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历史进入新时期 ,新闻创作也进入多元互补的时代 ,它表现为各种文体间的交叉渗透 ,即各种文体都在向自身以外的品种吸收新的艺术元素 ,输进新鲜血液而完成自身的蜕变。其中散文对新闻创作的影响尤为强烈 ,散文化倾向正在成为新时期新闻创作的一个潮流。早在80年代初 ,我国新闻界一位前辈就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新闻作品是否应该向散文化的方向发展?问题提出以后 ,在新闻界出现了种种意见 ,从而引发了一场讨论。在这场讨论中 ,许多人主张 ,新闻作品不应该程式化、规格化 ,不应该设置“清规戒律” ,而要“文无定体”、“不拘一格” ,向松散…  相似文献   

2.
1981年前后,穆青同志提出,新闻写作要打破新华体那种比较呆板、比较枯燥的方式,要用一种新闻散文化的方式来表现。 新闻作品散文化,或者说使用散文写作的某些手法写作新闻作品,不仅可以把新闻写活,更重要的是这样写,可以把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所期望的效果。而这一点,正是新闻走向散文化的原因所在。那么,"新闻散文化"或"散文式新闻"都具有哪些特点,如何把握呢?  相似文献   

3.
胡海林 《新闻窗》2007,(1):21-22
“新闻写作散文化”一直是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目前新闻写作实践中的一个潮流。新闻报道借助散文笔法,使新闻作品以鲜活的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日益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欢迎,并展示出这一报道方式的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新闻散文化写作手法的运用可以让新闻生动可读。新闻与散文是两种不同文体,有区剐也有联系,这种联系让新闻可以将散文的写作手法引进。从新闻的立意、情感、语言、结构等方面,都有将散文成功引入新闻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新闻写作散文化”一直是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目前新闻写作实践中的一个潮流。新闻报道借助散文笔法,使新闻作品以鲜活的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日益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欢迎,并展示出这一报道方式的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散文化写作近几年来备受广大笔者关注,作为一种新式的新闻文体,它的出现,使得许多新闻写作者更加乐于尝试,因为它可以以最真实的态度体现出新闻事实的美感。许多比较敢于接受新事物的记者都会选择主动去写"散文化"新闻,由于其自身强大的感染力,使许多读者格外青睐。  相似文献   

7.
军事新闻写作大有学问。要写出深受读喜爱的好新闻,除了新闻学所强调的“新、实、深、短、快”等基本要素外,能不能写“活”,也很重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一件好的军事新闻作品,需要满足3条标准:第一是经得起“看”,内容鲜活;第二是经得起“品”,语言优美;第三是能给人“打烙印”.形式新颖。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把军事新闻写活,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8.
蔡卓凡 《新闻记者》2001,(11):73-74
过去有人认为 ,新闻导语有固定的格式 ,故而在写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实不然。新闻报道在确保事实准确真实的同时 ,写作手法上应朝散文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说 ,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生动性。笔者认为 ,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摆脱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 ,要力求运用散文笔法 ,而这首先要在导语的写作上加以体现。文章开头的重要性 ,是不言而喻的。有了一个好的开头 ,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消息的导语就像一个故事的开头 ,有趣、生动、形象、丰满就令人不能释手 ,就能吸引眼球。所以我们写导语时 ,可以充分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白描、变…  相似文献   

9.
新闻散文化是报纸宣传报道创新的一个热点,是新闻写作的趋势和潮流。新闻在坚持真实性、时效性的基础上传播信息、追求适当的散文化写作,不仅改变了从前报纸的枯燥无味,使新闻作品变得生动鲜活、文采清新、意境深邃,还使新闻宣传报道的作用和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和实现,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式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有的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对这个问题,笔者谈点初浅的看法。一、新闻“散文式”的历史由来已久。关于新闻“散文式”写作,在我国新闻界其实起步很早,历史也由来已久。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们就已读到这方面的范例。如《横渡长江情景》:“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无数只大小船只“像箭似的向南…  相似文献   

