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鄢维新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4):22-25,49
吴楚文化,即指从古到今存在于吴、楚交错地段的人类学文化。其中心区域是指鄂东、皖南、赣北等史称“吴头楚尾”之地。就广义的吴楚文化而言亦可指源自先秦、历代不绝而延续至今的故吴楚之地的文化,或日长江中下游文化。该文从历史和地域性的文化视野,梳理、点评吴、楚文化及其后续文化之间因撞击、融合而成的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的吴楚文化之源起、流变,撮举其要,略述吴楚文化的特色及成因,揭示其在中华历史文化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地位。  相似文献   

2.
吴楚文化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楚文化是异源同流的二元性文化,可用人类学的术语称之为边缘文化或杂交文化。吴楚文化的空域,春秋晚期是淮河中游,五代十国以后是长江下游与长江中游的交接地段——亦即东部与中部在长江流域的交接地段。吴楚文化有三个传统特点:一是物华天宝与人杰地灵兼而有之。二是民族关系比较和谐,三是学术思想比较自由。  相似文献   

3.
吴楚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破格争先的进取精神,富民强国的爱国精神,众采博纳的开放精神,刻意求新的创造精神等五大方面,该文通过对史少滋(芝)的吴楚文化人文情怀以及与吴兆麟将军同修"三民闸"情谊等的研究,从而归纳出吴楚文化人文观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4.
吴楚文化既指史称“吴头楚尾”之地的区域性文化,亦可指古吴楚之地的长江中下游文化。它们皆包含着极丰厚的吴文化、楚文化及其混融共生的吴楚文化的物质成果和精神积淀。在先秦吴、楚立国前后,吴楚之地即已呈现“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瑰丽的吴楚文化景观,展示出吴楚文化自有的人文风貌和文化特质,尽管王朝更迭,这种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是不会随着吴、楚灭国而消失的;秦大一统后,尤其两宋以后,吴楚文化充满光辉。因而,我们应以清晰的历史理念和文化自觉,立足于吴楚地域的文明创造,努力开拓吴楚文化研究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5.
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角度观察,与魏晋南北朝一流诗人作家相比,陶渊明颇有其独特之处,即生长于、长期活动于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该文着重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楚文化精神和吴文化风韵,并发现三种文化以楚文化为主导,在陶渊明作品中自然地、合和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正是他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作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吴楚文化作为当前学术研究热点,大多数学者从吴楚文化精神核心、文化精髓、内涵特征、起源、界域作为切入点,近五年来研究成果颇多,但有部分学者持不同观点和看法。作者另辟蹊径,以儒家文化的起源、内涵精髓、文化融合表现为脉络,探究儒家文化与吴楚文化的文化思想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吴楚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文化,在长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005年10月于鄂州大学召开的首届吴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学术界首次提出吴楚文化这一新的课题。与会专家学者对吴楚文化的学术建构、文化内涵及其研究的意义等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该文对此作了学术性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李白一生之经历,足以见出其“吴楚情结“.从青年时代出蜀到逝世,李白大部分时间是在吴楚之地渡过的;从创作看,李白有近半数的诗文作于吴楚之地,其中有相当多的是他的代表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李白思想情感上的吴楚文化因子,这就是:大鹏情怀、楚人情怀、吴歌情怀和吴楚一体.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吴楚文化的学术定位1、吴楚文化的学术建构2、吴楚文化特色及人文内涵3、吴楚文化的形成、发展4、吴楚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作用5、吴楚文化与吴、楚文化6、吴楚文化及其后续文化7、吴楚文化的现代转型8、在传统文化格局变动中的吴楚文化9、北宋以后吴楚文化的发展10、吴楚文化与异质文化的撞击、吸纳、竞存11、吴楚文化与西方文化、其他文化的比较二、吴楚文化研究的内容、类别(一)研究内容1、吴楚文化的源流、变迁2、吴楚文化的历史及文物考古3、吴楚文化的传承及文化传统4、吴楚风物、民俗5、吴楚交流与融合6、吴楚文化的学…  相似文献   

