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性的文学.用来确定现代历史阶段之现代属性的标准,也应该成为确定这一时期的现代性文学的标准.文学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历史原点的意义.此前文学革新的成就,要通过文学革命更为成熟的创造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左翼文学反映了革命现代性的要求.革命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因而左翼文学事实上改造并融合了五四文学的传统.左翼文学有重大教训,但也有历史贡献和成功的经验.其优秀之作,证明"工具论"的文学观可以兼顾人情与物理,使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达到统一.世俗现代性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世俗现代性看似现代,实则比较传统,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民众追求生活享乐和欲望宣泄的要求.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但重要的是这两翼如何舞动起来.港澳台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同民族的文学相互之间没有文学标准以外的地位高下.现代文学止于1949年仅是一种照顾教材特点的设计.教材的编写还要在体例上创新,要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传授知识、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对胡适文学革命主张的评论,一直存在一个极大的矛盾,大多数论者都一致认为,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只是一种形式革命的主张,忽视文学内容的革命,因而只可能属于一种改良主义的革命。但是他们的观点不能解释当时的历史现实,为什么这样一种被他们评价极低的形式革命竟发动了一场深刻剧烈的文学革命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完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拨乱反正的任务,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一些论者对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作了重新评价,他们一反前人的结论,认为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主要不在形式革命,而在于文学内容的革命,这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片面的,其思  相似文献   

3.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宗师.他们以各自的创作业绩,反映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与不同的特征.茅盾的小说,标志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与四十年代国统区革命文学的实绩,鲁迅的小说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厚固基石.两位作家的创作思维与美学追求,有相同与相异之处.他们创作互补的璀璨光华,照亮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史册,是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学的现代性追求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反映时代的声音,既坚持传统,又寻求突破,一直没有停止追求现代性的步伐。文学现代性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从传统到现代的问题,而中国现代文学要做到的就是将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相结合,不断推进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进化论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通俗文学史观、女性文学史观等多种文学史观。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人的文学"是其发展中或隐或显的整体线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因此,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既符合文学史的史实,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它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文学,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是它自身的现代性。它和传统文学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以现代思想去理解认识文学,以现代人的价值标准去评价现实与历史生活,以新的审美理想去引导文学的发展,以新的形式去表现对象,因而现代文学的成就也就具有了新的意义。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现代文学终于确立了人民群众在文学中的位置。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民群从与文学的新型关系,而这种新关系的确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文学都无法回避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任何文学离开了人民,都将使文学的生命之光黯然失色;任何文学理想都不同程度地要反映出与群众的关系,只不过有的明确直接,有的不明  相似文献   

7.
<正> 五四新文学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中国文学真正迈进“现代”的门槛。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得极为迅猛但也去的过于仓促,因而它没来得及展示它全部的思想魅力和艺术功用。在那热烈喧嚣之中,五四文学先驱们面对腐朽僵死的旧文学,义无反顾地高树“文学革命”之大纛,他们刚刚开始改造国民灵魂,打破“瞒”和“骗”之精神迷梦的伟大思想工程,中国现代文学已发生了巨大的裂变,1923年一批共产党人和革命作家关于革命文学主张的提出,1928年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掀起和左翼文学的蓬勃发展,在其后的整整半个世纪中,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取代了五四启蒙文学成为主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叙事表现为启蒙与革命的双重变奏。鲁迅创作的现代性追求体现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中启蒙与革命之间的亲和性与整合性。鲁迅创作现代性问题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近代启蒙与革命思潮的现代性整合;二,对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性追求的整体性思考;三,对后五四时代启蒙与革命、左翼与右翼的现代性整合。  相似文献   

9.
鲁迅留日时期强调文学的功能在于"涵养人之神思",激发"心声",促进个体精神振拔,实现立人兴国,并探讨了中华民族现代转型中所谓"枝叶"和"本根"问题。五四时期将探求心声的文学想象汇入"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早期探求"心声"的文学观成为鲁迅与五四相遇的契机,促进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并为五四提供了文学的精神视点和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10.
胥远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4):63-68,73
作者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进行发生学考察,提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两个精神本质:市场与消闲。不满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中闸释中国现代通俗文学所遭受的新文学本位立场和意识形态制约,作者从通俗文学市场本质出发,指出市场最大化才是深刻影响通俗文学现代性发展和雅俗对立互渗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对中国通俗文学现代性进程和“雅”“俗”对立消解作新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时间是理解中国文学现代性重要的思维视角,它规约着人们生存实践的心理结构,是考察社会文化变迁和历史进程的重要维度。中国新文学现代性的发生肇始于传统历史观的崩溃,鲁迅的小说贯彻了一种现代的时间意识,对革命时间现代性进行了理性探究。定位于"中间物"的鲁迅着力于对旧的时间意识的扬弃和新的时间观念的建构,并与文本所生成的意义结构相关联,共同参与了中国新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好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同划一;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创作原则、艺术形式和语言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必要延伸。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在晚清“文界革命”的铺垫下,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推导出自身的现代性构想。在“人的文学”观念主导下,以“人性的”、“个人的”、“个体的人”为价值设定的主体性因此成为现代性的理论基质。散文现代性理论主要倡导者的林语堂,进一步将散文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设定明确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出发点——使“闲适”在主体性理论所坚执的文学独立自由精神辐辏下,成为散文美学追求,其意正在避免散文在文化启蒙运动中弘扬的文化批判性沦为实用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文革”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具有转型意义的代表作,其以“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视角为关注点,摆脱了以往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唯“阶级论”是从的理念.“现代”一语不仅是个时间概念,更是价值取向变化的标志.“现代性”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应用凸显的不仅是语言,更是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直线历史观是现代性的特征之一,当现代性成为乡土叙事的最终追求目标时,直线历史观在乡土叙事中得以充分体现出来,意在表达一种对乡土现代性的渴望。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对于乡土的种种破坏,在后现代语境下,一种循环历史观重又返回在乡土叙事中,这种历史观的轮回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犹疑心态,也表明了中国现代性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白话所代表的现代观念是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胡适在不同思想脉络缠绕的“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理论构建了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其理论恰好契合了“五四”时代对历史现代性的要求,不仅使得中国文学突破传统的窠臼,进入到现代语境中,并且参与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古代文化形态的分野。因此,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学制度研究》对学与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意义作了全面的分析、梳理和探讨,视角独特,内容新颖,史料扎实,颇有创见,表现了作辩证的学术眼光和清醒的反思意识,填补了中国现代学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为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问题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要热点和难点之一.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视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性思想.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的:第一,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有无和缘起的研究;第二,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向度及内容;第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第四,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当前,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需要,也是我国现代性建构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