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童小说主要塑造儿童形象,但并不排斥对成人的表现,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成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世界,每一个正常发展的儿童最终都得进入这个世界,因而儿童的发展本质上不可能摆脱成人的文化的影响;成人总是在儿童身上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要求,必不可少地在儿童身上烙下成人的印迹。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儿童文学作家,也无可避免地让思想观念里的自己同化到其文字形象中去。“成人形象”也因了儿童文学而独立形成儿童文学的理论对象,成人文学是没有这一名称的。成人文学只有典型形象、类型形象,而成人形象是“儿童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一种,与儿童形象相对而言,成人形象随儿童形象而产生”。成人形象在儿童小说中,是一群很尴尬的形象,因为他们既无法家成人文学中的成人那样变化莫测,性格有丰富而深沉的内蕴,也无法像儿童小说中的儿童一样的天真浪漫、幼稚可爱,在这两者之间游离着的成熟与天真、严肃与活泼的矛盾统一体,成人文学的形象长廊将他们拒之门外,儿童文学的形象长廊也难有他们的立锥之地。究其根源,则是儿童小说中的“成人形象”,实在没有多少可以称之为“形象”的缘故。  相似文献   

2.
由于长期以来封建传统推行顺民教育,这不仅导致我国历代儿童个性备受压抑,而且导致我国儿童文学对“好孩子”形象的推崇;但新时期以来,基于对“儿童反儿童化”现象的深刻把握,学界呼唤强者形象的悖论观念,大大拓宽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领域。同时,昔日儿童文苑基于儿童心灵的纯洁而主张多写光明,可由于十年浩劫导致儿童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是儿童文苑里的伤痕描写终于冲破“几十年一贯制”的题材禁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在悖论机制推动下得以腾飞。  相似文献   

3.
班马曾在论著中多次探讨“叔叔”型成人形象的魅力及审美功能,在其儿童小说里也刻画了一批“叔叔”形象群。儿童文学不是只写儿童的文学,成人形象塑造理应成为儿童小说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成人的感受、体悟如何能为儿童读者所接受与喜爱?班马以“高蹈的游戏”姿态实践了成人经验的“戏作”式传递,创作出探讨哲思性主题的成人主人公,进而突破儿童文学就是写儿童或儿童式角色的文学的旧有观念,为我们把握成人形象塑造的尺度提供了独特经验。  相似文献   

4.
儿童观的转变与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观问题是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集中到一点,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再列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王泉 《教育艺术》2004,(11):26-27
儿童文学是指成人为3至16、17岁的儿童创作的特殊品种的文学。在文化层面上讲,儿童文学是“现代人进行文化传递和精神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现世社会对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和文化规范的艺术整合。”(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因此,儿童文学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构筑了平等对话的桥梁。在高等教育本科段开设儿童文学课程,无疑对于加深这种平等对话,培养学生在儿童文学学习与研究中的自觉性与创新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儿童观,是成人对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包括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跟成人的关系,儿童心理,儿童的教育等等各方面的内容。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主要是成人,而创作客体,也主要是指向儿童。正是儿童文学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成人在创作儿童文学  相似文献   

7.
受西方儿童观的影响,儿童文学观的价值取向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儿童到发现儿童的过程,在儿童被“发现”之后,又经历了从成人“俯视”儿童、成人单向传递转变为成人与儿童平等对话交流、儿童自主建构的阶段。因此,当前我国儿童文学教育也应有新的定位和策略:儿童文学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合理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双向建构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儿童文学,由于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很多作品的幻想性不如外来儿童文学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也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新格局,富有想象力的诗意作品增多,但是由于受到当代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儿童文学创作中也还是存在想象力匮乏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因此,用想象为儿童撑起一片诗意的天空则成为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9.
长篇动物童话《戴面具的小白狼》是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刘乃亭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其进行品评,认为作品情节结构方面是精心营构的动物武侠童话小说,主题方面是隐喻人类社会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人物形象方面是着力塑造了一批性格饱满的类型化动物群像,并提出象征旨意、物性人性结合、比喻方式和儿童观的几点不足。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元概念的界定存在着“描述性”与“结构性”两种理路,也由此衍生出并不相同的概念意涵。中国儿童文学元概念可以分解为“中国”“儿童”与“文学”三个关键词,但其语法关系不是三者语义的机械叠加,而是在现代中国的情境下以“文学”为内核、“儿童”为显征的动态结构过程。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结构体系中,“儿童”是一个现代概念与知识,它的“发现”和“发明”均体现了现代知识的重构,也由此规约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性质。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基于“儿童”前摄义项的嵌入而使其成为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类型。将儿童文学置于中国的情境,意味着在将儿童文学历史化的同时也将“中国”问题化与再结构化,从而展现了中国人立足本土情境探寻“儿童之为儿童”与“文学之为文学”的主体性逻辑。  相似文献   

