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公共外交重信息更重情感Web2.0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传播生态格局,催生了外交形式的多样化。公共外交2.0是指各国政府通过利用Web2.0技术以及网络平台来与他国公众所进行的交流与互动,推动其外交政策的落实,各国政府通过微博、播客、博客等新媒体技术对他国公众所进行的传播活动都属于公共外交2.0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文化作为一种传播或外交国策,各国政府并没有清晰的意识与国策制定。但在各国对华文化传播方面,日本人的文化经营与文化传播意识,以及后来制定的文化外交国策,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所谓公共外交,是指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国际交往形式,包括政府对民间、民间对民间、民间对政府三种基本方式。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精英和普通公众三个方面,其中政府是主导者,社会精英是最活跃的力量,普通公众则是最为雄厚的基础。公共外交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向世界介绍本国国情、解释本国政府的政策与观点,  相似文献   

4.
公共外交,在今年"两会"上是一个被热议的话题。什么是公共外交?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用一个图表和几个例子给出了明确的阐释:简单说,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方式,目的是提升本国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许倬恺 《职业圈》2011,(27):129-130
当今世界,能源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已成为各国激烈角逐的对象。为了确保本国经济的安全,“能源外交”也随之成为了各国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正一、背景:韩国公共外交新策略作为重要经济载体的企业品牌是国家品牌的重要构成,是重要的公共外交资源,是政府公共外交可以借助的重要力量。构建优质的企业品牌,是韩国政府强化国家品牌、培育世界对韩国广泛产生"好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强化国家品牌也成为韩国政府公共外交的重要目标。2009年1月22日,韩国国家品牌委员会成立。2013年9月以来,韩国驻华大使馆将搭台助推企业品牌作为韩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的重要部分,并在重要的国家活动中  相似文献   

7.
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说是从美国开始的,1857年,美国白宫开始有了拿政府俸禄的新闻发言人。《对外大传播》曾经刊登的《美国白宫新闻发布厅里的故事》把美国新闻发言人和政府之问的关系形容得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当下,公共外交作为与国家形象、国际传播息息相关的概念,其重要性与受关注程度不断上升。各国公共外交的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亦逐渐增多。通过对近几年国际学术界对公共外交研究的跟踪,我们发现自2012年公共外交论文发表高峰后,2013年、2014年公共外交领域的学术研究数量曾有所下降,且概念较为繁杂、体系较为欠缺。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形势的变化和新媒介的发展,传播逐渐从新闻宣传向公众外交转型,公众外交也日益从新闻报道向讲述故事倾斜。公众外交的主体可以多种多样,多部和声才能讲好中国故事。由政府、媒体、企业、民间社团以及公民个体等组成的多元传播主体是当前国际传播中最主要、最有效的理念与实践。通过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可调动多元传播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强大合力,实现"复调传播"的多元格局。对外传播必须依靠多元传播主体共同努力,尊重多元主体所代表的利益阶层和价值取向,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目标,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之间的能动性。同时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资源,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四项原则,凝聚政府、媒体、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五方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合力,共同开创中国对外传播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正中韩两国新一届政府执政后,两国均对彼此间的外交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韩国朴槿惠政府从建立东北亚地区和平合作体系的外交目标出发,调整了李明博政府时期"亲美疏华"政策,选择进一步充实中韩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政府也在2013年首次明确将周边也视作中国外交的首要外交政策方向,更加重视与包括韩国在内的周边国家的合作与共同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两国均向对方国民众开展公共外交和多样化的传播活动,以期获得对方公众对己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推进国家利益、改善外交关系。基于此,本文选择中国驻韩大使馆与韩国驻华大使馆、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与驻华韩国文化院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能源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已成为各国激烈角逐的对象。为了确保本国经济的安全,“能源外交”也随之成为了各国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邵丽 《对外大传播》2011,(11):54-55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使之成为与群众沟通的新平台。“平安北京”在仅仅开通两个小时内首条微博被转发469次,“成都发布”在开通之后20分钟内首条微博也迅速被转发60次,显示了政府微博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三年前《对外大传播》改版,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的指示.开办了《新闻发言人》栏目,密切追踪政府新闻发布工作进程.以推进中国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如今只要在网上搜索“新闻发言人”。就能看到本刊发表的《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谈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国新闻发言人新年发出第一声春雷》《三部委新闻发言人畅谈新闻发布》《新闻发言人的追求——快、准、稳》《美国新闻发言人:“半杯水”的两种表达》《地方政府新闻发育人制度渐入佳境——广东省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纪实》等文章.这些文章被很多网站转载。本刊还收到了读者的大量反馈信息。 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象征,是中国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周的支持下.《对外大传播》时刻感知着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进程。外国媒体对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会日益关注.其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新闻发布会更是吸引了路透社、法新社、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BBC、《澳大利亚人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许多外国媒体驻京记者更是场场不落地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这成为他们采写新闻的权威来源之一。 通过2006年的58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与各国的理解越来越多.误解越来越少。向世界说明中国、倾听世界的声音、沟通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新闻发布会这个平台来推进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对话。 2006年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内座无虚席.中外媒体记者一百余人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举行的最后一场新?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中心是美国在全球分布最广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平台“美国空间”(American Spaces)项目的一部分。本文选取北京美国中心(Beijing American Center)作为个案研究,通过空间和叙事两个维度深入剖析美国如何实现国家形象的“出场”和“在场”。空间维度具体包括可抵达性、准入机制和场景设置三个方面,叙事维度则从叙事主题、叙事者和叙事技巧三个方面探讨了其整体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5.
“你们可以不说,也可以少说,但绝不能说假话。新闻发言人一旦说过一次假话,他所代表的政府机构今后发布的信息的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开课的第一天,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对已经或即将走上新闻发言人岗位的学员们如是说。  相似文献   

16.
在开展公共外交过程中,媒体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大众传媒出现后,对外国公众的宣传除了原有的人际传播之外,日益重视和依赖大众传媒的中介,甚至于一些国家把公共外交等同于媒体外交。  相似文献   

17.
自2008年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设立以来,中国军方新闻发言人在"5·12"汶川地震、索马里护航、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等多个场合,以新闻发布会、吹风、答记者问等多种方式,向各国媒体和公众传播信息、发布意见、作出解释,树立了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随着中国军方新闻发言人的亮相和军事新闻发布活动的增多,我国的国防新闻和军队动态越来越多地产生了积极的媒介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芸 《对外大传播》2016,(10):73-75
随着我国积极外交战略的实施和大国地位的崛起,全面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良好的地方形象,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这既是国家文化、外交和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日益深入,世界各国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际传播不仅关乎信息的有效传递,也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如何发挥国际传播优势,彰显国家风范、扩大国际影响,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诉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大国外交扬帆起航,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并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20.
国家之间的交往,最重要且能够持久的,既不是经济与贸易,也不是投资,更不是高层领导人的互访,而是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人民之间心灵的沟通。民间外交作为"最后一公里"对于政府外交的主干道的影响正在空前加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外交的落地实效。我们的对外传播应追求"民相亲、心相通",通过民间力量发出中国声音。从近几年中国民间外交的实践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身份错位、对象错位以及途径失衡等现象,中国的民间外交需要打开新思路,寻找新方向。要注重发挥民间力量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提高民间智库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媒体在文化交流互鉴中的渠道作用,使其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要加强新媒体传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历史机遇,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中国与所在国民间的联系与互动;还要充分重视利用中国海外企业在推进民间外交时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对外传播影响力与话语权建构的主体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