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夏夜晴空,抬头仰望,满天繁星。北边的天空,浩浩银河的西岸,有一颗十分明亮的星,她就是传说中的“织女”,河的对岸,另一颗同样明亮的星是“织女”的夫君“牛郎”。他们隔河相望,数千年如一日,只为七夕的一次全家团聚。民间,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被人们称为七夕节,也称“乞巧节”、“七桥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还有“七姐会”等其他相关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描写刘兰芝离开丈夫焦仲卿家之前辞别“阿母”,又辞别“小姑”。在辞别“小姑”的时候,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意思是要小姑今后在“初七”或“下九”嬉戏高兴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她。那么,“初七及下九”的“嬉戏”到底是什么呢? 先说“初七”的“嬉戏”。“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是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妇女们在这天晚上要进行“乞巧”的活动。“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技术”的意思;织女善女红,心灵手巧,是劳动能手,故妇女们希望从她那里乞得智巧。七月七日,民间本来有各种活动,如祭祀牛郎、织女以乞求富寿,拜祭天神以乞求送子,有的在这一天制药丸、曝衣物、晒经书。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露天设置)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乞富乞寿,  相似文献   

3.
<正> 七夕节(2010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等,来源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天上的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而凡间的少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智慧、手艺以及美满的姻缘,这便是"乞巧"的来历。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八月及九月都可以乞巧,只到宋朝以后才独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穿针、拜织女、为牛庆生等都是七  相似文献   

4.
七夕节考述     
“七夕节”又称“女儿节”、“乞巧节”。在众多人心目中,这一传统节日是由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编织起来的。“七夕节”与“女牛神话”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才融会成后来的“乞巧节”、“女儿节”。它虽然仍因袭着往日的旧俗,但伴随着丰富多彩、花样百出的乞巧活动,演变成了传统中国的一个女性的节日。  相似文献   

5.
秦漪雅 《作文大王》2014,(7):F0004-F0004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叫作“七夕”,也称为“乞巧节”,因为在古代,每到这一天,青年女子烧香拜神,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后来,还逐渐发展成姑娘们比拼针线活的节日。  相似文献   

6.
正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桐荫乞巧》,是清代画家陈枚所作《月曼清游图册》的其中一页,描绘了七夕这天,年轻女子们将小针投入碗中乞巧的情景。是图笔法精工,仕女秀雅,面部刻画皆参用西方绘画晕染而成,设色妍丽,人  相似文献   

7.
女儿问我:我们家有钱吗? 我说:我们家没钱。她又问:我们家很穷吗? 我说:我们家不穷。6周岁的她似懂非懂。前日,单位发起“冬季捐寒衣”活动。晚上,我打理着一些我们一时穿不着的寒衣。女儿问:这些衣服给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乞巧风俗历史久远,风格与形态独特,乞巧歌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在乞巧歌中,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乞巧妇女们崇尚忠贞的爱情,聪慧美丽、多才多艺、淳朴善良、坚强能干,巾帼不让须眉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乞巧风俗历史久远,风格与形态独特,乞巧歌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在乞巧歌中,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乞巧妇女们崇尚忠贞的爱情,聪慧美丽、多才多艺、淳朴善良、坚强能干,巾帼不让须眉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0.
《英语辅导》2004,(3):28-32
偶人节3月3日,是每个家庭为家中的女儿祈求幸福和幸运的日子。有女儿的家庭会在这个节日摆出特别的偶人,并把它们贡献给桃花。这个节日在日本的名称为“雛祭η”,意为“偶人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被其女儿们称为“最理想的朋友,是最亲切和最使人愉快的同志”。这位伟人是怎样教育他的女儿的的呢? 让孩子们尽情享受幼年的乐趣马克思和其女儿们的关系是极为亲切、融洽的。他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给女儿们做各种游戏,千方百计使女儿们高兴。他认为,游戏就是孩子们的生活。他不只一次地挤时间为女儿们折纸船,和她们一起在大水桶里玩纸船,以此来唤起她们神奇的想象:广阔无垠的大海、神秘的群岛、残酷的海战、航海家的冒险生活。在饭后或工作疲劳的时候,他常常和女儿们一起赛跑、角斗、掷石子。他们还多次举行“骑兵游戏”:马克思叫一个女儿坐在自己的肩膀上,叫另一个女儿坐在李卜克内西的肩上,进行骑兵赛跑或骑兵交战。有时战斗  相似文献   

