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课改以来为什么会出现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怎么纠正这一偏向?我们以为.问题的出现,跟对《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体验”的定位的认识失误有重大关联:教学中的滥情、矫情.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体验的泛化。找回“体验”在课标中的定位与教学实施策略.能有效纠正泛语文和非语文中的情感体验的泛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以来为什么会出现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怎么纠正这一偏向?不同看法见仁见智。笔者认为问题的出现,跟对《语文课程标准》“体验”的定位的认识失误有重大关联,教学中的滥情、矫情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体验的泛化。  相似文献   

3.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重要理念之一。只要认真地研读《课标》,我们不难发现,“体验”一词,在文中先后出现了15次,与其基本同义的“感受”一词,出现13次,尤其是在《课标》的每一部分均有重要表述,可见《课标》对学生独特体验的高度重视。“独特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2008,(9):64-64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在2008年1月的《语文教学通讯》发表《“课标”语境中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审视》一文。文章指出: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课堂改革带来许多新景观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泛语文”甚至“非语文”的不良现象。根本原因是对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传承关注不够,具体有四。第一,信息不够对称。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主体。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面简称“课标”)颁布近两年来,不仅课改实验区在实践,非课改实验区也在用它来指导教学。对近两年来的实践作一番理性思考,有利于“课标”的修改完善,有利于“课标”的实践能够理性地健康地深入进行。一、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防止人文性的泛化“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迄今为止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最为接近本质的认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历尽艰辛,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课标”对它的最新定位,体现了对现代语文教育规律的认识,适应了21世纪人才的培养需要。但是,…  相似文献   

6.
新理念下应该有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永具魅力的话题!好课是什么样子的?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教学实践,谈谈我心目中的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以期带给大家一些启迪。一、品味语言,感悟形象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指出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众人解读一本“课标”,理解的角度、理解的深度,不会一致,因此出现偏颇也在所难免。比如,“课标”提出“语文要课内外结合”“树立大语文教学思想”“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理念,说真的,这些观点确实是语文学习的必有规律,但是看看我们的老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是外来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已五六年了。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类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基层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非实验区的语文教师。面对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评价,更有许多教师感叹“:语文,我们越来越不会教了!”其实,新“课标”与原“大纲”相比,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更重视学以致用、语文实践,更重视情感体验,回归母语学习的本原。我们许多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切合课标理念的好方法。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认识的一位教师,特别重视作文教学,让学生写片段,写日记。虽然考试成绩不是很突出,但一学期下来,竟…  相似文献   

8.
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个高频用词,更是重要的理念。课标中的“体验”,尽管吸收了哲学、心理学、还有美学的有关“体验”的研究成果,但它只能是课程论视野里的“体验”。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相伴相随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前言”中强调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确实 ,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 ,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 ,使今天的语文教学在落实“课标”和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特别关注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特点 ,格外“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重视“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无疑是对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尊…  相似文献   

10.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课堂上落实起来,却往往出现“非语文”和“泛语文”的倾向。于是有专家就呼吁语文课要有“语文味”。那么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呢?请看两位名师执教《散步》一文时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11.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十二种现象(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泛化体验感悟和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的两个概念,也是语文教师使用极多的两个词语。然而在什么前提下、在什么时候、怎样让学生感悟与体验,很多老师缺少细致的研究和设计,在实践操作上极易走向形式化与简单化。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刚粗粗地读了一遍,有些句子还没有读通顺,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时,每段必问:“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成为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与体验的主要手段。前者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书理解,后者泛化了读书感悟与体验。我们认为语文学…  相似文献   

12.
范国强 《江苏教育》2007,(18):13-15
崔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谈到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目前的阅读教学,“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比较严重”。笔者以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片面理解“大语文教学观”和“软化学科界限”等新的课程理念,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大量的目标不明、学科界限不清的扩展和延伸。为了还语文教学本来的面目,我们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标”,把握扩展延伸的“度”。  相似文献   

13.
问题之一:课程资源泛化,非语文活动过多课改以来,有教师片面地理解新课标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大量地从课外选取教学素材,将各种媒体中的优秀之作运用于指导学生阅读及与口语交际训练。什么“说话课”、“说写课”、“读写课”应有尽有。甚至许多非语文的活动也纷纷粉墨登场,比如为了让学生学习写作,就拿大部分时间打乒乓球。球打得热热闹闹,但到指导写作的时候却草草而过。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绘画、做手工、做实验,这到底对学生掌握语文起多大作用?其实,课程名目多、门类多、活动多、形式多,又重新造成了师…  相似文献   

14.
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理解的偏差和实践的走样,近些年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一股“泛语文”现象(细分下去还有“乏语文”、“非语文”和“反语文”,我将这四者合称为“F4现象”)。这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警惕,不少人对这种语文新课改中的新现象进行批判,这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泛语文”,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已三年有余,向我们昭示着素质教育已经进入课程改革的攻坚阶段。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许多理论问题以及实施新课标中出现的种种潜在问题,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思考与关注。纵观2004年语文教学改革,特点多多,难以尽述,现摘其要简述如下。重点:课标中出现的新理念引起人们深层次思考一、关于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当今语文教学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整个语文课标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第一理念。“语文素养”是什么?它包含哪些要素?有关专家的解释,说法…  相似文献   

16.
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有什么认识?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什么是阅读教学《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重要关系。首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课标》是这样阐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苏教版第七册《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怀念邓小平爷爷,内容感人至深的课文,重点描写了邓小平爷爷的骨灰伴随鲜花一起洒入大海的动人场面。那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贯彻“课标”的精神?我以“创设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课,原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看图学文。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课文本身文质兼美、韵律感强、适于记诵的特点,我将本文学习定位在“言语学习”上,通过理解体验、积累内化、创新运用的途径,第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吸收语言,积淀语感;第二课时在引导“互文”对话中习得方法,超越文本,创新运用。第一课时一、理解课题师先出示“山”字,再出示“水”字。师:两个字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生:“山水”就是有山有水的意思。师:那“山水画”、“山水诗”一定得“有山有水”吗?生:…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不仅要关心人是否学到知识,而且更应关心人是否获得了体验──体验到了什么?什么样的体验?如何感觉体验?如何在体验后获得感悟?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特别注重体验,"体验,感悟"是《小学语文课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本次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体验”一词,贯穿于“课标”三个部分的各主要方面。“体验”既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