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为了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同时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本文重点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措施,主要有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运用生活题材进行写作、带领学生走进实际生活、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这四种措施,希望能够对小学生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对指导语文教学与改革,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走进生活,促进学生感悟生活,营造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适应课改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语文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才能更好地通过语文教学提高我们教育个体的生存意义,完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那么,如何让我们的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呢?  相似文献   

4.
龚新峰 《快乐阅读》2011,(20):119-120
语文教学需要融进生活,识字、阅读、写作等,和生活都紧密相连。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中的语文,让教学回归生活,并挖掘生活的源泉,让语文教学在生活中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生活访谈、观察、表演中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是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让学生用心去观察自然,体会生活,为作文做必要的积累.没有积累就写不出好作文;其次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和发展其想像力;再次就是要把口头作文与写作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能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6.
叶先堂 《文教资料》2013,(19):42-43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时代呼唤生动活泼的生活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感悟教材的生活情味,挖掘教材的生活底蕴,拓展教材的生活维度,抒写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借助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学用语文;把教材教活,把课堂盘活,构建“诗意栖居”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相似文献   

7.
刘红学 《考试周刊》2012,(76):48-48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做了多方面的探索,但是时下中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很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作文教学低效率的根本原因是未能摆脱课堂的束缚,要想大面积的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让学生走出狭小的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深人生活,观察生活,观察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体验生活,书写生活,从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丹 《广西教育》2013,(37):39-39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开放语文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将生活之活水引入语文教学,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和内涵。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鉴赏力,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一、即时开发教学资源。勿错失良机“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并能及时开发有价值的资源。面对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凭借教学智慧,捕捉、判断、重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教学动态生成的亮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真正意义的有效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和语文文本资源,并抓住其切入点、链接处进入课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更深地体会了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品味文字,语文教学的灵魂是情感。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也可以说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我们语文教师就是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引导者,要有“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生活为伴,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走进社会,与社会对话,  相似文献   

11.
高吉良 《湖南教育》2002,(20):40-40
现在的初中作文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加上应试教育长期的压抑和束缚,语文教学走进重语文知识教育,轻作文能力培养的误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思维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中学生作文的现状不得不令人忧虑。毋庸讳言,很多初中学生的作文缺少新意,千人一面,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题材单一化。由于初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和课本打交道,生活面狭窄,加上年龄偏小,对社会缺乏深入的认识,对生活缺少真切的体验,因而很多学生对周围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基本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作文题材单一,…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迫于高考的压力而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粗暴地割断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得语文学习功能异化的弊病愈加严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愈益凸现.语文教师必须切实摒弃陈旧落后的语文教学观,树立生活语文教学观,在教学中注重凸显语文的人文性,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真正解放学生,让学生走进缤纷的生活.这就需要让教学回归生活,使语文充满活力;构建多元平台,让生活走进语文;采用多种形式,让生活与语文双向互动,真正让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3.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小天地,生活中的语文才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我们探索让生活中的语文走进课堂,再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一、立足生活,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从教材中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要求语  相似文献   

15.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语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的源头活水在生活。源头没有涓涓活水,何以汇成滔滔的灵感之河?因此要冲破课堂的藩篱,走进生活,走一条开放的语文教学之路,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三八”妇女节之际,一位老师组织学生举办了一次以“理解妈妈”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生们渐渐地走进了妈妈的心灵,认识到妈妈的艰辛,感受到母亲的平凡和伟大,并从…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生活,生活是语文。语文的博大精深,就是生活的奥妙无穷。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走进语文;生活的丰富多彩,就是语文的思辨与顿悟;生活与语文一起喜怒哀乐,所以“以人为本”是生活的生命至哲,是生活追求、遵守的规律;同样“以人为本”是语文“人文性”的核心,是语文教  相似文献   

17.
摘要:语文来源干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强化生活。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征,选取生活题材来开展生活化教学,借以促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延伸语文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技能。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还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实践中去.生活中的语文比课堂上的语文曼有吸引力与生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面向生活,建立开放性教学,进行开放的语言运用教学体系,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面目一新,才能使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又露尖尖角".因此,语文教学要走进教材,更要走出教材;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有教学改革的意识,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语文教学要拎清"作文"与"作人"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许多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结合自身的实践研究,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们看到他们的语文课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智慧的挑战。为了探寻他们成功的轨迹,让更多的语文教师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近期我采访了江苏省新生代教师的代表、特级教师薛法根,走进他的语文组块教学,走进他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以下记者简称“记”,薛老师简称“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