11.
博览     
「散文式新闻」的提法更准确徐占焜在《散文式新闻漫谈》一文中认为:「散文式新闻」较之「散文化新闻」提法更准确。它是指在新闻中要以新闻文体本身的特点、规律为主,运用散文笔法,增加散文色彩。运用散文的优势来克服僵化的新闻八股。它是有主有次的。而「散文化新闻」的提法则不够准确,「化」的意思一般解释为「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这就容易理解为把新闻「转变」成散文,把新闻化成散文。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并未受过专业新闻写作培训的基层通讯员,我们每个人擅长使用的文体也会不尽相同,有的擅长写实性的文字,有的喜爱散文化的语言,有的比较喜欢写人物,有的精于写事件。而新闻的各种文体,诸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特写、深度报道等在语言文字方面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平时大家评稿,曾经议论过这样几个问题: 我们的新闻报道题材从哪里来?除了来自党的方针政策,来自实际工作以外,还应该多一点来自人民生活、社会面貌的东西,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大为人注意,但仔细观察一下,确实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很有意义很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我们的新闻写作要打破老一套的公式化,总得向散文的写作借鉴一点什么,把新闻写得更散文式一点,写得生动活泼一点。我们宁可向散文靠近,也不要不知不觉地去向文件简报、总结报告之类的模式靠近。我们的国内报道在写作上要改进,可不可以提倡向我们自己的对外报道学习学习?同样一个题材,对外报道的文体往往就写得比国内报道的文体更有可读性、更吸引人。我们的新闻报道,除了发挥其宣传指导的功能和传播信息的作用外,可不可以再要求它也能产生一点美学欣赏价值?新闻也是一种创作,理应和其他创作  相似文献   

14.
近读名作家陆夫的一篇谈创作的讲稿,其中说及上世纪50年代,张天翼向他介绍的一条写作经验:写稿子的时候“老子天下第一”,稿子写好后“小子罪该万死”。陆夫解释道:“这就是说,写的时候要充满信心,写好稿后要谦虚谨慎处理。”张天翼和陆夫都是老一辈名作家。他们说的“写稿子”是指创作艺作品。但是“隔行不隔理”,新闻写作(包括我们通讯员)认真学习他们的写作经验,“消化吸收”,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15.
报刊新闻评论自身演变在新闻报道方式逐渐丰富的影响下,出现了评论散文化现象。新闻评论散文化有其历史的渊源,在我国报刊评论发展史上,报刊评论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立足之始就与夹叙夹议的散文体裁相融合,“形成了述评式言论的胚胎”[1]。散文化的报刊评论就是早期多样化的评论文体中的一种。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以后的新闻评论较为突出其政论性,评论对象也常局限于国内外的政治大事,尤其在“文革”期间,散文体报刊言论一度销声匿迹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整体发展进步以及新闻改革的深入,新闻评论的内涵和功用得到了新的…  相似文献   

16.
散文,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可以说是最自由的文体;时政新闻,作为主流媒体不可或缺的一类报道手法,几乎是最刻板的存在。在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中.笔者作为地市级党报记者,长期跟随地方党委主要领导采访.在不断思考、改进时政新闻写作的同时,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时机,汲取散文之“浪漫”,融入时政新闻之写作,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的燕  相似文献   

17.
“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是穆青于6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所说的“散文笔法”,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应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这个观点,提出了新闻写作应在写作手法和语言文字上,把散文讲究意境、讲究文采的特点融会于其中,以增加新闻作品的意境和现场感,使之鲜活、生动,有启迪,可读性强。长期以来,新闻作品尤其是消息类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一些新闻行业的老记者,在新闻界业务尚未得到改进的时候,就有了新闻采写的散文化思想,并且将这种思想延续到了今天。我们都知道,散文的写作原则,内容是散的,但是文章中心是统一的,新闻采写的散文化也要遵从这一理论,将新闻素材整合起来,使文字内容表述优美,具有很强的阅读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吕祥峰 《新闻世界》2013,(10):25-26
写好经济通讯,必须跳出新闻写作方式,大胆借鉴文学写作手法,简而言之,就是做到经济通讯写作的“通俗化”、“故事化”和“散文化”,让经济通讯“站起来”、“活起来”和“靓起来”。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通讯式的消息?顾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像通讯的消息,也可以说是用写通讯的形式写的消息。通讯式的消息,我有时也叫它消息式的通讯,也就是用写消息的办法写通讯,这种通讯看起来很似消息。这就是我对这种新闻体裁的“土解释”、“土定义”。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白庆祥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来概括通讯式的消息:“总而言之,它是用消息和通讯的两种文体交叉的写法写作的新闻文体。它既有消息主题的客观性、严肃性,又有通讯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性。”他还称赞说,这是我在新闻体裁写作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这种赞扬让我有些汗颜,因为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