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运用音乐导入新课,不仅能让学生定心凝神,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情境。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可首先播放了一段经过剪辑的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片段,让学生欣赏。短短几分钟,就把学生带入一种恬淡优雅的意境中。紧接着,导入新课:“你们知道吗关于这首美妙的乐曲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二、引导想象,突破难点。音乐能激活大脑,引起遐想。因此,教学时运用音乐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可帮助学生再现情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对学生领会文中抽象的或思想性…  相似文献   

2.
《月光曲》是一篇阅读课文。我尝试用科利华CSC多媒体电子备课系统授课,引起学生极大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读、思、议了解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抓住重点词句细读、品味,感受到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他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其分辨具体事物的能力和由于事物引起联想的能力在学习中得以迁移、升华。具体学习过程如下:一、读(整体感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在屏幕上打出《月光曲》的题目及贝多芬的画像……教师简介《月光曲》一文的梗概,以及与本文有关的补充材料。在轻缓悠扬的乐曲伴…  相似文献   

3.
学习高一第一册自读课本中的《贝多芬百年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步骤:1.导入:课间播放贝多芬的《欢乐颂》,上课伊始询问音乐名称及作者导入。2.整体感知:一般祭文的特点是什么?这篇祭文主要写的是什么?3.重点探究:(1)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特点?书上是怎么说的?文章又是如何表现  相似文献   

4.
李龙阁 《山东教育》2005,(34):23-25
学生在《月光曲》优美的音乐声中进入教室,准备上课。 师:同学们,这段音乐你们熟悉吗?静下心来,听一听,想一想。 生:这是贝多芬的《月光曲》。  相似文献   

5.
师:《月光曲》是贝多芬在茅屋里弹的第二首曲子。这首曲子的产生与贝多芬眼前的人和景有什么关系呢?请仔细读读第二节到第七节,体会体会。  相似文献   

6.
关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有一个十分唯美的故事:在一个月夜,贝多芬为盲人少女弹琴的故事被收入我国小学语文课本。为了创设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语文教师在上《月光曲》这一课时常常把音乐引进课堂——给学生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相似文献   

7.
《月光曲》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此曲的过程,表达了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如何通过对课文中难点的剖析,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难点一:“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理解“断断续续”这个词是领会这句话的关键,可以设问:①“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本课指什么?(帮助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所表达的意思:钢琴声忽有忽无,一会儿响,一会儿停,说明琴弹得很不熟练。)②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断断续续的钢…  相似文献   

8.
课题:感受贝多芬 课型:音乐欣赏课 教材与年级:苏教版第12册六年级教材 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欢乐颂》和《致爱丽丝》,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陶冶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9.
谢鲁刚 《山东教育》2002,(25):47-47
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采用了“整——分——整”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1.课文记叙一件什么事?2.贝多芬是为了谁而创作《月光曲》的?3.贝多芬由于什么原因要为盲姑娘创作《月光曲》?对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基本认识,便从整体上对《月光曲》有了初步的理解。接着,我转入分解性导读。分解性导读,一般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剖析,透过词句的表面意思,挖掘它们丰富的内涵。但词句的剖析不是孤立的,应和文章的整体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把现代教育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使语文教学短时高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时代的要求。1运用电教,巧妙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课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就会使学生爱学、愿意学。如教学《月光曲》一文,可先播放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命运》,然后多媒体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贝多芬  相似文献   

11.
一、以《命运交响曲》导入二、人物简介师:请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贝多芬。(生回答。)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还能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真是令人佩服啊!  相似文献   

12.
姜海燕 《现代语文》2010,(2):149-150
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取了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的一部分,课文标题是《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很明显是引导学生感受贝多芬敢于向生活苦难挑战的大勇精神,借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人格精神来鼓舞学生、激励人生。  相似文献   

13.
《月光曲》(第十二册)一课第九自然段主要讲了兄妹俩听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的感受。教学《月光曲》一文在于运用“导读法”引导学生透过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贝多芬情感的高潮就表现在文中第九自然段。透彻理解这一自然段。不仅能感受《月光曲》这一名曲的内容和意境。更能理解贝多芬给兄妹俩带来的温馨的人间至爱。  相似文献   

14.
“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如是说。这决不是夸大其词,当你了解到贝多芬在耳聋之后还创作出《命运交响曲》的时候,当你听说他耳聋之后在台上指挥乐队演奏,观众掌声如雷,让贝多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谢幕的时候,你被他的伟大的命运征服的同时,也会对这句话有所体会的。  相似文献   

15.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一栏目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看,因为看《动物世界》能学到很多知识。老师这儿有一段《动物世界》的片断,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视频)  相似文献   

16.
例如教学《月光曲》这课,老师可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老师问:“好听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是谁谱写的?”学生逐一答后,在屏幕上出现月光曲三个字及打出贝多芬的大幅照片,说:“这就是贝多芬,德国名作曲家。他从小随父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及作曲。自28岁起,贝多  相似文献   

17.
一、文本解读《月光曲》是一篇老课文,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又一次被选进了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教科书之中,它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月光曲》讲述了音乐家贝多芬偶遇穷鞋匠兄妹并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热爱。  相似文献   

18.
沈菊娥 《江西教育》2007,(10):38-38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美 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师激情导入:这是一湾清澈的湖水,湖面水平如镜,倒映着蓝天白天、  相似文献   

19.
一、导入: 1.介绍作者:安徒生,丹麦著名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  相似文献   

20.
创作需要激情,需要灵感。《月光曲》是贝多芬在特定情境中即兴创作的光辉作品。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就是体会领悟贝多芬的创作激情缘何而来。把这个难点解决了,埘《月光曲》音乐内容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月光曲》的旋律由舒缓到激越与贝多芬的感情越来越激动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学生心中点燃一份如贝多芬一样的激情便奠定了本课教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