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本文在深入分析“学困生”表现和成因,全面掌握“学困生”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验,初步探索出“学困生”的预防与转化“五结合”策略,使“学困生”率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2.
每个学校与班级都有“学困生”,从一定程度上说,“学困生”是相对的,甚至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学科“学困生”(学习某学科或某知识点有困难),这就促使我们思考怎样转化“学困生”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付艳红 《江西教育》2023,(19):58-59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好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如果“学困生”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化,就难以跟上教育的步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失去自信,甚至厌恶学习。因此,如何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转化数学“学困生”,是数学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探究了“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帮助数学“学困生”克服厌学的心理,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提升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4.
肖华芳 《教师》2013,(26):73-75
调查发现,农村小学“学困生”对英语作业的形式持反对态度,且存在厌学的情绪。为了让“学困生”愿意做、喜欢做、乐意做作业,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优化作业设计: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布置层次分明的作业,保护“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布置团队合作的作业,培养“学困生”的归属感;用合理及时的评价给予“学困生”成功体验。  相似文献   

5.
《教育科学论坛》2007,(5A):54-56
主持人:“学困生”,是分布在众多教学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在追求和谐教育、理想教育的今天,“学困生”问题愈来愈受到理论界与实践层面的关注,但是,关注的效果如何,“学困生”的现实境遇如何,却难以令人乐观。且不说当下的“名校”名正言顺地将“学困生”拒之于门外,单就“学困生”力不从心地跟进学习进度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及其面对教师的种种“另类”关注,就足以令其焦虑、令其悲观,当“学困生”被移位于关爱的边缘,教育的和谐景观被投下一道道挥之不去的阴影。[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学困生”转化方式与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是指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学困生”表现的形式不同.有的是多学科学习困难,有的是单一学科学习困难。教师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人手,以德育为先导,探寻“学困生”的转化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继本刊2007年第5期组织了“学困生”关注,到底值与不值”的话题讨论之后,编辑部陆续收到关于“学困生”问题的稿件,并有热心者配合讨论主题,以现场对话的方式,对这一既“旧”又“新”的话题进行了多角度探讨。本期,通过来稿梳理和讨论取样,对“学困生”归因与解困的相关思考作一呈观.以促进“学困生”问题的交流与深入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胡圣才 《科学教育》2005,11(3):63-64
每一位教师都可能面对许多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学困生”。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顺利将其转变成优秀学生,是教师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也是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起码要求。下面就我在转化在化学学习中的“学困生”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吴瑞 《考试周刊》2012,(24):109-110
中学英语“学困生”在每个学校都存在着,不仅给学困生本人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还是所有中学英语教师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英语教师应本着“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原则,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困生”的转化.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实践,“学困生”问题已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水平,已成为数学教师的一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一项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教学中,“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一直是基础教育工作者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着眼于“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融洽关系、培养兴趣;分析成因、及时纠正;收获成功、增强信心;重视习惯、一以贯之”四个方面论述了“学困生”转化的具体做法,应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笔者以为应抹去“应试教育”的阴影,对学优生与学困生都应一视同仁,老师更应给学生阳光,特别是成就“学困生”,激励替代“冷眼”在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3.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教育问题,向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让“学困生”脱困,健康成长,成为未来社会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不仅关系着教育的今天,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教育界对此做了不少积极有效的探讨,笔者从“语文”母语教学的角度,在“创新写作”课题理论指导下,经过在教学一线的实验、研究、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让“学困生”摆脱困境的方法:赏识→爱心→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14.
章银杰 《考试周刊》2011,(89):215-216
当下,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高中“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更急需关注。本文就“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作探讨。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学困生”。对“学困生”的管理、教育、转化,是每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生源的特殊性,民办学校往往成为“学困生”的集散地,学校里的“学困生”比例可能更高。如何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探索“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方法,就成为了民办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了界定、分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三论”深入分析,提出“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是知识系统、非智力因素系统、智力系统、能力系统无序,并对转化“学困生”提出了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进入中学后,学生普遍认为物理难学,表现为“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如果教学中不采取措施纠正这种现象,就会产生不少“学困生”。造成“学困生”的因素较多,本人主要从教学方面探究物理“学困生”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差生”这个词,如今在学校是讳莫如深。谁在谈班上情况而用“差生”时,都会受到不少的指责。于是,“后进生”、“学困生”等等新的名词神神气气地代替了“差生”,“差生”似乎应该从具有现代理念的教育词典中剔除!其实,平心静气地研究,“后进生”与“学困生”的称呼对“差生”何其不公平!“差生”只是成绩(抑或就是分数,当然也因智力、习惯、情感态度什么的而形成)差点而已,“后进”则可以包含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等各种行为习惯的“落后”。仅是脑子差一点便被判为“落伍”,可怜!“学困生”是把“差生”判了“无期”。“差”…  相似文献   

19.
郭建军 《教学随笔》2016,(8):117-117
“学困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是难点,也是重点。班主任工作要有所突破,难点还是在学困生转化上。如果大家都来关心“学困生”,爱护“学困生”,“学困生”就不会再“差”下去,这样,我们的“人人成才”目标就可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多年的“应试教育”致使教师注重培养优秀生,设法提高中等生,而忽视学困生,甚至放弃学困生。在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我们教师应当更新观念,重视学困生、爱护学困生、研究学困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认为,要转变学困生,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