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快乐吗?”是《城市画报》的一句广告语,这句直接追问人心的广告语以及《城市画报》的形象代言人李艾,总是会在人们快要淡忘它的时候,占据各大传媒的一角,提醒人们注意它的存在。这本被《新周刊》评为“最小资的传媒”的半月刊,创刊于1999年10月,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它迅速地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并创造了小资的阅读情趣,让“小资”概念广为传播。《城市画报》卷首的“读者在线”栏目,曾登载过一封读者来信:“我只是需要那种感觉——光鲜的纸质和包装,看着杂志满溢的那种美丽的笑容和活色生香的物质(包括无数美眉和中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体现了它的热心读者的小资阅读方式——注重形式、消解崇高。  相似文献   

2.
看待报纸的关门不歇业,我们需要回到常识,回到自然,回到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根本点. 新年伊始,确切地说是元月3日,我做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田野调查——走访了附近的三个报摊,买回了能买到的所有报纸,当然不包括彩票、股票类的“票报”.此举除了想知道201 7年还能在摊儿上买到什么报,还有一个隐隐的担忧——明年我还能见到它们吗?“停刊”——好听点儿的说法叫“停出纸质版”,特别是《东方早报》和《京华时报》的停刊以及《中国青年报》停出双休日纸质版,众多消息传来,心里不由地嘀咕:媒体的去产能完成了吗?下一家去的又是谁呢?  相似文献   

3.
和曼 《青年记者》2006,(4):51-52
媒介监督是通过媒介传播的形式,以公众知情为前提,以曝光为关键手段,进而形成一种客观效果——对监督对象造成精神上的道德压力。正因为如此,在一般人看来,媒介监督能够对人们的认知及社会行为产生影响,能够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打上属于自己的“渠道烙印”①。但是多数人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假如媒介监督在传播过程中没有得到受众的认可,没有被受众所接受,其结果又是怎样?就像2004年春节晚会中的相声《让一让,生活真美好》所表现的:在发生交通拥堵的时候,大家都用尽办法想要先通过,朱军对李志强说:“让我先过,难道你不认识我吗?我是电视主持人!”…  相似文献   

4.
“这条线是我跑的,怎么发了他的稿件?”作为报纸的编辑,我常常“聆听”这样的责问。在报社食堂的餐桌上,同人们也可以耳闻这样的争论——一个说:“这个行业历来是我联系的,你怎么跑去采访了?”另一个则“针锋相对”:“你包打‘天下,’包得了吗?”责问是否有理,争论有没有必要,谁来主持公道?对于这一切,长期以来,在我们新闻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5.
有位记者曾经问过许多企业家:“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几乎是一个:“最需要被人们所理解。”一提起《工人日报》,我就想到自己是很幸运的。因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工人日报》不仅深深理解我,而且坚定地支持我,实在是改革者难觅的知音。 1984年,我在本溪率先租赁了消防副食商店,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围绕着姓“社”姓“资”问题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6.
1961年3月8日,英国电影女明星费雯丽抵达美国纽约访问,刚走进机场休息室,一位记者唐突问道:“请问你在《乱世佳人》中饰演什么角色?”她一听记者这样提问,马上反问道:“你看过那部片子吗?你读过那部小说吗?”记者回答:“没  相似文献   

7.
5月22日这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电话:“你是汤礼春先生吗?我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的张虎迪。”“你们找我有什么事?”我尽量平静地问道。“哦。是这样,我们准备做一期关于教育方面话题的节目,想请你参加。”“请我参加?。”我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意外。我好奇地问:“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我们看到你写的一篇作品《儿子的拍马成长史》,觉得很有意思,跟我们这次话题有关。这样吧,我发过去一个传真,上面有一些问题,想请你出点金点子。”“好吧。今晚我好好想一想,明天上午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口答应下来。放下电…  相似文献   

8.
丹东日报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闻评论“开局之年十问丹东”的篇目为:《丹东,你准备好了吗?》《丹东,你的思想解放了吗?》《丹东,你有大局意识吗?》《丹东,你能不能留住人才?》《你怎样实现光荣与梦想?》《为什么要振兴农业?》《面对机遇,你急还是不急?》《是否还有值得骄傲的品牌?》《动真格的好吗?》《丹东,能不能再创辉煌?》这些评论文章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9.
李静 《青年记者》2005,(3):41-42
有一首歌,《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唱的时候又拍手又跺脚,很适合大家一起唱。其中一句歌词我最喜欢,“假如幸福就应该让大家知道”。而我在唱的时候一直很犹豫,幸福真的应该让大家都知道吗?我理解的幸福应该是夜深人静时,自己躺在温馨的床上,在回味中偷乐,却怕被别人冠以“你太幸福了”的评定。  相似文献   

10.
李文喜 《军事记者》2004,(12):48-48
偶读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自传》,有这样一段话让我们这些靠汉语吃新闻饭的人震撼。大师这样写道:“我在这里提出汉语来.也许有人认为是非常异议可怪之论。‘我还不能说汉语吗?’‘我还不能写汉吗?’是的.你能说.也能写。然而仔细一观察.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我们今天的汉语水平是非常成问题的。每天出版的报章杂志.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今年五一节,妈妈拿了一份《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举办“档案一与你相伴”征文活动的通知》给我看,我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嘛?”妈妈说:“想想10年前的五一,你在干什么?” 妈妈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拉到了10年前. 那年五一,我还未满6岁,妈妈带着我到公园游玩,然后到一个文具店,她让我自己挑选喜欢的本子和铅笔.吃完晚饭,妈妈对我说:“今天过得开心吗?”我毫不掩饰地说:“开心!”妈妈说:“那我们把今天的开心记下来好吗?”  相似文献   

