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丽花  黄楚新 《传媒》2023,(22):32-34
新时代,电影导演立足于时代需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对英雄人物敬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担负”为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传得开、留得住的人民电影。其创作不仅呈现与时俱进的人民性表达,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是“文化强国”赋能下的电影表达。  相似文献   

2.
长镜头起初作为表现手段被采用,又渐渐转为电影风格被追求,究其原因在于巴赞理论本身的魅力——“嫁接性”,即各国导演可以将它“嫁接”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对电影本性、电影美学的理解之上,形成民族化、时代化、个性化的长镜头电影风格。在这个“嫁接”的过程中,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是怎样影响导演创作的?特定时代是怎样“约束”导演思维方式的?还有导演的个性特征、价值取向又是如何左右其创作风格的?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巴赞理论。  相似文献   

3.
电影的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有着寓言性的特点,同时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得以在其中展现。影片《无人知晓》通过对孩子们生存空间的不断变化揭示出主体不断寻求自我身份的认同的过程。本文综合分析了导演多重建构的封闭空间,包括箱子、住宅、城市空间,试图发掘是枝裕和导演对封闭空间广泛、多层次的运用中所蕴含的导演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4.
又到了岁末的时候,电影院照例用各式噱头招揽观众。虽然稍显老套,但“贺岁片”依然是一块闪亮诱人的金字招牌,让各路片商在争夺放映场次的硝烟中挤破了头。从1998年初,冯小刚导演凭一部“春晚小品”风格的《甲方乙方》赢得3000万票房,在低迷已久的中国电影市场掘到第一桶金开始,“商业”这个一直被电影艺术界和政府职能部门双重鄙视的贬义定语,便逐渐成为左右中国主流电影发展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5.
王家卫是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他带给我们精致、雕琢的影像世界和风格性极强的音乐。文章通过对影片《花样年华》音乐使用的剖析,来说明他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对音乐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6.
导演李安擅长表现东西方化冲突以及所引起的社会化和家庭伦理观念上的变化。李安的作品,总是带着中国传统化温尔雅的气质,虽然中庸却很现实,其表现手法也同样质朴自然,继承了中国电影生活味道浓厚的传统,形成既富东方格调,又有强烈电影感的风格。《卧虎藏龙》代表着李安电影的“中国化品格”初步形成。这部影片几乎可以称之为真正“允允武”的艺武侠电影,李安在这个“学性”的武侠故事里,体现的是对武侠世界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虽然女性导演在中国影视界是极少数的群体,但胡玫、李少红等这些中国女性导演群体中的佼佼者的鲜明的创作风格与取得的成就却是有目共睹的。从她们在大传媒背景下的电影创作经历,大体也可窥见中国整支导演队伍的相似特点。  相似文献   

8.
李峰 《报刊之友》2012,(11):147-148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来的文学形式,被认为是最能表达心灵的文学体裁,所谓“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被称作“第七艺术”的电影,其电影语言和创作都与诗歌有着微妙的联系。电影语言的诗性呈现便是诗歌语言和电影语言自身表达的结合,其中景别是导演和摄影师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电影修辞和诗性表达的重要手段,而远景和特写这两极景别,在电影中承担着更多隐喻、象征和情感抒发的诗性表达。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好莱坞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作品的艺术风格,并具体分析影响其导演风格的各种因素,探究其很多电影成为经典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千杯不醉》从主题和风格上或许不足一评一论。按导演尔冬升的话来说,“它不是一部“作品”,而是一部商业电影,但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又值得一笑一说。作为一部港产喜剧.不夸张不造作.世故中自有天真在.已是难能可贵。尔冬升从来都是“文艺腔”十足.这个自认是“票房毒药”的少产导演.在香港影市萧条时却越拍越忙.从《忘不了》到《旺角黑夜》,再到《早熟》.成为除刘伟强、  相似文献   

11.
从 1994 年女导演库拉·卡穆拉蒂打破 坚冰,拍摄出古装喜剧电影《巴西公主》以来,巴西电影再度死灰复燃,而且近年来在国际影坛上愈发有燎原之势。与此前曾经笑傲各大电影节的伊朗电影不同,巴西电影在主题、风格上更具多样性,影像语言华丽多姿,虽然也秉承了人道主义的艺术理念,但为电影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色情、暴力场景却也并不刻意排斥在电影创作之外。《巴西公主》1994  导演:库拉·卡穆拉蒂 巴西电影沉寂十年之后的第一部开山之作,以喜剧风格表现巴西从葡萄牙殖民地脱身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历史进程。女导演库拉·卡穆拉蒂作为巴西新电…  相似文献   

