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古今对“美”字的字形起源和字的本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羊大为美”说。此说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代表,其核心在于认为“美”字的本义是味美,美即甘。这种观点在美学界得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赞同,日本学者笠原仲二还根据这一观点得出结论说:“中国人最原始的审美意识,一般直接起源于官能的味觉性的体验。” (二)“羊人为美”说。这种观点由萧兵同志提出,其核心是“美”取象于图腾巫术扮演仪式。  相似文献   

2.
张扬同学:这一次我们一起来讨论美究竟存在于哪里。这在美学研究中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美学研究的历史中曾经为此发生过许多次争论。有的人认为,美就是人的主观精神向客观事物的投射。他们的理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本来不一定美的人在情人的眼里却是美的,这说明客观对象不一定美,美是由主观决定的。我们把这类观点概括为“美的主观说”。而与这种观点对立的一派观点是,美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感受到的美只是对现实事物存在的美反映的结果。他们的理由是,有一些事物任何人都不会说它是美的,这说明美是有客观规定性的,并不是主观创造出来的。我…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的素质结构问题,教育界长期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1)认为人的素质结构包含“德”、“智”、“体”三个方面;(2)认为人的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四个方面;(3)认为人的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到底哪一种观点更正确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 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真理的定义大体有三种意见:一是传统的观点,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二是现行高等院校哲学教学大纲的观点,认为“真理是指正确地反映在人的意识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三是还有的同志认为真理一词“是有两种含义的:一种是客观真理,那是指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种是主观真理,那是指人的正确认识,即科学真理”。(以下简称两种含义说)我们赞  相似文献   

5.
像地球上的万物一样 ,恒星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死亡的过程。一、恒星的诞生在恒星起源问题上 ,现在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恒星是由弥漫物质凝聚形成的 ,称“弥漫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 ,恒星是由超密物质爆发形成的。不过 ,越来越多的观测证据支持“弥漫说” ,并逐渐得到大多数天文学家的公认。“弥漫说”的设想是 :在银河系里 ,远离我们几千光年的某个地方 ,一团巨大的星际气体和尘埃云寂静地穿越近于完全真空的空间 ,这团星际云的稀疏边缘向四周黑暗延伸几兆英里之遥。星际云占有如此广漠的空间 ,尽管它具有巨大的质量 ,但原子在星…  相似文献   

6.
关于信息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目前,我国理论界存在着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信息科学是全新的“现代科学哲学”,可以取代认识论;第二种观点认为,信息论仅从某些方面证实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正确性;第三种观点认为,信息论充实、深化了认识论原理。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那么,信息论在哪些方面充实、深化了认识论原理呢? 一、信息论揭示了反映过程究竟是怎样完成的问题。大家知道,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曾对反映过程作了这样的描述:由原子构成的物体的表面总是不断向外流射出微细的液粒,这些微细的液粒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便产生了人的感觉和认识。这已猜测到,从客  相似文献   

7.
对于异化与审美的关系以及异化美的存在,历来众说纷经,莫衷一是。但从整体审视,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与审美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审美排斥异化,没有异化美的存在。这主要从美的本质,本体意义上来论美,即把美看作是和谐、整一、合乎比例的古典的理想的美,或者说是康德所谈的“绝对理念的美”或“纯粹形式的美”即“纯粹美”“’,而这种“纯粹美”毕竟在美的理式范围中是不多的。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异化与审美是同一的,可同构的、可相容的,审美融纳异化,有异化美的存在。此观点侧重美的非本质意义,或者从美的外在形美来…  相似文献   

8.
陈望衡同志在《简论自然美》一文中,开宗明义地说:“对美,人们习惯于分为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三类,实际上艺术美也是社会美,应该说是两类:社会美与自然美。”长期以来,美学界对美的分类问题进行了热烈争鸣,至今未有定论。然而,人们倾向性的意见认为,美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三类。陈望衡同志一反陈规,把艺术美归之于社会美,初读起来,颇感新颖,然而细细琢磨,觉得此说不敢苟同。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问题,笔者不揣浅陋,在此拿出一孔之见,就教于陈望衡同志和各位学者。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人化自然”与美的关系问题,美学界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人化自然”与美不存在任何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人化自然”是美的唯一形式。我持第三种观点:“人化自然”与美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它各自具有独立的结构,其中只有一个层次是同一的,其余的层次是不相干的。  相似文献   

