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个新的话题,叫新闻的“生活真实”,这可不是添乱,确实感到值得一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由此产生了两组矛盾: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新闻真实与事实真实.但是,从泛意上说,新闻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等.一些新闻作品尽管写进了这些“生活”,写进了这些“无主事实”,却并未影响这些作品的新闻性、真实性和传播价值.有的作品还拿到了新闻大奖并受到广泛好评.我们把新闻作品中的这种真实称之为“生活真实”.这类反映“生活真实”的新闻内容,在新闻作品中常见有这么几种:  相似文献   

2.
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新闻真实──兼与李文喜同志文会志孝读罢《新闻中有“生活真实”》(见《新闻界》1995年第2期)一文,感想颇多,为响应编辑部号召,略陈己见,并欲以此文交于文喜同志。(一)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在文艺学中是一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且是生活本身的真实。它不同于文艺,文艺也讲究真实,但它是对生活的概括,是艺术的真实,播音工作恰恰是这种“生活真实”的直接体现者。因此,播音员在对这种“生活真实”的整个播出过程中,应该是自觉地处于一种对新闻事实的客观陈述和转述状态,来不得半点作戏或“表演”或“借助表演元素”进行“非角色表演”,因此,邱汉初同志在《播音改革断想》(《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的“表演”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的话题,叫严肃而慎重地对待新闻作品中的“生活真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从广义上说,新闻写作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并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  相似文献   

5.
郑恺 《新闻知识》2004,(4):52-53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了一门称作“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的课程,这实际上就是新闻学的基本课程——采访与写作。为什么如此定位采访与写作,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李希光教授说,“走在路上”就是要记去产生新闻的现场进行翔实的观察。“叙事艺术”是一种新闻写作的方法。这门“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需要记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写出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三、关于广播剧的假定性艺术源于生活,但又不是照搬生活,而是要经过提炼、概括、典型化诸种艺术手段来表现生活。正是基于这一点,艺术理论家才说:没有假定性便没有艺术。假定性不是虚假。它是艺术的真实,是生活本质的真实。西方某些所谓“现代主义”文艺妄图排斥艺术假定性,实际是艺术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研究艺术假定性,目的在于认识该艺术品种表现手段之长短,以便于扬长避短,更发挥出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相同的本源不同的真实新闻与艺术都属于意识形态,都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有着相同的本源。新闻与艺术都要真实,真实与否,决定着新闻报道与艺术作品的价值。但是,它们的真实又是不同的。艺术作品来源于客观实际,但它“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863页)艺术创作不受实际存在的真人真事的限制,只要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是真实  相似文献   

8.
孙鹏 《视听纵横》2006,(2):21-24
自从约翰&;#183;格里尔逊在1926年2月把罗伯特&;#183;弗拉哈迪拍的那种不同于摄影棚制作出来的影片叫做“纪录片”(Documentary)以来,我们多少次地争论有关纪录片的基本属性问题,尤其对于纪录片可不可以虚构之类的争吵,始终没有停息过。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创作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它通过新闻和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和气氛。有反对者提出,纪录片不能运用“真实再现”,更不能有任何表演因素在里面。但笔者以为“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纪实性、真实性并不矛盾,纪录片记录的是真人、真事、真时间、真环境,是非虚构的,而“真实再现”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是为了让观众更清楚明白,为了让画面更丰富、更具可视性而采取的一种表现手法,所以,我们不应该拒绝“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9.
二、“一般”是对“个别”的抽象概括,“规律”是对“现象”的抽象概括。“个别”和“现象”都是具有空间三度的客观存在,因而“个别”比“一般”显得更真实、更具体、更生动、更丰富,更加令人信服。真实的东西大都是具体的,具体的东西往往是生动的。“以小见大”的新闻作品常常选取具体生动的典型事例加以突出表现,这种作品提供给读者的不是“没有生命的骨骼”,而是“活的细胞”、“活的生命”。当我们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好像走出了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场景之中,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感,这样的新闻作品才能使读者相信,才有可能吸引人、感动人。  相似文献   

