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亨利式小说结尾,是一种“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的文章结尾方式。这种结尾方式首 先要“蓄势”——制造水到渠成的必然趋势, 处处给读者以暗示必然要产生的某种结局,但 到结尾时,却突然来个“反弹琵琶”——与读 者的期待恰恰相反,然而,这种意外的结果却 又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我 们写文章也应如此构思——不但要营造优美的  相似文献   

2.
在僵局面前     
课前提问在照例进行……“请你回答——向礼文同学。”向礼文站起来了,却并不作答。这出我意料之外。听前任班主任介绍,他成绩较好,并有相当的口头表达能力。可现在,他一味地闭着嘴,满脸愠色地站着。我不得不另叫一位同学,并嘱向礼文好生听着。但就在那同学答问时,向礼文居然一屁股坐了下去。我被他这无理的行为激怒了,便匆匆地走到他的面  相似文献   

3.
还没等满山的叶子落尽,略带残红的枯叶在风中打着滚儿,上天便迎来了另一个肃穆而银白的季节——伊萨卡的冬天。我不太适应北美大陆干冷的空气,因此常常免不了遭遇“一个鼻孔进出气”或“脸蛋变石头”的难受事儿,但我对雪怀有特别的兴趣,所以还是深深喜欢这里的冬天。远在大洋彼岸的故乡厦门,冬天是从来不下雪的。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记念刘和珍君》有句子如下:“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点出于我的意外。”(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这里“意外”应该是“意料之外”的意思,我们一般是用“出乎意料”或“意料之外”,但是“出于”与“意料之外”能否连用?先看《实用汉字字典》(上海辞书版)。P1364“意”④:猜想,意料;P1240“料”②:料想,揣度。由此可知“意料”一词为联合词及同义复词,“意”即“料”,均有“猜想、揣度”之意。再看《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版)。P13…  相似文献   

5.
严霞 《湖南教育》2006,(2):32-33
案例: 我在学校课改年级上一节研讨课,课程进度刚好到了《识字一》,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歌》和关于四季描写的12个四字词语。教材上有四幅插图,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一般情况下,大家是不愿拿识字作为公开课内容的,觉得枯燥,难以出彩,况且主要是教学词语。但备课时,我反复读这些词语,读着读着,脑中浮现出一年四季各自富有特色的景物:春天——“春光明媚、大地复苏、鸟语花香”:夏天——“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绿树成阴”;秋天——“秋高气爽、金桂飘香、五谷丰登”;冬天——“寒冬腊月、滴水成冰、雪中送炭”。我想,得让学生在读着这些词时也有这样的感觉。此时,学校正在举行“仿真社会”的活动,我决定借鉴竞争的形式,来构建词语教学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真假李逵     
新编故事既要在情理之中,又要在意料之外——“给我统统拿下”及其后“县官审问”——情节创新,奇峰壁立。  相似文献   

7.
你很重要!     
刘新在班里是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小姑娘,长得细眉细眼,总是笑模笑样。她成绩中等,属于那类很少让我操心的孩子,因而我的目光很少关注她——我总是把大部分精力倾注到那些“好”学生或是“差”学生的身上。  相似文献   

8.
期望     
此文富有戏剧性,母亲在无心“推波助澜”时,其子真心“回头是岸”——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标题应改为“送书”,“期望”二字适合用于结句中——卒章显志。  相似文献   

9.
[成绩的意义,并不会是能让你的外表增彩,而是在学生时代,让你从心底认同自己,认同自己的努力与价值,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直到今天,我对自己的定义都是三个字——“女糙汉”。所以当高考过后,有初中同学告诉我,说我成绩好,性格好,受同学欢迎,被老师喜欢,一直是他心目中的女神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受宠若惊,不过紧接着想到的,却是很早以前的以为早就被历史洪流冲刷干净的事情。那件事发生在我的“黑历史”时期——小学  相似文献   

10.
迟成勇 《学子》2012,(1):51-52
题记:笔者的孩子于2010年6月参加南京市中考(后来被三星级学校——南京十二中录取),在帮助孩子填报志愿时也跑了几所学校,有四星级学校,也有三星级学校,甚至还没有星级的学校。在此过程中,本人深深领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之内涵,很多学生家长拿着自己孩子的“一模成绩”分数条,东奔西走,为自己孩子择校。同时,我和很多填报志愿...  相似文献   

