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大院标准像     
“省委大院”、“县委大院”、“军队大院”、“部委大院”,大院是一个集体,但有时也像一个家族。它曾是小型的“共产主义雏形”,是计划经济的典型缩影,现在再来感受其中的文化,会让人产生许多联想,而如果说城市是乡土中国的特区,那么大院就是城市中的特区。 几十年如一日的大院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带来的结果。大院的变迁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因此,借助观察最典型的北京一些大院的过去和现在,也许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领略到一些中国城市的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2.
建筑色彩是其建筑文化的独特体现,李家大院是一座反映晋南民居风格的典型建筑,其建筑色彩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构成,又体现了同地域和文化背景共生的理念,同时还融入了西方和中国南方色彩的因素.本论文通过实地调查,逐步解读李家大院从总体到单体,再到局部的色彩,进而分析李家大院在色彩构成上的特征,通过调查与分析来探寻晋南李家大院建筑色彩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力求对传统建筑色彩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罗弦 《现代视听》2012,(2):45-47
《昌晋源票号》、《驼道》、《龙票》、《乔家大院》、《走西口》……这些荧屏界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晋商题材电视剧的代表之作。在晋商剧十余年来兴盛不衰的创作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把拍摄视点对准了座落在山西的一座座晋商大院,不仅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还传递出韵味深远的大院文化和民俗风情。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无疑是电视剧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审美和观察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西北农村文化大院的田野调查,本文试图回答:以文化大院为载体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在国家文化治理的框架下具有怎样的特定意义?本文提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充分体现国家在发展乡村文化方面开始从文化管理转变为文化治理,即联动个体、社会、政府等多方主体,生成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会机制.对于国家文化秩序,民间社会并非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能动的获取与再生产的过程,表现出"在地性"与"灵活性",从而持续形塑新一轮的国家文化秩序建构.  相似文献   

5.
在对微山县农民群众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农民的阅读愿望以及文献信息获取渠道和馆藏文献难以利用的原因,提出了村文化大院图书室创建模式,并针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跟朱镕基是一个大院出来的——这话一点都不过分,只不过他从政、我从,加之我比他小40岁,所以我们俩并不认识,现在,应该说是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  相似文献   

7.
王家大院曾是"五巷六堡五祠堂"的庞大建筑群,鼎盛时有房8000余间. 有人说,到陕西是看埋在地下的文物珍品;而山西的文物呢,大多就在地面之上,尤为不易的是,保存还相对完好.  相似文献   

8.
正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灵寿县委大院(图见本刊封面)坐落于县城古城西路51号,透过铁艺栅栏向里望去,一排排低矮的红瓦白墙平房错落有致。大门也不气派,简单的伸缩门,一旁挂着灵寿县委的牌子。今年66岁的吴和韵离退休前任灵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从1975年参加工作到2003年离开县委大院到人大常委会任职,他在县委大院里整整工作了28年。"灵寿县的干部数我在这个大院里时间长了!"吴和韵回忆,几十年里,县委大院几乎没有变化。吴和韵介绍,灵寿县汉代便置县。《灵寿县志》记载,县委大院的现址西晋时期就是县衙所在地。1945  相似文献   

9.
江勇 《兰台世界》2015,(3):140-141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空间布局、家具配套、色彩搭配、装饰风格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其室内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来探索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对古代民居室内设计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一我生长在上海西南角天山路上的天原新村。上世纪50年代初,天原新村是上海天原化工厂和上海化工研究院两单位合建的职工家属宿舍。小区里有八幢尖顶三层的楼房,共有16个门牌号,居住200多户居民。我们新村大院有四边围墙围绕,中央道路两旁是高大浓密的法国梧桐树遮光蔽日。夏日,小道上总有几堆下棋、打牌、乘凉的人和玩耍的孩子。用林荫小道来形容它是最恰如其分的。"文革"前,新村大院两扇大门是绿色的,旁边的传达室又是值班室。大  相似文献   