10.
先做些蹩脚的比喻:在生活面前.新闻是摄像机.文学是五彩笔;新闻是事物的原生态,文学是事物的深加工;新闻是嘹亮的清唱,文学是浑厚的和弦……它们有着各自的状态和舞台。然而,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兼容你我,难以分割。诸如.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怎样超拔浪漫、想象丰富,其本质都与生活的影像叠印在一起——这与新闻相类:新闻中的美文,也绝不会简单粗糙地传递一个事件本身.而要尽力使文章圆润鲜亮——这与文学共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两种体裁的特征.相当程度上在“真实”与“艺术”的链条中携起手来。而所谓“新闻文学”正是主张在新闻创作中要充分利用文学手段,使之达到“真实”与“艺术”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1.
新闻摄影与多媒体艺术同属艺术范畴,二者既有外在的不同区别,又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它们既源于社会生活,又能同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表现生活,进而产生更典型、更真实、更富有现实主义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组织开展百名新闻工作、百名艺工作“走进基层看安徽”活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三贴近”要求的一次具体实践,也是今年内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省委对开展这次活动十分重视。省委书记王太华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生活,是艺的源泉。新闻记、艺工作只有到生活中去.到实  相似文献   

13.
新新闻主义:另一种"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王凤 《青年记者》2007,(10):25-26
新新闻主义从产生到销声匿迹再到重生,一直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一种融入了主观感受的报道方式是否违反了新闻的生命——真实性原则。事实上,并不是“新新闻主义”不讲真实性原则,而是他们所遵循的真实性原则是一种既新闻又学的真实性原则。他们试图在传统新闻的真实与学的真实中开辟另一种真实,以更完美地反映事实真正的“真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正纪录片的创作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其表现对象是真人真事,虽然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文学润色,但最终要展现的,还应是生活的真实规律与本质。从这点上看,尽管纪录片喜欢用电影、电视及文学的一些艺术形式及手法,但它与影视艺术或是文学作品是有区别的。从素材和效果来看,纪录片更像"新闻"——绝对的真实性是其生命(而非像艺术作品那样,"真实"更多的是一种虚构中的合理性)。只不过,与新闻相较,纪  相似文献   

15.
写新闻的根据只能是事实─—与李文喜同志商榷罗纲新闻中有“生活真实”吗?从广义上讲,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新闻,当然报道的是社会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但是,具体到李文喜同志在《新闻界》1995年第二期上以《新闻中有“生活真实”》为题发表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准确为上刻意求工──浅论新闻标题的艺术舒培华报人皆知,标题是新闻的“门面”,所谓“题好文一半”。一则好标题,既能为一条新闻增色,也能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神”。新闻标题是用精警之语,对新闻内容和中心思想加以浓缩与概括,具有提挚全文、凝聚文意、引导读者的重...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是新闻的大敌。而以反映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为主的广播新闻音响,更应该真实、自然、生动。然而,现在有些记者抓住“音响具有听得着、看不见”的特点,在录音采访中做手脚,使音响掺杂着虚假成分。从一些虚假的音响中,笔者归纳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从新闻摄影自艺术门类里独立出来那一天开始,就一直处在真实与虚假的博弈中。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在其经典著作《论摄影》里这样写道:“一张虚假的照片(修描过或篡改过,或其标题是假的)篡改现实。摄影史可以被概括为两项截然不同的规则的斗争史:美化,它来自优美艺术;还有就是实话实说,它不仅由非价值限定真实的标准这一来自科学的遗产来加以衡量,还要受到一种讲述真理的道德理想,一种来自19世纪文学模式和当时那种独立新闻业标准的衡量。”  相似文献   

19.
在平常的新闻语境中.新闻话语总是一副客观、简洁、平实的硬性形象,它总是在有意地躲避叙述中情感的渗透与评判,新闻事实过滤掉了生活与情感的气息,新闻人物成了记者笔下的道具与材料.你听不到他内心悸动的真正颤音,对新闻真实感的追求遮掩了生活的灵性.新闻变得冷硬。《大河报》“都市倾诉”版,为生活中的情感事件构建了一个表达的平台.为冷硬的新闻话语灌注了生命灼热的气息,使新闻话语由“事件的真实”升华为“情感的真实”、“生活的真实”^①。在笔者看来,它至少从以下六个方面拓宽挖掘了新闻话语内涵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20.
美,并不是文学和艺术的特有领地,它同样属于新闻这门学科。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新闻则正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真实、典型的反映。因此,新闻具有其美学特征是一种必然。新闻是社会美的直接反映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也就是说,美就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美学家们把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美称为——社会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