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优师计划”旨在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高素质乡村教师,促进师资供需配给的区域均衡。“优师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东北师范大学作为“优师计划”的试点院校之一,在践行“优师计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应从更新教师教育的顶层设计、优化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升教师教育者素质、追踪国际教师教育培养前沿四个方面着手,推动“优师计划”的落实,推动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引导‘优师计划’师范生基于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研究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方法,结合从教所需制订学习计划,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这种要求反映出“循证”在教师培养与发展中的必要性:教师教育者应考虑师范生的资质、发展水平、实践导向等证据,为其制订合适的学习目标、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对照“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标准和要求,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模糊笼统、培养方案趋同片面、实践教学短视功利、培养机制刻板僵化等既有不足。“优师计划”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旨在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地方院校对照“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新要求,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优师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撬动欠发达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杠杆,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优师计划”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统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优师计划”的深入实施,需要瞄准教师培养目标定位,定向造就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优化培养全程,构建完善专业发展支持体系;重视过程管理,铸就教师培养过程精品服务,以深化乡村教师队伍供给改革,助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优师计划”则旨在促进教育发展中教师资源供需配给的区域均衡。“优师计划”从政策提出到实践落地,需要培养目标、育人机制、课程载体与师资供给等多维度的支撑。本文结合天水师范学院的具体实践,阐释“优师计划”的逻辑起点、目标指向和范畴体系,以及由此逻辑起点衍生出的相对完善的师范生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教育实践能力在教育实践中产生并发展,是“优师计划”师范生职前培养的重心。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对“优师计划”师范生具有稳固从教意愿、提升善教水平、提高适教能力、培育乐教精神等重要价值。运用库伯体验学习圈分析“优师计划”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生成机理,以现场体验为基础、以问题反思为桥梁、以知识领悟为关键、以实践迁移为灵魂培育教育实践能力,并从创新实践、科学指导、合作探索、过程评价等四个方面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陈之腾 《上海教育》2022,(27):24-27
<正>新时代,新发展。新教师,也被时代寄予了更多期待。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类高校,华东师范大学一直在探索师范生培养的新模式,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2007年,在教师教育还专注于学科专业和心理学理论时,华东师大率先成立了学校首座书院——“孟宪承书院”,通过“第二课堂”来系统化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育人能力。2020年的疫情防控期间,师范生的实习锻炼机会受限,华东师大又首创“师范生在线教学能力微认证”,赢得广泛好评。一年后,华东师大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微认证规范》,借助信息化工具,用评价撬动教师教育的发展。2021年,华东师大启动“优师计划”,为这些学子提供全方位支持,鼓励他们“寻梦”、帮助他们“圆梦”,坚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扎根任教的信念和信心。  相似文献   

8.
“优师计划”旨在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优秀教师,实现师资供需配给的区域均衡。就逻辑理路而言,国家、市场、乡村与专业多重逻辑间的联动协同,为“优师计划”政策设计提供了前提基础。就实践方案来看,试点院校在培养目标、师资供给、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与技术赋能方面超越了传统教师培养模式,赋予“优师计划”政策合理性。不过,试点院校在政策执行中仍面临制度异化、目标偏差、路径模糊与机制缺位的现实挑战。就完善路径而论,试点高校应依托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发展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健全教师发展的支持系统以及优化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从而实现“优师计划”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有助于改善乡村教师队伍困境、储备乡村教育发展人力资本、平衡教师教育改革政策代价、弥补其他补充渠道缺陷。对定向师范生高考志愿选择自主性、高校乡村教师培养经验和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目标实现的政策前提进行反思,发现存在以下政策风险:高考志愿选择的“非自主性”,不利于激发大学生在校学习动力,也不便于学校甄选优秀乡村定向师范生;高校欠缺乡村教师培养经验,会相对拉低乡村定向师范生毕业水平,给乡村孩子带来新的不公平;乡村定向师范生社会化过程的城市化特点,不利于培养乡村教师职业情感、树立乡村教育思维、涵养乡村教师特质。建议对政策进行微调,吸引有志乡村教育的优秀生源、允许乡村定向师范生更换专业、提升大学教师的乡村教育教学素养、注重定向师范生培养的乡村特色。  相似文献   

