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中,老子与王弼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相互交织的。王弼在对于《老子》进行注释时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加诸《老子》原著之上。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魏晋玄学家王弼的核心思想是"无"。老子的核心思想"道"在王弼的注释中也有所体现,王弼的核心思想"无"在《老子》原著中也有所暗示。但是王弼是从"无"的角度理解老子的"道",老子是从"道"的角度论述后来魏晋玄学加以发挥的"无"。这种通过解释前人著作阐发自己思想的哲学方法,是值得今人学习的。  相似文献   

2.
孙媛媛 《中文自修》2011,(12):34-35
我发现,有着"老庄"并称的老子、庄子,同样是教育界"种花"的"高级园丁"。老子有他的《道德经》,庄子有他的《逍遥游》。读《老子》的"水论",浅浅悟出水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读《庄子》的《秋水》,  相似文献   

3.
在《老子注》和《老子指略》中,王弼多次提及“本”、“末”,也提出“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的思想,“息末”和“举末”当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两者并不矛盾。本文从梳理“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的出处出发,明确两者的同异,接着试比较王弼与老子哲学思想的不同,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论述两者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4.
老子与庄子都认同道在宇宙中的本根地位,并发现通过内敛的思维方式能予以体认,他们由此向往原始、质朴的生活,贬抑造成文明的欲望和知识,对于充斥着异化现象的现实则权以柔顺处之。然而,老学偏于宇宙观的描述,庄学更关注人生论问题;老子从宇宙学哲学推演出政治哲学,庄子则致力于阐发精神澄明之学;这种差异与老、庄的立场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有关;在此基础上还形成老子注重处世策略而庄子主张率真,《老子》出语严谨、规范而《庄子》出语汪洋、恣肆诸特点。他们对后世的影响一者主要在政治上。一者主要在艺术上,并且合力铸就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在超越性和外向柔韧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老子》研究,成为显学。《老子》的流传版本是河上公《老子章句》和王弼《老子道德经注》。随着西汉《帛书老子》和战国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对《老子》的成书有了形成期、成型期、定型期和流传期版本的划分。《庄子》把“怀道之士”描绘成为“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隐君子”。“稷下黄老学派”,把老子之学说成是“君人南面之本”。东汉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老子》成为道教经典。古代研究和注释《老子》,多从哲学、政治权谋和养生方面立论。新中国,学术界肯定《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一致认为:《老子》“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气功界说《老子》其实是部气功秘籍,是个巨大的隐喻系统,他们是在破译其“两面语”。国外学者把《老子》视为智慧宝典。  相似文献   

6.
“道”是庄子认识论的最高对象和最终目的。庄子所刻意认识的目标就是“道”。那么,“道”究竟是何许东西呢?从《庄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庄周所谓的“道”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 1 “自本自根”之“道”。这种道的特征是自为根本,它是大、全、一、足的东西,是独立、完整的实体。它“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夭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等等。它的存在和所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今本《庄子》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但对外篇、杂篇的归属则争论不一。文章从版本问题,历史记载,结合郭店楚简予以分析,浅探外杂篇归属。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15,(4):36-41
王弼抛弃了两汉"天"主宰万物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借用了老子"道"与万物关系的体用式的思维方式,为儒学重构了贵"无"论的形而上思想体系;王弼理解了老子批判儒家的思考角度,借用道家"无为"的理念,提出了使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发挥其正常及最大效用的方法;王弼在准确把握老子思想的精髓之后,重新理解了儒家经典《周易》。总之,王弼玄学是援道入儒,即借用道家思想为儒学张目。  相似文献   

9.
《庄子》中的老子形象立体多面:《庄子·内篇》的老子或遁于情实,或宅心仁厚,或备受推崇;《庄子》外、杂篇的老子多为圣贤师.庄子以“撄宁”发展了老子的“无撄人心”.庄子赞同老子又反思老子,使老子成为自己最大的疑问;庄子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创辟了不同于老子的敞明之所.  相似文献   

10.
道家是由春秋时期老子和庄子开创的一个思想体系,《老子》和《庄子》(《道德经》和《南华经》)是这一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这两部作品中。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民间仍然具有很大的凝聚力。《老子》把"道"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它的哲学思想在文字之间显而易见,因此被称为哲理诗。与《老子》相比,《庄子》因为其语言本身和创作形式的  相似文献   

