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大众媒介环境下考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在现代媒介环境下传播和传承。以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为例,讨论大众媒介语境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2.
赵新艳 《新闻传播》2012,(9):78-79,81
近年来,伴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升温,媒介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角色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面临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媒体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而尤其是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特点的受众,如何采取差异化传播战略,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成功与否,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效果。本文于此借鉴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深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尤其是在新媒介环境下现代大众媒体角色的定位、传播内容的选择与传播方式的创新,提出媒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环节的具体措施与对策,以期为实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留群 《出版广角》2021,(16):77-79
新媒体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保护提供了便利,其中,短视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提供了新窗口.文章通过归纳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的意义,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利用好短视频传播渠道提出建议,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实现其经济自立自强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传承者》作为一个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真人秀,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上,以青年受众为重点,实现有效传播、动态传播、真实传播.其传播策略对文化传播类真人秀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电视媒介传承文化遗产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影像记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具有其它媒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一种全息的记录方式,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不同于影视艺术创作,是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场之上,所以它有其自身的工作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近年来境况不佳.现代影像媒介兼具艺术与传媒的双重身份,是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本文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生存"这一观点,就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性的关系、"影像转化"过程中的本体性危机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应实现话语权的双向契合、编码层的紧密缝合以及注意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7.
面对数字化对各行各业带来的变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成为其传承与保护的核心任务之一。因此,如何基于数字技术与媒介融合手段,发挥数字传播的优势,制定智能、创新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策略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在国内外文献分析研究、专家深度访谈及受众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呈现出的新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对面临的新挑战作出分析与判断,进而结合数字传播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提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王亮 《编辑之友》2015,(6):47-5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对非遗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文章从媒介视域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探讨其作为媒介的合法性,并分析其媒介形态和传播类型,从而在媒介环境下,树立非遗的科学传承保护观,推进国家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的旨在保护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全球性文化行动。电视纪实影像在宣传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天津电视台纪录片节目《拾遗·保护》立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近7年的时间,本文拟结合该节目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从功能层面和文化层面来探讨电视纪实影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市在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大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哈尔滨市正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缺乏保护意识、传承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等原因,导致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许多技艺后继无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刻不容缓。此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哈尔滨城市文化品位,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推进“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海 《新闻世界》2013,(6):62-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记忆,是传统文化的根脉。电视媒体因其固有的影像记录手段,对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结合实际,探讨电视媒体通过最为广泛的信息传播,积累珍贵的影像资料,深层关注并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丹 《传媒》2016,(16):80-8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也是我们国家及地方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日益疏远、隔绝,尤其对青年人缺乏吸引力,使其有着失传的危险。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是值得认真讨论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大众传媒在“非遗”传承中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3.
周琼 《东南传播》2018,(7):67-70
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种类较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但是,由于传播方面乏善可陈,导致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为海内外受众所认知和关注.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借助媒体的力量传播出去,从而达到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永林 《文化遗产》2015,(1):1-10,157
本文基于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保护、传承与传播,以及创新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点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分类和检索体系构建、虚拟现实和可视化展示技术、新媒体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与传播的作用,以及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用等问题,试图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邹争 《声屏世界》2017,(3):55-56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电视作为传播媒介形式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肩负着延续和传播文化的重任.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本文探讨地方电视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孟志军 《今传媒》2023,(8):100-103
目前,影像技术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技术工具之一,在传承传播、记录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承载文献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影像保护的工作流程包括前期调研、团队组建、拍摄与采访和素材整理等,本文针对非遗影像保护在信息共享、影像质量把控、法律意识和影像资料保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旨在为非遗影像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林礼顺 《东南传播》2014,(10):54-56
由于影像化技术具有及时性、快捷性与长久保存等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倾向于运用影像化表述的方式。就其具体操作内容来看,影像化表述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这三种方式互不可分。经由影视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符号与意义体系的影视化表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身份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18.
海上丝路中的非遗——广彩的文化特质和当代传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艳 《文化遗产》2015,(3):145-150
2008年,广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广彩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文化特质体现在,它不仅是彩瓷制作技艺的传承,更是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历史见证,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广府民俗生活的活态记忆。时势的变迁造成当前广彩业发展的困境,文化传承面临诸多问题,保护什么、如何发展是广彩当代传承中所面临的困惑。加强对广彩的文化研究和社会传播,促进生产性保护,创新传承方式等,是实现广彩文化传承和行业发展良性循环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过程中,面临公众认知度不高、传承人青黄不接、传播手段单一等问题。助推文化强国,媒体要站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制定差异化传播策略,推进中医药非遗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立体化传播,助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武琦  卢婷婷 《视听》2023,(3):10-13
智媒时代,全媒体传播呈现出传播主体数字化、传播过程交互化、传播媒介多元化的特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通过新媒体运营方式进行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面临着非遗文化内涵缺失、非遗集群参与度不足、非遗主体代际失衡、非遗传播渠道单一、非遗短视频商业化严重的窘境。为应对这些挑战,传播主体应建立非遗品牌,扩大其传播影响力;打造特色非遗IP,强化数字化非遗传播;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跨界合作,助力非遗“破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