构成当时新诗的一个独特现象。这一热潮的发生既表现在废名、林庚、何其芳、卞之琳等诗人对晚唐诗词的青睐、亲近程度,也表现在当时各种刊物、论著、文章对晚唐诗词的关注与推介热度,还表现在诗人们在大学课堂及教材中对晚唐诗词的重点推崇与理论阐释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北宋文学对金代文坛的发展影响重大,本文就北宋时期文人"诗词化用"现象进行简要叙述,然后揭示"诗词化用"对金代文人吴激的文学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吴激师从前人而不拘泥于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化鹤”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主要体现了天地大化的思想以及人对于永生的追求。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况,即人化鹤,鹤化人以及物化鹤。“化鹤”现象成为中国古代仙话小说以及诗词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9.
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构建起了博大精深的诗词学理论体系。“比兴”观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兴”手法历史悠久,涵义丰富,叶先生对这一手法进行了探本性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诗歌史上诸多现象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先生指出“兴于诗”是中国诗歌的可贵传统,其基本精神是真诚和自由感发、联想。先生这一理论是其“兴发感动”说的基础,是探讨和研究其古典诗词学理论体系的门径,同时,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出发,探讨在诗词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何渗透"人""文"思想。文章分别从课前关注诗词发展和个性特征、学生个体特征,课上关注诗词情境和学生情感态度,课中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的节奏,课后关注教后反馈和诗词意境拓展等方面论述了"文本""人本""人文""人格"思想的渗透。  相似文献   

11.
在古典诗词中,"蓝"、"青"、"碧"、"苍"、"绿"出现的频率很高,这几个字在表示颜色时有时是相通的,但有时又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文中除了从常见的工具书阐述它们在表示颜色上面的差别与联系,同时也通过具体的名作中的诗句分析了它们的差别与联系以及由此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它们在诗词中的使用,避免了同一个词的重复出现。用字的变化,使诗词的境界、韵味产生了差别,也表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含有的无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大体有以下三类:人象、景象和物象。  相似文献   

13.
学习古诗词,重在读懂诗词背后丰富的情感与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既要把握好诗词挖掘的深度,又要把握好诗词拓展的延伸度。"深度"与"伸度",可以说是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理解古诗词、鉴赏古诗词的两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诗词是我国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时期,诗词表现出的风格和意境都是不一样的。我国历史上有多次对诗词的革新运动,这些革新无疑是推动我国诗词发展的重要契机。在近代,我国兴起了一次诗歌的变革运动,这次运动对我国的古典诗词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在汲取古典诗词有益的精华时,更加重视对意境的革新,倡导"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作为这次变革的重要领导人物,李叔同可以说对我国近代诗歌的变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笔者对论李叔同诗词的"旧风格"与"新意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吕贺 《西藏教育》2020,(4):25-28
诗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重诗词的积累与感悟不仅能提高语文和语言文字素养,做到出口成章、出口成诗,更能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人格气质。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勤读诗、勤背诗、勤赛诗;指导和引领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在观察自然和习作中灵活运用诗词;最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品悟诗词中的情感、智慧和灵魂的能力。真正让语文课堂处处充满"诗意",时时漾起"诗情"。  相似文献   

16.
南宋涉及淮水的诗词创作繁荣,淮水也成为这一时代诗词的中心意象。这些诗词抒发了当时文人士大夫抗金复国、眷恋故国山川的爱国情怀,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鉴赏部分,发现有近十个省市所选的诗词不约而同地都含有“雨”的意象,从而集中探究了古诗文中的“雨”现象.  相似文献   

18.
金启华先生曾以秦观《调笑令十首并诗》为例,拈出诗词同题、相映成趣的现象作一小文(即《说秦观的以诗词同题》,载1984年3月13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629期),读来饶有兴味。然觉意犹未尽,聊为续貂。任何一种新鲜活泼的文学样式,往往是从民间来的,然后为文人所猎取、仿效。这种诗词合璧的新鲜玩意也是如此。它并不是风流才子秦少游一时兴会所至的创造,而是  相似文献   

19.
《不会吟诗也会吟——诗词创作十日谈》(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13页在谈到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时,有这样一句话:"然而,感兴到时,他写《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这句话把毛泽东诗词名篇的题目弄错了,正确的题目应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而非"攻占南  相似文献   

20.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分值一般在十分左右。在实际教学中,任何版本的教材中诗词教学所占比重都较大,例如苏教版除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中的诗词以外,还专门编制了《唐宋诗词选读》。教师在诗词解读上也是下足了功夫,然而一般情况下只是关注标题、意象、抒情词句、作者以及书下注释等,却忽视了诗词以外的问题设置。往往这些问题也会给考生解读诗词很大的提示,甚至成为解读此诗词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