11.
《齐物论》为庄子内篇中重要篇章,体现道家哲学的中心思想,历来认为是庄子自。根据司马迁《史记》没有记载此篇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再通过《齐物论》与《老子》、《慎子》等比较,其言论多有相类之处。从作年代看,《淮南子》有关言论为《齐物论》作注,《齐物论》产生不迟于《淮南子》;从《齐物论》综合《老子》、《慎子》及公孙龙子诸说看,其作年代不得早于战国晚期,可见《齐物论》非庄子自。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为作者新著《〈老子〉今说》的导言。《〈老子〉今说》以王弼《老子注》为基础,从体例、界说、异说、讨论等方面广泛搜集版本、考校异同、探求原意,充分汲取前贤或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老子》一书作了排校、比勘、直解,可作为《老子》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庄子是先秦七子之一,道家的重要人物。我们对其学说进行研究,不无重要意义。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以相对主义作为论证方法,由此而形成他“浑沌”的世界观,“梦幻”的人生观,“混世”的活命哲学,“诡辩”的认识论的整个思想体系。首先,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把老子的“道”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在老子那里,“道”是作为一种客观独立自存的精神实体,而庄子则把“道”的“无形”“无名”一面加以膨胀,进一步提出了“无无”的概念,试图彻底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存在的只是一个“自本自根”“神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出土文献,可以确证,《老子》第31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一段非王弼注文;通过版本比较,考订出《老子》第43章“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一段王弼注文和皇侃《论语义疏》所引佚文的断限。王维诚对王弼《老子指略》佚文的考证精微详细,得到学界公认。  相似文献   

15.
关于《老子》一书的产生年代,学术界有三种看法;"早期说"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末期的著作;"中期说"主张《老子》是在战国时代中期先于《庄子》写成的;"晚期说"则声称《老子》是一本产生年代晚于《庄子》的战国时代晚期的著作。由于谁也提不出过硬的证据,因此谁也说服不了谁。旅美学者刘笑敢博士认为唯一的使人信服的断定著作年代的方法是建立在对已知时代的著作的语法和韵律结构的比较基础上。在这篇论文里,他通过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发现《老子》中的一些韵文段落的韵律形式和韵律风格与春秋时代末期的《诗经》相似,而不是和战国时代中期的楚辞相似,这就为断定《老子》一书产生的确切年代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从"一"在《老子》和《庄子》的不同含义及地位出发,探讨"一"在庄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庄子将"道通为一"作为自己重要哲学论断的意义所在。以"一"这个概念为介,庄子论证了从齐物到逍遥的得道过程,可以看出老庄道论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庄子道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古贤今人普遍认为老子之"道"是"生万物"的"最根本的""最先的""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以为存在一个"在冥冥之中左右宇宙万物和人类祸福的‘道’"。其实《老子》中不存在这样一个"道"。老子之"道"的意思《老子》说得很清楚,就是"法自然",即万事万物不是任何神灵所造,不是任何意志的产物;万事万物是自身无目的、无意识的自发、自为、自足、自法。老子之"道"的意义是还原了人自根自本、自生自为、自足自法。他论证了人的心灵本是"白板",应该永远保持"白板"状态,夏商周以来堆积在心灵"白板"之上的人生使命、责任、目的、目标等主观意志、意识已经成为吞噬心灵的肿瘤。  相似文献   

18.
《老子》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的"自然"哲学主要阐发民"自然"、君"无为"的政治理念,根本上是以政治自由为旨趣的自由哲学。《庄子》以"无待"的"逍遥游"为话语形式的哲学思想则大体上是探讨精神自由何以应当、何以可能的自由哲学。此一精神自由哲学无疑主要取资于《老子》,是在准确把握"自然"之自主、自由义前提下对"自然"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从对外在的政治自由的追寻偏移至对内在精神自由的探求,《庄子》对《老子》哲学的这一转进,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典籍之一,除了历代繁多的传本外,近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展现了《老子》古本的面貌。笔者在对三种《老子》进行对照阅读的过程中偶有所得,略陈于下。古本的发现使传本中的许多讹误得到纠正。(1)《老子》王弼注本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版本宏富、被大量思想家注解阐发的哲学经典,是思想史上经典化的代表。众多老子注本中,王弼注展现出超然的思想深度与理性精神,一扫前代老学的虚无主义与超验倾向,崭露出《老子》文本广阔的思想视野与强大的解释力,为其经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代老学文本相对照,王弼的《老子注》更加清晰地呈现了《老子》文本在解释史中的义理化、哲学化转向,并折射出哲学文本经典化的群体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