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余方平中国工农红军有几支"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目前所有的历史教科书中,都只提到一支,那就是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934年7月5日发布的政治训令,由中央根据地的红七军团改编而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对...  相似文献   

2.
193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新进攻,粉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以下简称北上抗日先遣队),实行北上抗日.对于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革命活动及其历史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过去在教学和研究中很少评及.本文试图通过它的实践活动做些初步的评价,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3.
陈泽芳 《文教资料》2007,(29):61-63
1934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闽浙赣苏皖边地区,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发动游击战争。关于组织此次先遣队的目的,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结合当时形势,根据文献资料,组建先遣队具有反"围剿"和宣传抗日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2002年12月第1版)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课,课文开头是这样的:“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教学之余,我思考这个句子,认为这种说法欠妥。现述陋见,以向同行请教。通过对本学期社会学科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的初步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红军夺取泸定桥这一事件发生在长征途中。上述说法,很容易误导学生认为红军长征是为了抗日,使学生对学过的历史知识产生混淆。从历史教科书中可以知道,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左”倾路线统治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的,是一次战略大转移。虽…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引导学生学习、品味祖国的语言文字,领会词句的含义,分析作者的意图。《飞夺泸定桥》一文的作者用词颇具匠心。如:课文一开头写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挺进”一词,表明红军战士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毫不退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势如破竹,锐不可挡,勇往直前;表达了作者对红军战士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之情。写敌人的行动,作者则用了“行进”,即“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用这个…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一二·九运动,是我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两大著名历史事件,两者的表现形式和发生的地区虽不同并相距遥远,但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毛泽东指出:“一二·九运动发生在红军北上抗日到达了陕北之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帮助了一二·九运动,同时,一二·九运动也帮助了红军。这说明一二·九学生运动与红军北上抗日两件事的结合,这两件事的结合,就帮助了全民抗战的发动,帮助了中华民族,增进了全民族的利益。”那末,这两大历史事件究竟有些什么历史联系呢?它们又是怎样结合的?其影响和意义如何?本文拟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工农红军长征战略方向的确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过去有同志认为;早在长征开始时,或在遵义会议前后,就确定红军去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向了,这种说法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大家知道,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党曾派出抗日先遣队作为长征的先导.1934年7月,党派寻淮洲,粟裕等同志率红七军团从中央根据地出发,到闽浙赣根据地与方志敏等同志领导的红十军会合后组成红十军团,随即向皖南进军,准备在皖南一带创建根据地,开展抗日运动和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接着,同年8月,党派任弼时、肖克等同志率领红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出发,准备在湘西会合  相似文献   

8.
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基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它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在抗日战争中的运用和发展。同时,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战的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飞夺沪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土为了北上抗日,不怕困难飞夺沪定桥的感人事迹。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全文分三大部分。1-3节讲了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赶在敌人前面夺下沪定桥248书讲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飞夺沪定桥的经过;第9节讲了红军夺取沪定桥后,奔赴抗日前线。其中红军如何飞夺沪定桥是重点内容。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学习掌握“沪、湍、妄、溃”等7个生字;2.品味“天险、关键”等重点词句…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起因是“左”倾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已作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以另择革命根据地,极少把红军长征与震惊中外的华北事变联系起来。本文作者认为华北事变是促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历史大转折的催化剂,是促使红军北上抗日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界定有一个过程,真正科学的界定只有一次,即中共"十二大",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三次科学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党的思想建设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产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受重大挫折的历史关键时期毛泽东党的思想建设理论拨正了其正确的前进方向,并事实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自发向自觉的历史性转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毛泽东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并实现其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这些“三农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探讨延安时期“三农”的政策,对于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58年,中共参加了由联共(布)中央发起的对南共联盟纲领草案的批判,在当时的国际社会和中国国内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国际层面来看,一是5月5日队民日报》以社论的形式发表的《现代修正主义必须批判》一文,助推了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反修”潮流的涌起;二是建交不到4年的中南关系迅速降至冰点;三是此次批判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的前奏。从国内层面来看,对南共修正主义的批判引发了毛泽东认为中共党内会出现修正主义的担忧。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观是如何走一条比苏联更好更快的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是毛泽东找到的有效手段,是毛泽东探索到的本土发展模式。而建设时期总路线的受挫显示了这一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模式的问题:即人的主体性并不是予取予求的。然而从“大历史”、“长时段”看,其问题不单单在于毛泽东主观决策的失误,而是落后国家在短时间内要迅速越过西方国家数百年发展历程必然付出的历史代价。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阐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非常艰难的历史条件下,与党内以王明为首的"左"倾错误路线斗争情况的同时,分析了毛泽东的斗争精神及其显著特点、形成的内在动力及对中国革命命运的影响。进而指出研究和学习毛泽东的斗争精神,无论是对总结历史还是面对现实及展望未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抗日战争这个中国革命最为困难、最为艰苦的时期,毛泽东思想迅速成熟。而这一思想的巅峰,是与毛泽东著作的大量高质涌现分不开的。这些论著反驳了“亡国论”、“速胜论”,确立抗战的基本原则;坚持全面抗战,集中论述了抗战和革命的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道路;勾画了新中国的蓝图。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所进行的不懈思考与探索。分析了毛泽东在实践中如何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作风建设的理论,对加强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并为今天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卓越领导人,毛泽东身上处处展现着一名成功领导者所拥有的智慧、才能和胸怀。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的领导才能主要体现在:敏锐洞悉新形势的变化,适时提出目标和方向;战略上准确把握全局,掌控战争节奏;关键时刻善谋敢断,善做善成;用人上知人善任,打造最优团队;决策上提倡民主,虚怀纳谏。  相似文献   

20.
黄仁宇以“大历史观”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审视,主要表现是:对中国近现史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评判;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作了历史定位。在“大历史观”视角下,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线是“中国的长期革命”,它与唐德刚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有相通这处,具有积极意义。黄仁宇还主张以财政税收作切入点,重修中国近代史,并提出四项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