12.
薛洋瑶 《传媒》2023,(10):97-98
<正>对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的选择,构成了不同电影导演及其影视作品的特色。换言之,展开对电影本体和电影美学的研究,自然也是和电影导演及其作品创作分不开的。事实上,现有的电影美学研究和电影美学探索,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向现实语境下电影创作实践的靠拢,即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学界和业界在导演、影视作品、声画等常规创作项目上进行了持续研究,为窥见中国电影美学的嬗变、推动中国电影美学理论研究和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不可否认,电影作者本身往往成为电影美学分析的“元命题”。而“影戏之作者实为导演”,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6,(5):42-46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作为当代伊朗最重要的导演之一,其独特的写实风格越来越受到世界影坛的瞩目,其电影的写实风格主要表现在:1.在镜像话语上,大量运用长镜头、同期声;2.在叙事结构上,倾向于故事的叙事非因果化、故事的情节生活化、故事的结局开放化;3.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让演员表现生活中的自己,形成了原生态、客观再现的表演风格。阿巴斯这样的导演艺术,直接影响了他的电影形态,形成了写实主义的电影风格。  相似文献   

14.
姜滨 《东南传播》2014,(2):109-112
中岛贞夫是日本著名的黑道电影、任侠电影导演,他也是东映最后一代契约制导演之一,在他的电影中,突出表现的不仅仅是时代性的人间悲喜,还暴露了日本当代文化积垢所带来的意识危机。而且,因其在作品中融入的个性鲜明的情感认知和社会价值观,也形成了与同时代电影导演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导演风格。  相似文献   

15.
崔赫 《传媒》2023,(20):35-37
作为电影修辞学的声音符号在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中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贾樟柯之所以选择运用这些电影音乐既是因为其具有流行音乐史意义,又是因为这些声音符号是贾樟柯电影美学的补充,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纪录风格、营造怀旧氛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故乡三部曲”中,音乐和电影实现了美学和思想的视听互洽,并具有文化认同和文化批判双重媒介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2004,(42):77-77
★《无人知晓》(日本)韩国选送的《太极旗》虽然是部战争大片,宏大的战争场面营造得也颇为真实,但是故事太过薄弱,而且对《兄弟连》的模仿抄袭太过明显,所以入选可能性很小。但《无人知晓》则很有可能替亚洲电影挣回一点面子。这部影片的导演是枝欲和是个拿奖高手。本片风格绮丽,惟一的缺点便是“东方色彩太浓”。★《会飞的乌龟》(伊朗)这部电影虽然制作方是伊朗公司,但实际是由库尔德人导演讲述库尔德地区的故事,所以应该算是一部伊拉克电影。本片故事不错,导演虽然够不上一级水准,但这部影片今年10月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已得到…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对好莱坞压力的反应,也出于东方民族电影生存出路的寻求,亚洲国家在亚太文化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亚洲新电影"现象。由于亚太文化圈和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亚洲新电影导演从时代背景、生存环境、影片风格等多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文章从对"亚洲新电影"的释义入手,以亚洲新电影导演及影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亚洲新电影导演的文化语境,论述亚洲新电影导演的共性风格、文化表征和艺术追求,并探讨"亚洲电影"的发展前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从总体来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更具本土性的审美特色。因此,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为主题,以导演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为例,探讨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形式及作品中的美学理念,以期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电影艺术早期发展过程中,跨族裔导演虽然也出现了很多,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欧洲裔导演,这与电影艺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系.进入全球化的新时代后,这种状况有了显著改变.最活跃、最让人瞩目的跨族裔导演大都有着第三世界族裔背景,他们以其鲜明的人文意识将各种对于“身份”的思考交融在光影之中.本文分别探讨了以费斯·阿金为代表的“直接派”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以包东尼为代表的“回顾派”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以亚历桑德罗·阿曼巴为代表的“超越派”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  相似文献   

20.
邓霄 《东南传播》2020,(1):66-68
"独立电影"的概念最早来自于西方,"新好莱坞"运动与美国杂志首次提出的"独立电影"概念影响着90年代以后的创作,同时深受欧洲艺术电影的影响;由于独立电影导演徐浩峰个人对武侠文化有着深厚情怀与极高追求,在故事设置、人物建构、镜像风格等方面形成独立的"作者化"表达;这种新的电影模式不仅体现了徐浩峰的个人化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武侠电影观念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