11.
形象塑造是儿童文学创造的关键,“孤儿”形象是众多人物形象中特殊的一类。“孤儿”是社会生活中特殊的人群,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更具表现力,更能打动小读者的心灵。本文通过对《雾都孤儿》、《三毛流浪记》等作品中小“孤儿”形象以及“孤儿”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分析,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孤儿”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剧作家以其奇思妙笔成功地塑造出一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母亲人物形象类型多样,蕴含丰富,使之成为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然而元杂剧中母亲形象存在着明显类型化的痕迹,分析其特点并探讨形成类型化特点的成因,客观指出其类型化的塑造方法。  相似文献   

13.
回眸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 ,我们认为 ,其人文精神的衰落及表现手法的单调已经成了发展的桎梏。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对现代化物质的迷恋 ,苦难的缺席 ,导致了儿童文学中人文精神的衰落。作为针对儿童的艺术形式 ,儿童文学应让儿童的智性溶解在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感知与情感的变异与创造中 ,去理解周围的世界 ,阐释周围的世界 ,这才可能开拓儿童精神世界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儿童不同于成人 ,他们有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他们的心灵格外需要慰藉。但是这种慰藉绝不是一味地哄捧 ,也不是仅仅夸大幸福、允诺光明 ,而是应当让儿童…  相似文献   

14.
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在建构儿童理想世界,呵护童年生命,塑造并促进社会“新人类”成长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文学还为成人保留一个美好的童年,而这个童年是成人可以回归的精神家园,同时,儿童文学还可以实现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对话,并且某种程度上儿童文学也是成人的抵抗的文化政治,即面对被消解了主体精神的世界,面对被工具理性而剥离了灵与肉的社会,面对被横流的物欲而泯灭了求真爱美之心的社会,成人有可能借助儿童文学来实现他对现实世界的抵制和建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5.
<正> 蒋风最初是研究儿童文学发展史的,五十年代初在资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开拓性地编著了《中国儿童文学讲话》一书,他的儿童文学观,首先建筑于他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及观念变化的清晰理解和透视上。中国的儿童文学观念大致经历了这样三次重大的变革。在封建社会,儿童只是缩小的成人,儿童的独立人格与社会地位不被重视。即便是所谓的儿童读物,绝大多数是以成人心理取代儿童心理,以成人意志左右儿童的意志,儿童天性受到压抑,儿童想象受到窒息。如《三字经》、《圣谕广训》之类读物,都是违背儿童本性的训诫书。晚清时期,一批仁人志士出于“开发民智”之急需,才开始关注儿童教育与儿童读物,如  相似文献   

16.
面对琳琅满目的儿童文学图书市场,“成人应该如何为儿童选择读物才是最适宜的”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为儿童选择文学读物有三个原则:使儿童快乐、洋溢爱与情感、引领儿童成长。因此,成人应抛弃自己的阅读成见。尊重儿童读书的兴趣,让儿童参与决定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方式,让儿童在书中“读”出乐趣、“读”出感觉、“读”出美妙、“读”出人生的韵味,在爱与情感中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7.
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是对儿童心灵的理性认识。儿童文学只有回归儿童这个原点才能正常发展。在通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着大量以成人为本位的教材体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的模式化儿童形象是对“儿童本位”儿童观的忽视,背离儿童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也使得教科书显得过于呆板,缺少趣味、想象和幽默。好的儿童文学教材需要编者必须怀有对“儿童本位”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一生中对儿童问题倾注了很高的热情.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儿童的描写,塑造了一批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深厚的文化蕴涵的儿童文学形象,构成了一个与成人世界密切相关的丰富复杂的儿童世界.  相似文献   

19.
儿童文学是社会、成人和少年儿童的文学对话.它既要适应儿童的兴趣、能力和成长需求,将儿童设定为隐含读者;又要表现成人的理想、愿望,是一个成人自我满足的寓言.或表现与儿童相通的情感,或为实用的目的要在作品中说服老师和家长,或在对童年的回忆中渗进成人的情绪,或在写儿童的作品中表现对成人也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儿童文学都常把成人也设定为隐含读者.所以,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存有双隐含读者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正>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1912—1923年间,这十年也正是我国儿童文学的诞生期.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倡导“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的过程,这也是与我国儿童文学最初的发展历程相一致的.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思想不仅是他文化思想中最重要一翼,还是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上最初一批成果.因而,研究周作入的儿童文学思想,其史学上的意义与理论上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一、周作人与中国儿童的被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