10.
“优师计划”是强化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的重要举措,为建设高质量中小学教师队伍并从源头上改善教师队伍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优师计划”在实施推进中面临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招生计划与培养院校规模有待扩大、师范生内生动力缺失、师范生缺乏扎根农村意愿与决心及职后发展不顺畅等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从“高校、政府、中小学及教师发展机构”四方联动协同培养的价值分析入手,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探索“U-G-S-T”四位一体协同培养的优化路径:以高校为引领,创新协同培养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优化协同培养路径;以中小学为参与,构建“城乡双实践”协同教育培养模式;以教师发展机构为助推,构建“职前培养—职后支持”一体渗透协同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1.
2021年启动的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优秀教师的“优师计划”是我国公费师范生项目的延伸和升级,公费师范生项目实施至今已有15年,在推进毕业生赴农村任教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深入分析公费师范生农村任教现状及动力机制发现,协议约束和个人诚信精神是推动其“下得去”的驱力,环境吸引和个体需求满足是促进其“留得住”的引力,学校支持和个人价值追求是激发其“教得好”的动力。基于此,要保证“优师计划”实现既定目标,教育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履约执行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生活工作环境,满足优师生基本心理需求,构建多方协同机制,助力优师生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师范生是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从源头上树牢师范生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赋能乡村教育优质发展、赓续传统乡土文化根脉、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同时师范生也面临乡土情怀淡薄、乡土文化教育渗透不全、乡村实践经验贫乏等困境。为了促进师范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须加强国情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发乡土教材和设置乡土课程、增强乡村教育实践,不断增强师范生乡土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激励师范生到广大乡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塑造者,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国培计划"顶岗实习对英语师范生教师信念的影响。作者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习日志等方法收集数据,从局外和局内人的视角详细洞察师范生教师信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历程和原因。本研究发现:(1)顶岗实习后,英语师范生的教师信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对学生管教的看法"发生了显著性变化;(2)英语师范生在顶岗实习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师信念,他们的教师信念变化经历了一个"五步曲"的心路历程,即理想阶段、困惑阶段、学习阶段、尝试阶段和体验阶段;(3)英语师范生教师信念的变化受到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等硬件和学生的家庭背景、班级的学风、学校的教学方法、学校的评量方式等软件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为师范生教育和顶岗实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师范生培养中完善课程设置,在师范生教学实践中为他们配备高素质的指导老师,帮助师范生实现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树立正确的教学信念,从而坚定从教的决心。  相似文献   

14.
面向新时代,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面临各种新旧机遇与挑战。其主要矛盾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乡村学校设施一次性投入与持续性迭代;乡村教师数量基本补充到位与结构性缺失;乡村教师短期发展与长远规划;乡村教师基本技能达标与数字素养不足。乡村教师亟需通过一系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三个阶段的发展,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进而,依托新时代强师计划,健全乡村教师培养体系;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乡村教师教研;抓住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契机,提升乡村教师培训。  相似文献   

15.
公费定向师范生具有“公费培养,面向乡村”的特点,他们既有履约协议的契约精神,但同时他们也是“理性经济人”。在城乡二元结构差距背景下,他们缘何跨越城乡差异选择从教,哪些因素会促进或阻碍他们继续在乡村从教或终身从教?研究以推拉理论为支撑,使用扎根理论剖析25名职后公费定向师范生访谈材料,经过三级编码得到职后公费定向师范生乡村从教促进与阻碍因素4个核心范畴:生活品质、精神追求、自我发展、人际关系,并依据核心范畴提出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品质,培养乡村教育信念;提升乡村教育职业幸福感,带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非货币激励因素,以情提升续聘意愿;搭建支持发展模式,拓宽职后发展通道等建议,旨在为提升公费定向师范生续聘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及“鼓励人才到乡村任教”,并提出了让乡村教师“地位大幅提高,待遇得到有效保障,职业吸引力持续增强”的愿景。区域层面通过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乡村教师专项招聘、乡村公益支教等政策,做到了让教师“下得去”。通过集团化建设、教研共同体建设、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等措施,力促教师“教得好”。如何让优秀教师人才在乡村“留得住”?笔者认为,要为乡村教师安个“家”,  相似文献   

17.
“硕师计划”旨在为欠发达地区输送师资,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硕师计划”与其他“补弱”政策未形成有效互补,同时“补弱”性对师范生的吸引力有限。因此,补弱型“硕师计划”如何以留住人才为旨归、实现其价值承载值得审思。基于与“卓师计划”的政策比较发现,体现价值理性的“增强”政策更能够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满足其对于教师职业的预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政策社会价值的公正性。实施“硕师计划”需要考虑其价值定位,形成强弱联动、以强促弱的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18.
步入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的羁绊仍未充分消解,立足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现状析出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样态,可为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增能赋力。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立足于对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创新培养观念、长效核心政策、治理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困境的深度审视。在“优师计划”“强师计划”等国家教师教育政策扶持下,明确民族地区教师教育主体地位、精准教师教育定位、优化教师教育课程、坚定教师教育理想可为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筑基。  相似文献   

19.
“优师计划”背景下乡村职前教师本土化培养既是乡村卓越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补充机制,也是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赋能乡村优质均衡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应有之义。“为农”的教育理念、“亲农”的培养要求、“归农”的课程体系、“融农”的培养旨归构成其内在逻辑基础。教育理念场域性、培养要求公共性、课程体系在地性和价值旨归乡土性是其内在本质特征。以此为基础,通过回归乡土生活世界、重构地方知识体系、认同乡村教育价值,以确立地方性教育理念促使“贤才下得去”;嵌入社会公共属性、厚植乡土教育情怀、提振乡村育人水平,以坚守公共性培养要求确保“优才留得住”;彰显在地教育属性、激活文化自觉意识、重塑乡村教育自信,以构建在地性课程体系奠基“英才教得好”;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夯实文化回应能力、践履时代公共精神,遵循乡土性价值旨归实现“现才有发展”。  相似文献   

20.
研究河西学院师范生从教信念,对于培养合格师范生,更好地服务河西走廊区域社会发展、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推动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河西学院师范生从教信念中教师角色认同信念处于中上水平,具有良好的学习活动信念、教师角色信念和自我信念。报考动机、师范生在校学习活动中对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教师行业的收入综合影响师范生的从教信念,但三个因素在师范生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的作用力又是不同的。针对此,提出高校将从教信念课程纳入师范生培养方案、发挥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示范作用、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强化校园文化中从教信念的"张扬"、师范生通过自我学习和团队学习等方面提出增强师范生从教信念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