12.
"跳麻姐姐"是西和乞巧民俗的传承载体。乞巧是传统文化中一项不可分割的内容,对于乞巧传统文化的形成、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田野调查出发对西和乞巧节中"跳麻姐姐"舞蹈的动作、结构、歌舞等形态方面进行了初步考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跳麻姐姐"是西和乞巧民俗的传承载体。乞巧是传统文化中一项不可分割的内容,对于乞巧传统文化的形成、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田野调查出发对西和乞巧节中"跳麻姐姐"舞蹈的动作、结构、歌舞等形态方面进行了初步考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历史文化悠久,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独特的西和"乞巧节"风俗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女子在这七天八夜里,从坐巧迎神到娱神送巧等,表现了女子在乞巧时的虔诚、依恋心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历史文化悠久,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独特的西和"乞巧节"风俗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女子在这七天八夜里,从坐巧迎神到娱神送巧等,表现了女子在乞巧时的虔诚、依恋心理。  相似文献   

16.
曾经,我们天天都在为女儿考大学操心——真累;现在,女儿已经大四了——真快;释然间,回想家有“考生”的日子,觉得有很多话想和父母们说说——真心。  相似文献   

17.
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源于西周。当时,有一种礼仪:天子的女儿下嫁于诸侯,是不能由至尊的天子来主持婚礼的,必须由和天子同姓的“公”来主持婚礼,因而天子之女被称为“公主”。到了秦汉时期,全国实现统一,国内已不存在诸侯割据的局面,并实行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建立了郡县。天子的女儿出嫁,改由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主持婚礼。天子之女仍然被称为“公主” (后来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清朝 )。在汉朝,皇帝之女被称为“公主”,而皇帝的姊妹被称为“长公主”。诸侯之女出嫁,王女或宗室之女下嫁,也有被称为“公主”的…  相似文献   

18.
神奇的家具     
罗小丽家搬了新房子,这天,她邀请了好朋友王娜、潘芳芳一起去她家做客。三个好朋友一整天都在新家里读书、画画、做游戏……开心极了,到了晚上也不想分开。罗小丽的妈妈笑眯眯地问王娜和潘芳芳:“要不要今晚就住在我们家呀?”三个女孩开心地抱在一起,激动过后,小丽想起来她们家只有两张床,是不是要和两个小伙伴打地铺睡呀?这倒是不错的体验。小丽妈妈看出了女儿的心思,赶紧提醒女儿:“小丽,要不要请两位小伙伴试试咱们家的‘新床’啊?”“啊?阿姨,你们家还有新床?”王娜好奇地问。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孩子们除了过儿童节外,最喜欢过的就是万圣节。去年10月30日,我正住在美国西雅图的女儿家。那天,女儿对我说:“妈妈,今天是万圣节,赶快找出几个糖果盒来!”我说:“干吗用?”她说:“装糖用。邻居的孩子们晚上会来我们家要糖的。”“是吗?”我把昨天女儿买的巧克力糖、奶糖、软糖、花生糖等一股脑地倒进了三个糖盒里。一会儿,女婿约瑟夫·西森回来了。他买了三个新鲜的大南瓜。我正纳闷儿时,我4岁的外孙子龙龙看见了非常高兴地抢过去玩。我女儿说:“别动,别摔坏了!”她分别在三个大南瓜上面画了眼睛、鼻子和嘴。接着,我女婿就把三个南…  相似文献   

20.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