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素描的表现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对视觉感知的表达问题.每个人都能用眼睛区别出一切不同的物象,这是人类视觉感受的本能。但是,要想把自己眼睛观察到的形象画出来,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得到的事。这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可见“视觉感知”和“视觉感知的表达”是两回事,前者仅仅是一种对现实物象的视觉过程,后者却是一种“对现实的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  相似文献   

2.
落花,在难以计数的古代诗篇里,在许多诗家的笔下.总是频繁出现。这样那样的“落花”,不仅是视觉上的,而且具有独特的内在意蕴,它们是物象与心绪的有机组合。下面,我们就用心灵的眼睛去探视落花那诸多的内蕴,以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3.
色彩首先是一种视觉现象,在色彩学习中应掌握其色彩规律,以增强色彩新意识和色彩的创造能力为原则。色彩是人在观察所有物象时通过我们的眼睛传送到我们的大脑的物理现象,是可以通过这种视觉物理现象对人的视觉感受来进行人物形象设计的分析;再运用具有创造性思维思考方法进行学习和分析;通过色彩新语言对色彩与人物形象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和理解,并通过原色与间色逐步进行应用与实现的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4.
弗雷泽螺线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意思是说不要轻易听信别人的言论,要想得到正确的结论必须自己身体力行、亲眼所见.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多数情况下是成立的,但在视觉艺术的表现中,很多时候眼见并不一定为实.我们生活的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但在实际图形表现中,更多的是以平面形式存在.在我们接受视觉信息的过程中,眼睛分辨图形的方式是恒定的——光线通过瞳孔在视网膜上呈现出图像倒影并传递给大脑,而设计师或者说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种传递方式,那么要想打破这种视觉信息传达和接受的平衡,就只能在这视觉传导过程中“欺骗”一下观察者的眼睛,利用特殊的图像语言表现手法对人的视觉进行暗示,欺骗人的视觉感官,从而达到眼见并不为实的目的.“弗雷泽螺线”(Fraser Spiral)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5.
人的视觉系统区别物象的差异主要是依靠对物象明度与色相的辨识而达到的。在这两种基本因素中,色相的变化不能脱离明暗而独立进行完整的形象信息传递,否则色彩只能形成一堆杂乱的色块而无法构成明确的形象,而明暗本身则可以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很显然,明暗这一因素处于更基本的位置,这一点从我们日常所见的黑白照片中可得到明确的验证。既然人的视觉区分物象差异的根本基础是明暗这一对比因素,绘画作为一种视觉造型艺术,在它对物象的塑造过程中,对物象的明暗效果的再现就成为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由于绘画是通过用各种明度不同的颜料,涂复在不同明度的附着物(如木板、画布、不同色彩的纸张等)上形成的,而它们明度的不同变化则构成物象的明暗不同差异的再现。从  相似文献   

6.
视觉器官(眼睛)主要的部分是眼球。眼球由眼球壁及折光装置(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构成。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到达视网膜上,形成物象,物象刺激视网膜上感光细胞使之兴奋,沿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中枢就产生了看见物象的视觉。幼儿眼的特点1.眼球前后径较短,往往远视。经测定95%的新生儿是远视。但随年龄的增长,儿童远视逐渐减少。2.晶状体较大并富于弹性,具有较强的调节能  相似文献   

7.
"落花",在难以计数的古代诗篇里,在许多诗家的笔下,纷纷出现。这样那样的"落花",不仅是视觉上的,而且具有独特的内在意蕴,它们是物象与心绪的有机组合。下面,我们就用心灵的眼睛去探视"落花"那诸多的内蕴,以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8.
视觉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几乎说是无处不在的,有时可以说就是“无意识地使用”。视觉就是一种传达信息的“语言”,人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理解和领会艺术设计作品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与含义。但是,视觉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还需要注意到一些问题。因此,笔者就以“艺术设计中的视觉应用”为话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9.
误区之一:让近视眼的学生坐前排。在学校,教师往往把近视的学生安排在前排就座,近视学生往往也有此要求,故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事实上,近视的学生坐前排并不好。因为我们看5米以外的物象,眼睛不需要调节就可以看得清楚,此时调节眼睛的肌肉是松弛的;然而,在看5米以内的物象时,调节眼睛的肌肉就需要收缩了,且距离愈近的物象,调节肌愈增加收缩程度。由此可见,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其  相似文献   

