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语堂是一个有着“一捆矛盾”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也是少见的。他既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又同时赓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而基督教观念则融透于林语堂的整个精神历程。实际上,正是基督教精神使童年的林语堂轻而易举地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洗礼,也正是基督教精神使其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但是林语堂并不可能简单重复基督教思想,在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同时,他又始终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染。这样以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进程为大背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拒而又相融的事实显然具有文化上的典型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折射出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2.
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汇于20世纪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两者间“和而不同”的本质、“和谐共生”的文化特性和“契合融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东西方文明和合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文化的中国形态化,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向,为世界多元文化形态交流树立了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3.
中国严格意义上的基础教育滥觞于20世纪初的现代化改革运动。一个世纪以来,面对西方强大文明而产生的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不断地催育着基础教育的嬗变和发展。新基础教育发展必须寻觅传统教育的文化合理性,立足于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探寻教育改革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知识存在与人与客观外界的相互联系之中。求知的过程即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西方走着各自不同的路。本文介绍了中国与西方传统文化中知识观中的几种主要的代表思想,也简单辨析了不同知识观形成的原因,并对其做了对比,加深了我们对中西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19世纪,随着西方列强的东来,西学东渐,西方科学文化的输入,在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度中发生、发展。西方崭新的文明文化观冲刷着中日两国陈腐的传统观念,给封建传统文化增添了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新境界,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两国在西学输入过程中的差异也是明显的。面对西方科学文化的汹涌波涛,中国逐渐形成了“中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刺激下,近代考古学因特殊的实证作用被推到了中国文明探源的最前沿,成为重建中国古史体系的唯一承载工具。然而,由于新的考古学观念与中国本土文化观念相凿枘,社会对新的考古方法认可度普遍较低。加上民国时期社会动荡,考古工作环境恶劣等,又严重掣肘了近代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重托下的掣肘构成了民国时期考古学学科生成的特殊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清末,西方势力的入侵,激发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由于西方力量是侵略者和世界先进文明的双重体现,因而清末中国社会发展表现为既反抗西方的侵略又向西方文明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成为承接西方文明的合理内核,对清末社会发展起着内在的主导作用。在内外因素构成的体系中,各种力量都已丧失自身存在的独立性,又不可能从这一体系中超脱而出,因而表现出整体的作用与影响。这些作用与影响构成清末社会独特的发展环境,从而导致清末社会发展的跳跃性特点和上层建筑超越经济基础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滇越铁路对近代云南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杨 《毕节学院学报》2013,31(2):123-12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曙光和资本主义的扩张,一条米轨在云南的高山峻岭之间延伸,带来了火车,更带来了西方现代化工业文明。826.8公里的路程将云南的昆明与越南的海防港连接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对云南社会的渗透,促使沿线的社会文化发展变迁。铁路的通车极大程度上刺激并迫使相对落后的传统农耕文化削弱瓦解,伴随着资本主义与云南社会经济形态间的矛盾与冲突,沿线社会被当时世界上领先的西方文化逐渐影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沿线云南社会交通运输、社会经济和城市以及社会文化和人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9.
18世纪的德国通过“狂飙突进运动”创造性地提出“文化”的概念并以之与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英、法创立、延续的“文明”概念相抗衡,有效地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并从文化上整合了分裂的日耳曼人,配合了德国经济、政治、军事的崛起,奠定了迄今为止的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本文较全面地对18世纪文化与文明的话语博弈及文化与文明的深层关系作了深入辨析,提出了中国当下有必要借鉴德国18世纪开创文化概念的思路和过程,思考中国如何突破西方主流思想搭建的文明和文化两套话语体系,为当下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观念,以及用什么样的逻辑思路去建构这样的文化观念提供一种历史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10.
作为改良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韬既联系着传统文化,同时又对西方文明有广泛的接触,特别是他的开放的心灵和理性的态度,使他能够站在大多数中国人前列,对民族的危机有深刻的反省,对民族的发展有一系列建设性的改革主张。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很大困惑。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未来。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首先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代历史上中华文明遭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在与西方工业国家竞争中的落后衰败、被动挨打。因此,"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在讲授近现代历史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历史事件、历史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具体来说,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楚如何看待中华文明到了近代开始落后于西方文明,近代史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如何认识西学东渐潮流,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等四个方面的相关内容。这将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留日中国知识分子笔下的关键词包含着中国近现代文化演变的诸多信息."新民"、"心力"的出现则代表了一代学人试图改变现实、重新选择未来的实践方略."新民"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一个"列国竞争"的时代,从国家主义的立场出发所设计的民族改造理想;而"心力"则与西方意志主义思想相联系,体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觉、坚韧、果敢"地选择现代化走向时强化意志的要求,与西方意志论思潮,特别是西方19世纪以后的唯意志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学者Ruth Hayhoe(中文名许美德)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和比较教育学家,30年来,她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究中国的高等教育上,从文化和比较的视角,对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向西方学习所经历的文化冲突作了清晰而有价值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她始终关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著作,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大学和教育家介绍给全世界,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介绍给全世界,并希望中国的大学在未来能立足于儒家文明,努力为世界贡献出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发展具有如下明显的特征;第一,传统刻书业和近代出版业并行发展.随着西方科学文化和新的印刷技术、机器的传人,新式出版事业产生并不断发展.但中国传统的刻书业并未因此而衰落,它仍是中国近代图书印制的重要途径.第二,出版业的编辑、印刷、发行三个环节较之当代结合得更加紧密,三个环节往往由一个出版机构完成,这不  相似文献   

16.
从 1 8 4 0年到 1 949年长江流域文明的演变轨迹 ,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物质文明到政治制度文明再到精神文明的发展线索。文明发展的动力 ,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 ,又有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这种近代文明转型的成功 ,奠定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最终格局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理念,对人类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伴随着时代思潮,生态翻译学于二十一世纪初应时而生.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阐释、分析生态翻译学中类比思维、系统理论、动态视角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希冀丰富和完善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体系建构,促进中国翻译界在世界翻译研究中的话语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8.
家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占据着天然的优势地位,传统的中国家族伦理文化见证了中国社会变迁的演变;20世纪中国文学的百年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正好是中国家族文化精神特质的折射,作家们的创作心理、思维方式和艺术观念等主体素养均受到家族文化的影响,“家”无处不在的辐射力和永恒性更是规约着创作者们的价值取向与艺术传达方式———二者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关联构成了整整一个世纪中国文学富于叙事张力的特点,家族文化“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动荡里能够相对不受政治社会、经济条件、文艺运动等影响的文化潜在性,又提示了这一切外力背后的中…  相似文献   

19.
钢琴音乐文化是在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枪炮与宗教一同进入中国后,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顽强生根的。20世纪初,大量优秀学子纷纷出国,不仅带回了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社会。同时,国外的一些传教士与文人也来到中国,向国人宣扬着他们的文学、宗教、哲学、音乐等等。在这些社会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后,我们将它同化成了自身的一部分,将它融入了我们的社会中。钢琴艺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中国。从教堂到课堂,钢琴音乐承载了无数人救国情怀与对艺术的满腔热情。  相似文献   

20.
辽金两朝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其统治者较重视汉族文化,大力推行教育,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因此辽金时期的刻书业也不容忽视.而山西地区作为辽金两朝的文化中心,其刻书业更是技术精良,市场繁荣,还有稀世精品留传至今,对后世图书文化事业影响深远.推动辽金时期山西刻书业繁荣的原因在于:一是辽金统治者重视儒学、利用宗教、发展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二是山西地区文人辈出的人文环境;三是山西地区特产丰富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