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议论文写作教学常用方法一般是:教师出题或提供材料——解题或提出写作要求——学生审题、写作——教师批改——讲评。这样教法,尽管教师费了好大的劲,但学生却往往还是苦思冥想,提炼不出观点或者不知如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使勉强把文章写出来了,要么观点不明确,要么就是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批改时,翻开一篇篇作文,总是达不到基本要求者居多。讲评时尽管指出了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2.
作文评价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指导、鼓励学生主体写作的重要步骤。学生将一篇写好的作文交给了教师,就如同交出一颗心,总是焦虑不安而又满怀希望地期待教师评价。而评价与点评(评语)是紧密联系的,点评是  相似文献   

3.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是作文讲评的基础。传统的作文,学生每两周写一篇。教师对作文的处理往往要经过"教师布置——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过程。教师批改的方  相似文献   

4.
三年级作文教学对于小学作文教学来说,起着奠基的作用,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进行教学,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会缺少个性。要提高三年级作文教学的效益,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明确作文教学的目标,处理好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把作文讲评改变为自我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要教好写作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虽然我们的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效果仍然不理想.从目前的作文教学看,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教师批改,最后到教师讲评,历经两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战线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慢,收到的效果必然低.另外,作文的批改总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中指导和评改环节十分重要,抓住重点就可以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6.
张爱华 《学周刊C版》2011,(9):177-177
许久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软叻.而作文改评又是最让语文教师头疼的环节.不论教师批改多么努力.批语写得多么精彩.讲评多么卖力.到最后却只得到学生的草草一瞥!如何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讲评中解放出来.提高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自觉地进行写作训练.是我从教十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的方向.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要教好写作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虽然我们的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效果仍然不理想。从目前的作文教学看,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教师批改,最后到教师讲评,历经两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战线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慢,收到的效果必然低。  相似文献   

8.
一、高中生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一种“习题“式的教学,有这样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命题→指导(或有或无)→写作→批改→讲评,即由教师布置→道作文题,稍作指导或干脆不作指导,学生埋头构思写作,然后教师批改,最后讲评.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过程,其中固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作文能力,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被动陛.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写什么是被动的,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通过教师讲评而被动接受的,这样训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二是简单化.只单一地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三是局限性,学生只顾埋头写作,互相之间缺乏交流、学习,不能开拓视野,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大多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把重点放在命题之后,一般采取“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步骤,注重教学生如何审题、立意、选材、组织材料、谋篇布局等,使学生往命题框套里钻,既没有感性材料,思维又受到束缚,往往是一听到“作文”二字就头疼。针对这一现状,我尝试了“前习作教学”,就是“在习作教学中将重心转移到命题之前,重视学生作前的观察、体验、阅读与思考等,以此降低写作难度,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有话可写、想写。”最后到乐写,把写作当成一件愉快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只要深入调查研究一下,就不难发现当前小学写话、习作教学中仍普遍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习作指导过程中,好多教师沿袭指导学生审题、选材、立意、谋篇,甚至教学生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以及课后讲评等这样的程式。这种枯燥乏味的作文教学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疲乏。  相似文献   

11.
一、高中生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一种“习题”式的教学,有这样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命题→指导(或有或无)→写作→批改→讲评,即由教师布置一道作文题,稍作指导或干脆不作指导,学生埋头构思写作,然后教师批改,最后讲评。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过程,其中固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作文能力,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被动性。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写什么是被动的,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通过教师讲评而被动接受的,这样训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二是简单化。只单一地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三是局限性,学生只顾埋头写作,互相之间缺乏交流、学习,不能开拓视野,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两年多来,我们对命题作文的“命题——指导——拟作——讲评”的四个基本环节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认为过去的教学步骤有一定弊病。其一,这四个环节中的拟作与讲评扣得不紧,周期过长。一次作文,从学生完稿,教师批改到讲评作文,期间相隔少则一周,多则半月。在相隔如此长的时间后进行讲评作文,学生此时对原来的写作思路,已忘之八、九,无法辨析自己写作思路的正确与否,只能师云亦云。另外,学生写作已是既成事实,才去评头论足,虽然意见正确,也无法更正。其二,在指导环节中,教师的随意性很大,往往忽视了“读”与“写”的关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往往只注意对本次作文的中心、范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王荣生如是说,"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或有构思的激发乃至‘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写’只有原则性的引导或要求。二是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或展示好的作文,或做提升作文档次的修缮,有时是教师介绍  相似文献   

14.
中考前后,考试频繁,考后作文讲评课应与中考作文指导课并进,实现讲评与中考写作指导的双赢。讲评课要从单向考试走向迁移应用,让学生思维产生进阶,让讲评真实落地。讲评课要立足学情,关注学生审题盲点,聚焦写作审题思维;立足学习实践,关注学生写作过程的难点,搭建支架构建写作逻辑思维图式;立足真实情境,关注学生写作修改的疑点与兴趣点,以分析、综合、评价的方式提升修改再创思维。  相似文献   

15.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我深感作文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病,其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过于注重教师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  相似文献   

16.
<正>"教师出题学生作,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只有写的任务,而无改的权利。学生辛辛苦苦地写作,大作、小作、日记,篇数不少,交差而已;教师兢兢业业地改,眉批总批,洋洋洒洒,苦不堪言。即便如此,学生却毫不领情——拿到作文本只看分数了事。如  相似文献   

17.
魏振娜 《甘肃教育》2013,(23):35-35
习作训练一般包括写作前的指导、学生写作、对作文进行点评三个环节。叶圣陶曾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那么,作文应该怎么改,如何改才能恰到好处呢?笔者认为,作文的修改离不开作文的讲评,讲评环节实施得好,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聚焦◆ 作文教学精彩纷呈,但遗憾也多.从作文指导的时间轴上考察,重两端、轻过程的做法非常普遍:煞费苦心地想好一个训练的题目,苦口婆心地进行审题指导,此谓之“前端”.然后布置写作,至于写作过程学生的思维状态,一概不知,一律不管——还振振有词说“思维黑箱”本来就是打不开的.学生交上作文,教师审阅后,再来一节讲评课.讲评课也不是再修改的环节,而是终端评论,此可谓之“后端”.一次写作教学就此结束.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设想]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作文缺乏有效持续的讲评,学生缺乏有效的再修改、再创造。作文是一个不断被敲打完善的过程,因此,我的讲评课多以问题呈现,依据当次作文的训练目标,有的放矢,不求面面评到。在讲评前,我围绕当次作文的训练目标,进行批阅并遴选出带有共性问题的文章,讲评时摘取出相关段落(依据写作目标而设定)印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点评,升格。下面以一节材料作文讲评课为例展示如何做到作文讲评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0.
王宏玉 《考试周刊》2010,(11):77-77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按照“教师指导一学生写作一教师批改一教师讲评”的流程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缺失。长此以往,学生会只关注写的环节,一写完,作文任务就完成了。如此“粗枝大叶”的文章,很难实现在写作训练中提高作文能力的目标。叶圣陶先生曾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引领学生亲历加工美、创造美的快乐写作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