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语文活动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它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份,是学生语文知识基础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实践的天地,有助于学生丰富各方面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发展个性,还能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和点缀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2.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丰富的,是教学的源泉。课堂教学要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学习,激发兴趣,激活情感,从而加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体验.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3.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其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主要源泉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为此,语文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实现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方面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活动,扩展生活化的活动时空其目的就在于“教,学,做三合一”,在做中学活的知识、用活的知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的课内外生活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能力,也增长了学生的语文知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更大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章勇 《学周刊C版》2010,(6):136-137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将语文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语文知识,还原成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语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聋校的语文教学不应该脱离聋哑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它是作为学习和生活双主体的聋哑学生学习语文的源泉,也是他们丰富生命体验、完善健全人格、实现回归社会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源源不断的学习源泉,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予以重视,并融合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生活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有效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开展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和应用语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应将生活化的理念融入到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启发,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语言来源于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通过观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等形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相似文献   

9.
梅艳 《新课程研究》2010,(5):108-109
一、创设生活情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现实世界是语文的丰富源泉,课本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生活范例”,为我们学习生活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这样把生活和语文知识关联起来。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生活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肥沃土壤,生活是语文学习不竭的源泉。语文教师应当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散发着生活的芬芳。  相似文献   

11.
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都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我们要牢固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突破教材局限,拓宽学生视野,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掌握语文.  相似文献   

1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3.
我信奉“语文学习的处延与生活的处延相等”这句话。我认为,语文和生活同在,凡在人交往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和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因此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倘若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或把眼睛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我让学生把整个社会当成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探求知识、历练能力、陶冶情操、修养品质、发展个性。下面举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4.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战演练场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回顾生活、体验生活、运用生活、拓展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6.
刘月云 《考试周刊》2014,(12):56-56
小学是学习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知识的获得、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高乃至观念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服务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指导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源泉。为使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取得实效,需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围绕生活开展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在教学中,应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演绎生活现象、参加生活实践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帮助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大自然以及社会生活中选取学习专题,以探索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真正“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观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等方式的开展,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学中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基础性学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遇到语文相关知识。但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采用灌输式教学,不仅不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当前小学语文也应当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到当前教学中,使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语文知识能够产生联系。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通过生活巩固语文知识,通过语文知识来改变生活,偶尔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