10.
误区之一:让近视眼的学生坐前排。在学校,教师往往把近视的学生安一排在前排就座,近视学生往往也有此要求,故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事实上,近视的学生坐前排并不好。因为我们看5米以外的物象,眼睛不需要调节就可以看得清楚,此时调节眼睛的肌肉是松驰的;然而,在看5米以内的物象时,调节眼睛的肌肉就需要收缩了,且距离愈近的物象,调节肌愈增加收缩强度。由此可见,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其调节眼睛肌肉就不如前排学生紧张。而把近视学生安排在离黑板太近的前排,其眼肌经常处  相似文献   

11.
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强调了写作时视觉的优先地位——写作者要练就一双富有洞察力的眼睛,还要千方百计地将感知到的信息通过可视形象表达出来。但是,生活本身毕竟是立体的,“观察”作为一个综合的感知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误区之一:让近视眼的学生坐前排。在学校,教师往往把近现的学生安排在前排就座,近视学生往往也有此要求,事实上,近视的学生坐前排并不好。因为我们看5米以外的物象,眼睛不需要调节就可以看得清楚,此时调节眼睛的肌肉是松驰的。然而,在看5米以内的物象时,调节眼睛的肌肉就需要收缩了,且距离愈近的物象,调节肌愈增加收缩强度。由此可见,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其调节眼睛的肌肉就不如前排学生紧张。而把近视学生安排在离黑板太近的前排,其眼肌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不仅不利于纠正近视,还会进一步加深近视。正确的做法是:把近视学…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怎样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认识能力和表观能力,除了专业技能的知识,还应当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化素质,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自然物象,表现自然物象,让绘画真正回到视觉上来。  相似文献   

14.
有关“眼睛”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两个地方出现:一是在光的折射部分,以照相机原理来解释眼睛的成像功能:另一个是在感觉部分,从视觉角度介绍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两个地方虽各有侧重,但基本内容是重叠的。为此,我们试图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处理,在讨论视觉时,将重点放在眼睛的调节功能上,而把成像原理作为讨论调节功能的基础。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对眼睛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更加深刻,尤其能体验到眼睛的灵敏性,从而发现眼睛的奥秘,感悟生命的奇妙。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眼睛是向学生传输信息,展示心灵的重要窗口。学生往往通过教师的眼睛摄取大量信息,了解教师的匠心所在。据有关研究表明,视觉的摄入信息量占活动总摄入量的83%—85%,而听觉仅占11%。由此可见,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要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很大程度上要通过眼神向学生传出信息。首先,教师恰到好处的眼神,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家陈鹤寿说:“一个满面笑容的教师,大家都会喜欢。如果整天板着一副面孔,要跟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就不大容易。”他所说的“满面笑容”,自然包含了眼神。教师在运用有声语…  相似文献   

16.
许磊 《文教资料》2008,(19):64-66
在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象"虽然是通过"光"的作用传递给我们视觉的,但一切物体的客观存在都具有其固有的形体结构和外貌特征.……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扉。这是个很有艺术见解的比喻。不仅是杰出的演员要通过她的眼睛向观众传示千万种无声的语言,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位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也深知使用她的眼睛向孩子们进行多种不同的无声的教育。上课开始后,教师“目扫全堂”。孩子们从这一瞬动的目光里,感到了温暖,感到了兴奋,也感到了严肃。这就起到了稳定课堂秩序、组织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要使儿童头脑灵,先要使他们眼睛明”。据视觉生理学的研究,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大量的知识要通过眼睛来获得。若是教师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不仅能用耳朵听,也能用我们的皮肤感知声音的世界——基于给受试者听一些音节,同时感受皮肤上气流的冲击,研究者证明,大脑能够整合来自多个感觉通道的信息,构建一幅完整的听觉"画面"。这个研究可谓颠覆了人们对如何感知世界的传统认识。以往我们认为,我们要用眼睛来鉴赏视觉世界,用耳朵来感知听觉世界。视觉信息投射到视网膜上,再经  相似文献   

19.
眼睛是最精密、最灵敏的感觉器官,它的作用就像一个数字图像处理器。当不同频率的光线通过晶状体和角膜进入眼睛后,就到达了视网膜。在视网膜上成像,经一系列理化变化转换为神经冲动,再通过神经冲动传入脑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通过眼睛获取的一切信息都充满了色彩,所以色彩无疑是视觉传达中极其重要的元素.无论是否出于主观意愿,色彩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可以触动人的情感,并能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人的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