12.
1983年夏天,在忙碌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里,经常能接到这样的电话: “请帮我买一套《外国文学》卷,可以吗?”“现在北京市脱销了,我有个亲戚,因工作需要,能不能协助想个办法?”“什么时候再次印刷?怎么个预订法?要不要把书款先寄给贵社?”国外有的专家也写信来问讯。  相似文献   

13.
疙瘩     
你和领导有过没有过“疙瘩”?我有,并且是和现在的一团之长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疙瘩”。那是在当兵第二年,我调进团政治处报道组两个月的时候。那天,全团直属队集中在大礼堂开会,由于我们几个负责礼堂卫生的兵偷懒,礼堂内的一片狼藉没有及时清除,团领导对此大为光火。现在的林团长当时是副团长,他对我们几个兵一个个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熊”得我们几个抬不起头来。轮到“熊”我时他又加了一句“你把剪报本拿来,让大家看看你上了几篇稿。”当时我感到整个礼堂内的人都在用嘲笑的眼光注视着我,顿时感到脸上火辣辣的,恨不得找…  相似文献   

14.
你能在风雨里捧着花在我家门前等待吗?你能在千人万人的海滩里认出我泳衣的颜色来吗?你能在众人的眼光里坦然地为我洗袜子吗?你能在大难来临时紧紧握住我的手吗?多少的爱情,只有彩虹,没有风雨;多少的人生,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爱的时候,都会说,你是我的永远,可是到了危难的时候,又有谁能够做到再牵住对方的手?牵着那份曾经的爱?  相似文献   

15.
我很想像许多人一样,能在报刊上发表一些通讯报道,可开始时,稿子投出去后,都是音讯全无,于是乎,人也就开始消沉了,对写通讯报道毫无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位朋友处发现了一位好老师——《新闻三昧》。于是,我迷上了它里面的“采写经验谈”、“新闻夜大学”等栏目,试着开始按上面介绍的经验去采访、写作,并根据不同报纸需要投不同的稿件。很快,我便开始在《铁道开发报》、《盘县特区报》、《六盘水时报》、《大众卫生报》上都有拙作发表,我终于偿到了成功的滋味! 我真的应该好好感谢《新闻三昧》这位老师。我怎样来表达谢意呢?还是让汪国真来替我说吧: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相似文献   

16.
景兵 《新闻传播》2004,(11):46-47
“你怎么全塞在袜子里边?”“哎哟,你别那么说!”“肯定是假的。”“你要不要吧?说那么多话!”“哎呀,你袖子里面、袜子里面全捅着呀?”“工商来了给我全没收了,我不就赔钱了吗?”“那就是因为你是假的嘛,真的人家没收你干吗?”“你拿回去填了不是国家的钱嘛。”……以上是北京电台在录音新闻《挖墙脚的人们》中暗访倒卖假发票的票贩子的一段实况录音,每当有人提起这篇获得1993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时。这段精彩的对话就如同活生生的画面一般清晰地浮现在笔者的眼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最科学的思想方法,它适用于一切领域,新闻标题制作也同样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如果你稍微留心一下报纸,象《喜人的烦恼》(载《新华日报》)、《快吃后悔药与莫吃后悔药》(载《人民日报·今日谈》和《新闻——不是新闻——新闻》(载《解放日报》)这样的标题是会随时可以见到的。作者选定这些标题时确实是苦心经营的。乍看,标题中的“喜”和“恼”,“快吃”和“莫吃”,“是”和“不是”似乎如冰炭之不可同器,自相矛  相似文献   

18.
梦想在电波中放飞“我真想来这里工作.我能吗?”这是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读大四时的容雨在电台录歌时向录音师的问话。得到的答案是“很难”,于是她把这个梦打包带到了纯净的校园,当上了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容雨的亲切、活泼和独有的沟通方式马上得到了学生们的回应,教室里、操场边、礼堂中,留下了她和学生快乐的歌声和笑声。听了许多表扬的话,让她最有想法的一句是:“你上课时真像是一个主持人在主持节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新闻世界》2008,(3):23-23
一个在街头巷尾守着书报亭讨生活的报贩子,却能赚得月薪8000元以上。上海的一个报摊主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程。我经常到楼下买报纸和杂志,逐渐地便和摊主混熟了。前些天,这位摊主问我,你每个月要买多少杂志?我算了算,《中国企业家》、《财经》、《名牌》、《三联生活周刊》、《南都周刊》等,再加上一些影碟和旅游杂志.一个月总在三四百元。他又问:“这些杂志你都保存吗?”我说:“保存它干啥呀,全是看完就扔。”他就说:“那好,以后你不用买了,你每个月给我30元,随便你借。”  相似文献   

20.
关于纪录片定义“我觉得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方法 ,那就是只要它不是虚构的 ,我们都可以当它是纪录片。”访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自己是在做纪录片的 ,你创作纪录片是出自于一种艺术的直觉吗 ?你所理解的纪录片又是什么样的呢 ?谈 :刚开始 ,对纪录片的内涵是什么 ,是没有认识 ,因为那时没有相关的理论书籍可读 ,没什么片子可看 ,基本上是说凭直觉创作。我拍纪录片受吴文光的影响比较大 ,1990年的时候我们在一起工作。他 1988年的时候来北京 ,当时在中央台海外中心拍一个系列片《中国人》。我觉得这也是第一次有人开始关注个体 ,关注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