11.
谈起小说、戏剧这类带有虚构性质的叙事类文学作品的情节设计,即便是那些从未动过笔墨的人也大抵知道“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道理。其实,我们只要翻开“生活”这部“原生态作品”就会发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总是层出不穷充溢于你我身边。虽说厕身教育界,校园的那道围墙多少限制了我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设置“歧路”,强化主旨——“即使是飓风来了,我都可以睡着”,农场主误解为“睡得很沉”,而长工之意是“所有的干草堆都早已盖上了焦油防水布,牛在棚里,鸡在笼中,所有房间门窗紧闭,每件东西都被拴得结结实实——没有什么能被风吹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此文内容可用于2005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题,但还需要升格:开篇补叙长工“未雨绸缪”的先例,再写长工回答农场主“是一个好帮手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案例:我在学校课改年级上一节研讨课,课程进度刚好到了《识字一》,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歌》和关于四季描写的12个四字词语。教材上有四幅插图,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一般情况下,大家是不愿拿识字作为公开课内容的,觉得枯燥,难以出彩,况且主要是教学词语。但备课时,我反复读这些词语,读着读着,脑中浮现出一年四季各自富有特色的景物:春天——“春光明媚、大地复苏、鸟语花香”;夏天——“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绿树成阴”;秋天——“秋高气爽、金桂飘香、五谷丰登”;冬天——“寒冬腊月、滴水成冰、雪中送炭”。我想,得让…  相似文献   

14.
记得那年冬天,父亲想弄些柴禾。他找到了一棵枯树,就把它锯了下来。到了春天,他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萌发了一圈新绿的嫩芽。于是,他说:“我真以为这树已经死了,树叶掉得精光,而且光秃秃的树枝也不断地往下落,好像一点活力都没有了。但现在我才知道,它确实是活着的!”他看着我,接着说:“孩子,不要忘了这个教训。决不要在冬天里砍树,决不要在闷闷不乐时得出消极的结论,更不要在情绪很坏时做出重大的决定。耐心地等着吧,冬天会过去,春天还会再来。”不要在冬天里砍树  相似文献   

15.
人生之复杂和嬗变不居,让人深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是人生最难之事,我以为,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恰在于此——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简言之,就是“服务人生”,应该说,历史课程改革的必要取向也在于此。在“应试”之风欲静不能的当今,这或许有点苛求历史老师们,但当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时,  相似文献   

16.
那时花香     
<正>压力和挫折其实并不可怕,当你鼓足勇气面对它们时,便是那鲜花绽放、芳香沁人之时。——题记书桌上是小中考满分成绩单和一束鲜花。贴近细嗅,花香沁人心脾,我的思绪也被这一缕缕芳香缠绕着回到几个月前的那段时光……那时的我已经步入了初二下学期,即将迎来人生中的第一场“大战”——小中考。上不完的课、背不完的知识点、做不完的模拟卷和刷不完的练习册,身心俱疲的我始终无法适应。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一个月,便迎来了一模。我的成绩惨烈,卷子足足被扣了十分!不光是生物和地理分数低,其他科的成绩也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最后的落叶     
“呼……”北风呼啸,寒冷的冬天来了,树下只有几片孤零零的黄叶。秋是一个普通的男生,成绩普通,体育普通,劳动普通,坐在一个阴暗的小角落。这学期,换了新班主任——数学老师。第一天,她就对全班同学说:“我不会以成绩来衡量你们,只要你们努力、踏实。”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寄语:作者说,“冬天,是一首难忘的抒情诗。”其实,作者这首诗就很抒情。冬天给人的印象本来是“雪粒”、“北风”,但是它也有“梅花”和“鸽哨”。作者把这一切都合成冬天的内涵、冬天的启示,让我们“少年细细品读”。冬天就要到了,我向少年朋友们推荐这首抒情诗。——主持人尹世霖  相似文献   

19.
枫景 《辽宁教育》2009,(4):32-32
那天第六节,我上二年级的体活课。 “立正——。稍息——!”待我到操场时,小体委已开始整队。我把目光从排头扫到排尾,发现个惊人的“异类”——大冬天,有个女孩儿竟只穿件小毛衣,外面还披了个大白纱巾。  相似文献   

20.
贵刊2007年第11期安敏老师的《为什么他们都喜欢铁罐》一文,写的是她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出现的“学生大多数喜欢铁罐”这个意料之外的结果以及后续的“纠偏”。安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的观点让人钦佩,其教学风格也是独特的。但我觉得安老师的困惑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铁罐”的教学效果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一定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