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栋 《中国教师》2011,(16):22-24
<正>一、叩问:撩起二次作文的神秘面纱作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的确,写作是儿童对生活状态的表达,是对自身心灵的抒发,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对生命记忆的定格。写作,让儿童的生活更加绚烂。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作者不断思考完善,  相似文献   

2.
“儿童化作文”是儿童心灵的自由舞蹈,是展示儿童心灵世界的窗户。它不仅是一种生命的倾诉与表达,更是一种生命的灵动写意,也是一种凭借文字的儿童个性化张扬与展示,儿童的本能、冲动、灵感、需要、好奇和愿景等常常都在其儿童化的习作中流淌艇来。笔者韬叫瞻莲化作文教学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3.
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是生命力的张扬,是心灵的外显,是寻找生命环境的改善和拓展。词典解释说“写作是写文章,创作文学作品”,这是词面意义的解说,只说明了写作是什么事;我们说写作是对思想的表达,这是对写作的行为任务的解说;而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则是对其本原、本质的一种解说。人的生命不只是躯体的存在、寿命的延续,总是有生命力的放射,那就是创造、活动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存在的瞬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生命的一种独特的感悟,它强调了生命的某些时刻对人生的重要价值。意识流小说作为一种心灵叙事,它能透过生活的表面直接深入到人物心灵的幽暗区域,揭示隐秘深处的真实,准确表达“存在的瞬间”人物的情感反应。以“叹息”与“呢喃”作为生命的陪伴,用爱的心语和独白抱慰生命的惊惶,从人物面临死亡时不同的感觉中表达对生命的想象。作家就是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命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言语是人类生命意识的表征,生命是言语创造的不竭动力。真正的言说,是生命的歌吟,是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言语表现,是人的生命的本然。然而,作为人生命的另一种存在,语言却成为人们的痛苦。这在儿童学习写作的时候已经清晰而无奈地表现了出来。儿童因为缺少一个“支点”,无法也无力撬起自己言语生命的“地球”,那种我口写我心,我手写我口的美妙变得那么地暗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6.
呼应     
写作是一种呼应。教学也是一种呼应。写作教学就是呵护并展现言语生命之“呼应”的事项。写作教学的“呼应”不是简单的教师“呼”学生“应”,而是“你”、“我”之间写作生命的彼此养护和分享,是基于真实生活体验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意蕴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回到事物本身”来研究数学,追求“数学思想”的敞亮和儿童“数学之思”的显发与弘扬。实践申。通过儿童“生命·实践”的教学化活动——儿童的生命实践活动体验、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生命实践活动创造、生命实践活动表达,达成“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旨趣——“面向思的事情”!由此.现象学所带给“儿童数学”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方法(如悬置——对教学经验或理论的存而不论、数学的本质探原、返回儿童的生活世界、消解师生主客二分的本质直观等等),而是一种“儿童数学”的现象学精神——回归儿童的“生命·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8.
朱琳 《江苏教育》2022,(31):37-38
以关怀生命、和谐生活、优化生态和加强国际理解为旨归的共生理想是时代与教育的呼唤。“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的“三明”德育是共生德育理念的一种朴素的表达,其摒弃了道德的灌输与说教,强调激发儿童“生命的自觉”,倡导让儿童在“身临其境”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催生德性生长。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儿童有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快乐和哀愁、憧憬和期盼。如何回归儿童生命本色,使作文真正成为儿童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呼唤呢?我认为:一、还儿童纯真的生活生活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不但“贴近生活”这句话有“语病”,即便是生活的生命化、心灵4-I=也还是不够的,人的精神的丰富和开阔,一是靠天分,一是靠后天,而后天的学习,主要是阅读和思考。以往的“生活本位”语文学习观、写作观,使我们忽略了语文学习、写作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阅读。写作的第一客体是生活,第二客体是书本。当我们讲到写作的素材的时候,总是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没有人说“书本是写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写作是人生命活动的方式之一,是作者通过语言表达,让人们了解自己生命存在价值的一种活动。写作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写作者旨在通过倾诉向人们呈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条主线,安排系列训练,达到既提高学生生命价值,又提高学生习作素养的目的。为此,需要:引导学生领悟写作的真谛——用心灵书写生命;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体味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和环境——共享生命的阳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典型——提升生命的质量;引导学生用身心锤炼语言——追求呈现生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晨诵,与黎明共舞,用美妙的词语开启生命中一个个重要的日子.”新教育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方式,让阅读与儿童的生命对话,让儿童拥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从而使孩子的生命获得诗意的栖居.新教育关注当下,面向未来,努力促使儿童真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让每个儿童成为他自己,这是一种心灵的诗化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这也是新教育给我最大的启示.用新教育、用心教育,在新教育的路上,我用心实践着……  相似文献   

13.
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习作者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写作教学不仅仅是追求写作的知识和技巧,更多的则是追寻一种儿童精神,一种全新的儿童作文。儿童作文应坚持这样的教学方略:用体验抒写内心真实的感受,用想象撑起绚丽的童年天空,通过阅读润泽心灵中表达的欲望,在实践中唤醒倾诉的愿望,用训练使得“无为”指导更休闲,评价时能够欣赏儿童的率真本性。  相似文献   

14.
韩静  王冰 《现代语文》2007,(7):107-108
写作,是生命的律动,是心灵的放飞。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写作中,应审视生活,饱蘸真情,再现生命的真切体验,使文章浸染着生命的浓浓情愫与炽热血液,使文章张扬着生命深邃的思考。然而现实中,我们学生的作文往往过于含情脉脉,过于养气和顺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生命哲学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它比较关注体验与理解,强调直觉的方法。当我们在生命哲学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时,我们倡导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规范的权威者转向与儿童平等参与的体验者;教学过程应从知识、规范的灌输、训练转向对个体精神的“教化”;教学目标应从教育价值的外在诉求转向对儿童内在心灵的陶冶。  相似文献   

16.
写作是人类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进行书面表达传播的行为,那可是言语生命的一种自我实觋。美国教育家韦斯特说:“写作,包围着你!”说明写作对于现代人来说已是必不可少的了。随着互联网成为一种生活状态之后.人们更离不开书面表达,什么发帖跟帖、QQ聊天、个人博客、电子邮件发送、参与论坛争鸣……都离不开在网上书写。可以说,我们是真正进入了写作时代。  相似文献   

17.
“对于写作而言,生活不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产生过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了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始终被生活浸泡着,他们所缺乏的并不是“走千里路”去寻找生活,而是感知生活,走进生命成长的喜悦与幸福之中。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体验情境呢?  相似文献   

18.
张常清 《教师》2012,(27):62-62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那么,究竟该如何让习作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在生活中体验、感悟用眼睛观察事物的表面,用“心”去体验,则能捕捉到自己内心的情感反应。这种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培养和练就。所以,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目光引领到生活中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趣,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自由地徜徉、尽情地放飞。这样,他们才能从生活中汲取到鲜活的血液,书写出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  相似文献   

19.
白丽萍 《生活教育》2014,(17):116-116
正从2010年起,我们在榆次新东方学校进行建立"语文教育实践实训基地",进行"生活作文"研究。我们一直认为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作为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再恰当不过。因为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写作就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态度和情感表达。所以,我们认为"写作即生活"。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活时时处处有写作,二是写作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对生命的心灵观照。  相似文献   

20.
潘新和 《福建教育》2005,(12A):18-19
写作.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生活的生命化与心灵化。生命化、心灵化的生活是一刻也离不开想像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需要生活,更需要想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