10.
对于异化与审美的关系以及异化美的存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整体审视,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与审美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审美排斥异化,没有异化美的存在。这主要从美的本质,本体意义上来论美,即把美看作是和谐、整一、合乎比例的古典的理想的美,或者说是康德所谈的“绝对理念的美”或“纯粹形式的美”即“纯粹美”,而这种“纯粹美”毕竞在美的理式范围中是不多的。  相似文献   

11.
一、难点突破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对立材料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苏格拉底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评析]苏格拉底的观点割裂了事物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关系,只看到了事物运动的普遍性、无条件性、永恒性,  相似文献   

12.
论语言的美     
语言要怎样才美?现有四种说法:一种认为朴素才美,朴素最美;一种认为要有“丰富的颜色”,华丽的语言才美;第三种观点从风格的角度立论,认为“朴素的文字”,“华丽的词藻”,都是美的,可以百花齐放;第四种看法认为语言的美包括“壮丽美,含蓄美,绚丽美,朴素美”,等等,是丰富多彩的。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回到“美”的含义上来。这里说的“美”,显然是指它在  相似文献   

13.
在素质教育中,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为此,我们在工科学生的美学教育实践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一、对美的认识 1.美的无定论性。古往今来,究竟什么是美,众说纷纭,至今无定论。西方古典美学对美的探讨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精神世界出发探讨美的本质,属唯心主义的美学体系。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理念;黑格尔提出的美的理念,又不同于柏拉图,他认为美是感性的显现。但他又认为理性支配感性,理性起决定作用。所以唯心主义学派对美的理解,仍然从主观意识出发,认为美来自心灵、理念和绝对精神,而不是客观物质世界及社会活动所决定的。另一条是以古希腊美学思想代表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美学史观,认为美就在感性事物的本身,人通过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方立天同志发表在《教学与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三期的《论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者的真理标准观》一文中说:“墨子是从唯物主义出发对这个问题提出比较系统的见解的第一个哲学家。”墨子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吗?墨子的“三表”说是唯物主义的真理标准吗?我们认为这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一) 方立天同志把墨子列为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者,我们认为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墨子的世界观是宗教世界观,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老爷是万能的,能主宰宇宙万物。  相似文献   

15.
用关联词“只要……就……”造句时;很多学生都喜欢造“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这个句子。对此,老师们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①认为正确。②认为错误。③认为既可以说对,也可以说错。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志是从语法的角度来考察的,认为该句中关联词语“只要”“就”配合得当,符合语法结构规则,因而是正确的。持第二种观点的同志是从逻辑的角度来考察的,认为该句形式上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要P,就q)但是,该句前件不是后件充分条件,因而结论不真,是错误的。持第三种观点的同志是从上述两种情况的两个侧面分别来考察的即:从语法的角度看可以说它正确;从逻辑的角度看,又可说它错误。  相似文献   

16.
一.谁之罪 美学的历史是一个充满真理与谬误的历史。美学最初是哲学的一个部门。“美”的本质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美”的本质的探求中有两种主要的美学观点,即唯心主义美学观和唯物主义美学观。在西方美学史上,唯心主义美学观的主要代表有柏拉图、康德、克罗齐等,他们在哲学根本问题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从精神世界出发去探求“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最终归结为精神的产物。柏拉图就认为“美”的本质是  相似文献   

17.
想象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不可少的能力。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物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文学艺术的创作,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来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十九世纪的德国大诗人认为:“每一种  相似文献   

18.
魏建宽 《师道》2003,(8):41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我寻找过我是谁。”这是人的头脑在向灵魂提问,这是物质的“我”在向精神的“我”发问。读到这样的文字,你会怦然心动吗?如果会,那么你就具备了一个哲学家的潜质。因为许多哲学家就是从渴望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开始,一头闯进了哲学的迷宫。“我是谁?”这个问题也像影子一样纠缠着苏格拉底。古希腊雅典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评论》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发表了袁达毅同志的《人生价值问题刍议》一文。作者从哲学、伦理学角度对学术界有关人生价值问题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用“人生理想说”(见原文)来衡量、评价人生价值。我认为,袁达毅同志对学术界人生价值问题几种观点的评述,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他的文章有几处是值得商榷的:其一,他对“满足说”的评述是值得商榷的;其二,他对“贡献说”所持的否定观点是错误的;其三,他提出的用“人生理想说”来衡量、评价人生价值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其四,他的文章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笔者只举一例加以说明。本文对袁达毅同志文章中的观点不准备进行全面分析,只从以上几点谈谈我本人的看法,以求教于哲学界、伦理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对象的历史演变问题上,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古代哲学是“知识总汇”,近代哲学是“科学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并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哲学对象上所引起的革命。哲学对象的历史演变果真是这样进行的吗?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并与持上述观点的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