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中选入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这是一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的思念故乡的优美散文。在初始备课时,我为解读文本所设计的思路是:想北平——为何想北平——想了北平的什么——怎样想北平,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  相似文献   

2.
散文诗解读过程中的情感体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触摸散文诗的灵魂;二是更好地在文本与生活之间切换。要想让学生在包括《金色花》在内的文本解读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意义,关键在于让学生领略散文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正一、合理解读文本1.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要想成功解读文本,就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是写作背景,否则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例如五下《月光启蒙》一课,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想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拓展文本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未删节的原文时,很容易出现情感偏离,尤其是教  相似文献   

4.
《想北平》是老舍散文的经典之作。本文的情感分析不能仅停留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层面。散文贵在以情动人,真情正在细节涵泳之中,文中的细节设置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匠心所在。从文本的细节描写处入手,走近作家,挖掘老舍内心深处的心结,才能深层解读文章情感主旨。  相似文献   

5.
<正>教材分析的基础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需要结合具体文本的特征去进行。《最后一课》历来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在传统的解读中,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思路,亦步亦趋地教学,所实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其实是有限的。而如果冒昧地尝试用深度教学去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效果似乎又不怎么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无法在直接基于文本的解读中,真正体会到作者以及文中的"我"(小弗郎士)的深层的情感。而要突破这个难点,笔者以为教学思路可以拓宽一点。比如说去引导学生浸入历史,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析出。基于这一思路,笔者进行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体悟作者的情感,是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想北平》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抓住作家的心灵密码、文中的重点词语及编者意图,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体悟老舍先生对于北平的那份深情。  相似文献   

7.
老舍的《想北平》是散文中的名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眷恋之情。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对比阅读老舍的《想北平》与林语堂的《说北平》,评点分析两篇文章异同。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对家园之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正>艾青是我国著名的当代诗人,选编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其成名作之一。对于这样一首诗歌,历来都有多种解读,而如果以时间为主线,可以发现这种解读越来越精致。笔者在肯定这一解读思路的同时,更想强调的一点是,这首诗歌与大多数近代、现代、当代诗歌不同的是,其语言非常朴素,情感非常真挚,这种情感凭着简单的阅读往往无法析出,只有学生对这些朴素的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才能读出诗中的情感魅力。这一点对于当下的高中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正在高三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师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对文章整体内容和情感进行解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近年来全国多地高考语文试卷纷纷出现了对文本思路、行文脉络考查的试题,学生要想准确且快速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就必须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文章的行文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往往会遇到言语的模糊性与意会性的限制,这使得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总有种无所适从之感。譬如,在教《想北平》一文时,老舍先生多次使用感叹号来传递着自己对北平的爱,这绝非信手之笔,而是他"有意"而加之,但我们往往不经意间将其轻轻带过,将闪烁灵光的细节搁置一旁,实属可惜!下面,谈一谈笔者对文中感叹号的丰富意蕴的浅见。比如"这多可笑"后面这处感叹号,带着一点儿自嘲的口吻。言外之意是我在北平既然呆了这么久,是应该到过那些风景名胜的,但我却从未去过。但这绝不是说老舍对北平没有感情,恰恰是这种对众人北平的"无视",为后文对"我的北平"的"重视"来张本、蓄势,  相似文献   

11.
<正>在郁达夫1934年于北平写就的《故都的秋》中,北平的秋景、秋味、秋意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精神、独特的情感内涵和审美追求。该文自诞生以来一直倍受教育教学界的重视,不仅屡屡出现在人教版、鲁教版、苏教版及其他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而且获得了诸多的文本解读与形形色色的教学设计。众所周知,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选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意象,建构出了一幅幅北平秋景图,抒发了他眷念故都、热爱祖国之情。  相似文献   

12.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如脂砚斋批注《红梦楼》,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等,其中很多批注切中肯綮,见解独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评点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文本研习的一种方式。《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首篇散文,是老舍旅居青岛时抒写对家乡北平的真挚思念之情的一篇小品文。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借助对话栏运用评点的方式深刻领悟“家园之思”这一独特的人文内涵。记得我第一次上《想北平》时,还是按…  相似文献   

13.
正如何在学生与文本解读之间架设桥梁?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一书中,作者闫学说,文本解读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要做"教学解读"。教学解读就是为教学而解读,要求教师在做文本解读时不仅要眼中有文本,更要心中有学生。《小学语文文本解读》选取了现行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类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主题是现当代文学经典教学策略研究,选取的示例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课文——《祖父的园子》。文章之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进行了解读,而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语文教学在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时的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学素养的任务之下,结合《祖父的园子》的文本特点,探究得出四点教学策略,一是感受和谐,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二是品味语言,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三是解读"自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四是感悟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正>文本解读是一门学问,要形成自己独到的文本解读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静心学习、埋头实践。一、从文体把握教师针对不同文本的文体特点设计精巧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深入解读,会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比如对于小说的解读,可以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让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文本解读的要义。在教学《孔乙己》时,我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孔乙己  相似文献   

16.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教材中文字相对浅显的一篇古文,但是作者作为明朝遗老,写《湖心亭看雪》时清朝的文字狱已鸣锣开场,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文本的情感表达深沉、朦胧,给学生的情感解读带来很大障碍。另外,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擅长"细琐处见真情",这同样造成情感解读的障碍。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解读《湖心亭看雪》的情感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读老舍的《想北平》,理解其深爱着北平的情感(即文章的主旨)应该是毫无障碍的,但要说出老舍《想北平》的好(即《想北平》的艺术匠心),则需要用心体悟。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创意】《想北平》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经典散文,一般的课堂教学更关注的是通过学习作者抒写情感的手法来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笔者试以"我的北平"为突破口,抓住文章一些关键语句展开教学,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心中对北平那缕  相似文献   

19.
余芳 《语文知识》2014,(1):54-55
《想北平》是老舍散文的经典之作。该散文贵以情动人,真情正在细节涵泳之中,文中的细节设置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匠心所在。从文本的细节描写处人手,走近作家,挖掘老舍内心深处的心结,才能深层解读文章情感主旨。文章第四段描写北平之景,并没有选取故宫、颐和园、王府井等著名的景点,而特别提及城墙——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是为何?老舍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土城一带的京郊乡间,是老舍姥姥家和舒家祖坟所在地,作者心中的北平与纯粹的景观无关。  相似文献   

20.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以《囚绿记》为例,从细化解读,琢磨文本厚度,拓展解读,挖掘文本深度,借鉴解读,夯实解读硬度三个方面探索如何在文本解读时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时思路灵动,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