11.
大院沉思     
去王家大院 ,是在秋天。因为堵车 ,到灵石静升村时 ,将近黄昏。这个时候了 ,游人还是稠密。匆匆地买票 ,匆匆地找导游 ,此刻的导游 ,业已口干舌燥。眼看日薄西山 ,我们也不敢挑拣 ,只说既然来了 ,能进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看看 ,总比折身回去的好。一看王家大院 ,离开了导游 ,你最好紧随着或多或少的游人一块走。在这青砖蓝瓦的建筑群里 ,如果一个人恣意地游览 ,尽兴固然可以尽兴 ,但是迷途的可能 ,绝不是杞人忧天。———从清初到嘉庆年间 ,王氏大兴土木 ,仅高家崖建筑群就有一万余平米。据说 ,这片建筑里 ,有的相错 ,有的旁逸斜出 ,虚虚实实…  相似文献   

12.
出生于湖北黄冈回龙山镇林家大院的"林氏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育容(林彪),都是同曾祖父的兄弟.林育英比林彪大10岁;林育南生于1907年,是林彪三伯父林协甫的儿子,比林彪大9岁,三人的祖父是亲兄弟.  相似文献   

13.
邓红 《新闻世界》2014,(7):92-93
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推出的11集特别系列报道《县委大院》,自2013年11月5日播出以来,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和借力发力、因势利导的宣传策略,使湖湘大地上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县委大院成为网民心目中的"最美县委大院"。在弘扬主旋律、传承艰苦奋斗精神的同时,更为新闻媒体更好地传播正能量作了示范。  相似文献   

14.
任春  张庆 《出版参考》2005,(8):47-47
王家大院曾是“五巷六堡五祠堂”的庞大建筑群,鼎盛时有房8000余间。  相似文献   

15.
湖南卫视的电视新闻系列报道《县委大院》,是在电视媒体新语境下,按照"内容为王"基本思路,改革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尝试。它的成功"热播",预示着电视新闻报道的基本走向:注重挖掘体现主流价值的高质量专题新闻,加大基层民生化和感染力强的新闻份量,创新电视新闻表现方式和叙事技巧,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体"概念。  相似文献   

16.
出生于湖北黄冈回龙山镇林家大院的“林氏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育容(林彪),都是同曾祖父的兄弟。林育英比林彪大10岁;林育南生于1907年,是林彪三伯父林协甫的儿子,比林彪大9岁。三人的祖父是亲兄弟。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又是个要不断补充的话题。说它是老掉牙的话题,是因为有些人早就对此有了界定,说"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文化",甚至有些文化人煞有介事地说"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文学千万别嫁给电视"等。说它是个要不断补充的话题,是因为它在各个领域区别、彰显、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位于兰州市城关区中心原贤后街的38号大院(现中共兰州市委西边),作为私宅,住着朱姓一家人,素被街坊邻里称为朱家大院.这座精美的建筑,是清朝中叶,朱氏先人从郑家台家人手中买来的.主建筑是一座坐北向南、具有典型兰州特色的两进四合院.  相似文献   

19.
去年11月26日,《大众日 报》在一版头题发表了我采写的《长岛干群关系新景象──县大院无门岗挡驾 老百姓无越级上访》(以下简称《县大院》),第二天,新华社就全文播发了大众日报这条消息,大家都觉得这是抓了个焦点热点,爆了个冷门。其实,这个“县大院”,早就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次报道成功,是厚积薄发的一个必然。 “县大院”这个新闻事实不是偶然的,更不是临时凑成的,而是几十年如一日,一贯这样。据记者调查;长岛县自1963年重新设县以来,县委大院就在这个地方,就是这样无门岗,无警察,老百姓找县委书记,如同进自…  相似文献   

20.
文化·文化现象·文化人如今,说到文化我就有些纳闷儿,什么是文化?越来越看不清楚了,或许是老朽了,越发糊涂了。几个小妞,屁股扭一扭,就是文化,美其名曰"文化节"。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泱泱大国,无处不文化。新文化、旧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前卫文化、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家族文化、饮食文化、服装文化、花鸟文化、建筑文化、社区文化、街道文化、企业文化、官场文化、家庭文化、网络文化、夫妻文化、性文化、居家文化、阳台文化、床上文化……只要是事物均可称"文化"。自打旅游业兴起,各地的"文化"就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