10.
鄂州作为一座同时将吴楚文化和三国文化融于一地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应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文章从鄂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整合开发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端午节与吴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午节源于纪念春秋时期昊国军事家伍子胥,和源于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在吴楚地区流传了两千多年,而且两地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端午习俗。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地区会有如此相同的传说与习俗,而且能绵延不断的流传两千多年呢?这与吴楚地区的文化生态小生境和文化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2.
春秋"吴头楚尾"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头楚尾”,顾名思义,是吴国与楚国的交界的地区。吴国与楚国交界之事,全在春秋时期。“吴头楚尾”,在今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的东界之东,即在今安徽省、江西省境内。“吴头楚尾”的争战之事。主要发生在今安徽省的北部与中部。吴国攻取和占领艾邑(今赣西北地区)的时间,在公元前504年至公元前495年之间。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73年。是吴楚边界的稳定时期。吴国辖有番邑(令赣东北地区)和艾邑(今赣西北地区);今江西中部和南部地区,大致属于楚国。(在令安徽境内)楚国的东界:乾溪、城父(今毫州市)——胡(今阜阳市)——英(今金寨县)——舒庸(今霍山县)——今宿松县。(在今安徽境内)吴国的西界:房钟(今蒙城县)——州来(今凤台县)——六(今六安市)——舒(今舒城县)——灊(今潜山县)。  相似文献   

13.
楚歌作为汉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贯穿汉代始终并在汉武帝时期攀升至顶峰。汉武帝时期的楚歌创作不仅丰富了楚歌的题材和主题,并加深了楚歌的表现力和文学性。文章在整体把握楚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汉武帝时期的楚歌创作和兴盛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4.
吴楚之分界,说法不一,该文认为,其疆界并非固定不变。而江西北部经历了由越族繁衍、后为楚国占据再由吴国占据、最后仍为楚国占据的过程,春秋时期处于"吴头楚尾"的时候不多。春秋前期,江西北部(其时江西中南部尚未开发)为楚国所有,引《左传》与地下出土文物为证。春秋后期,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楚昭王十二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说明番处于楚国东端,彭蠡湖之东。此战之后,即公元前504年至前475年,江西北部彭蠡湖周边地区为吴国所占有,吴公子光出居于艾邑可证。后来越国灭吴国。战国初期,楚灭越,江西北部仍为楚所占据。直至战国末,楚为秦所灭。"吴头楚尾"之说,是后人追缅上古历史所形成的地理概念,难免含混不准确。  相似文献   

15.
自三代至宋,我国南方长江流域中下游吴楚地区的文化发展大多落后于北方中原地区。然至两宋时期,吴楚地区的文化出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校快速发展,教育兴旺发达,其总体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且在全国范围内有明显的示范作用;有品味的学术文化水平高,学者如林,人才众多,大家辈出,名家不胜枚举,许多学人德高望重,为世所范;这里人口的综合素质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代表儒学正统与中心地位以及反映其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的众多学派也多分布于此;科举中吴楚一带高中进士的数量占据了当时全国录取名额的绝大部分;从与精神文化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方面看,这里的发展水平也占有明显的优势;在素质较高的人才分布比例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北方一带是由多变少,以吴楚地区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则是由少变多,且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宋代吴楚地区文化的这种跨越性发展,使得这里成为当时我国的文明昌盛之地,文化发达之区,教育兴旺之所,人才荟萃之乡,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重心在两宋之际已转移至以吴楚文化区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但在吴楚地区间,不同区域的文化发展不大平衡。宋代推动这一地区文化跨越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与人口南迁等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6.
楚文化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开拓空间,应该将楚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与辽阔的空间领域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做整体研究,这就需要一种“大楚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古楚语和古吴越语在先秦时代是和中原“通语”差异最大的两种方言。而闽语和吴越语的关系尤为密切。莆仙方言为闽语支流之一,其口语中至今尚保留着一批与文献记载相吻合的古吴楚方言词语,它们可作为闽语和古吴楚语有深刻渊源关系的佐证之一。  相似文献   

18.
研究屈原及其作品已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门课题,陈蒲清从巫学角度研究《楚辞》,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亦是一种创新思维。通过对《南楚巫歌化伟辞》一文的剖析,解读其巫歌升华的基本内核,揭示其研究成果的深刻内涵和思想、艺术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