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传统儒学的义利观以孔子提出的“义以为质”为基本立场,它在义利之辩中具体展开为“义以建利”和“以义制利”两个方面。义利观的二重义蕴在先秦均曾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因而具有较为合理和稳定的形态,但“义”功能的双重预设内在地蕴涵着矛盾,使两个方面实际上存在 着分离的趋向,正统儒学和非正统儒学分别发展或强化了其一个方面。到明清之际二虽又有了平衡发展的契机,但明清诸儒的探讨是在原有的理论框架内进行的,因而没有摆脱传统儒学义利观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一个“义”字道白了中华伦理文化之精粹。“义以为上”,“义无反顾”,“见义勇为”,“见利思义”,“仗义疏财”,“仗义执言”,“义簿云天”,“大义凛然”,“舍生取义”……,“义”成了高尚人格的代词。而“义”总是与“利”相关联,即所谓“义利之辨”,于是,对“义”的崇尚和坚守又总是体现为对“利”的克制,这就形成了“以义制利”或“利以义制”的价值模式,苟子曾将这一模式概括为“重义轻利”,遂成了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本人曾认为王船山的“义利观”并未超越“重义轻利”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伦理挑战了传统的“贵义贱利”的教师义利观,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师义利观对师德建设意义重大,谋利必须合于义(义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义利观的底线,完成由利到义(仁义或至善)的价值升华则是其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义”与“利”的结合,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的统一;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以义居首的前提下实现义利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要义和利的关系上形成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就中国传统化来说,处理义利关系的一贯原则是“重义轻利”。孔子的义利观,总体上说是先义后利;孟子在义利观上,继承了孔子的主张,认为只有实行“仁义”,才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荀子综合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继承了孔子,孟子的义利观,强调必须“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这样方可义利两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义利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这种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避免了把义利对立起来,片面重义或重利的单一性;强调二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执一端。  相似文献   

6.
所谓义利观,即关于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基本观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体系,就是要集中解决义和利的矛盾。社会主义义利观是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和利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利”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义”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责任要求和责任领域。只有坚持以义导利,殖利守义,做到义利并重、义利互济,才能把握义、利关系的有序发展及其正确定向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学,主张道德中心主义,而“仁义”又是它的最高的道德范畴,在儒学中,人生价值主要是道德价值,这就逻辑地决定了在对待“义”与“利”的关系上,必然是重“义”轻“利”,甚至把“义”和“利”完全对立起来,为了‘“义”而排斥“利”。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及后来宋明时期的新儒学都非常重视义利关系,认为这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论语》多处记载着孔子这方面的思想,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②。在这里,孔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小…  相似文献   

8.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长期为众多思想家争持不休,无论怎样都未能对其作出正确的结论。社会主义新型的义利观为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处理“义”与“利”的问题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以及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论述,使之成为科学的、正确的、合理的、先进的义利观,并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9.
古埃及人没有对“义”与“利”做出系统阐述,他们对“义”与“利”的理解零散得包含在遗存文献之中.玛阿特是古埃及人据以行动的基本准则,是至高的伦理价值观念,古埃及人的义即体现在玛阿特观念中.古埃及人重“义”但并不轻“利”,肯定对利益的正当追求,反对贪婪.据义取利,以利见义,义与利相统一.对古埃及人来说,最大的利益莫过于获得来世永恒,条件就是终生践行玛阿特以通过来世审判,所以从目的论而言,属于功利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0.
王芳 《培训与研究》2006,23(9):35-36,56
“义利观”是孟子最重要的社会思想之一,其中先义而后利为核心,承认利是义的物质基础,强调义要高尚、利要取之有道是它的三个重要内容。通过对“义利观”的再认识,对当今政府实现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特别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哲学史上,义利问题一直是儒学的首要议题。关于一代儒学大师孔子的义利观,多数人认为孔子重义轻利,义利对立。笔认为,孔子承认人们对利的欲望和追求的正当性,他强调义利的统一,但由于社会环境所限而“罕言利”。孔子义利观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 ,面临儒家人生哲学体系的整体性退潮 ,杜恕《体论》以“诚”为关乎天地大定的伦理至要 ,以义利之辨为伦理主题 ,重申君子、小人之分野和君臣对待之道 ,不杂刑名法术和阴阳谶纬 ,努力正本清源以回到原始儒学的立场 ,颇与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术”异乎其趣 ;而傅玄《傅子》之论仁 ,则在董仲舒初步沟通义、利而仍将“利”与“道”、“义”分作两橛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兴天下之利”直接同“仁”归合 ,也表现出在新形势下“存重儒教”的另一种努力方向。二书堪称这一时期儒学人生论的代表性作品 ,都在一定程度上见出曹魏西晋之交玄风甚炽 ,犹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异 ,儒学就衰 ,仍是广大士林中人之思想底色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薛季宣是永嘉事功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事功思想与程朱理学在理论侧重上有着显著的区别。若要捕捉这种显著区别下的内在本质,需要从“义利”关系着手。比较传统义利观与薛季宣的义利观可见,薛季宣的义利观在大体上表现为“以义为本”“利义之和”两个特点。其中,“以义为本”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义本利末”的价值观念;“利义之和”则强调了“利”的工具性作用,以及“义”的实践内涵。两者共同施力、互相影响,最终促成了薛季宣思想的“事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他的事功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辩”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儒墨义利之辩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对“义”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的义更多的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合,而墨子则把义与利等同起来;从对“利”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将“利”更多的理解为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墨子的利不仅指个人利益也指社会利益、全民利益,他更注重社会利益;从义利关系上来看,是义利分离还是义利统一,是重义轻利还是义利并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先秦儒墨义利观的分析和比较,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5.
义利观是人们对于"义"与"利"的根本看法。孔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谋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等。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人们对利的追求,特别是对民众利益的追求,即使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并非一概反对。这就显示了他的义利观的矛盾之处。这种义利观为荀子所继承与改造、开拓。荀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利两有",打破孔子"义利两分"的成见,提出了"义与利者,人之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荀子的义利观还有"以义制利"和"均遍而不偏"。孔子的"义以为上",以义谋利和荀子的"义利两有""以义制利"的思想,在当今仍未失去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伦理思想史基本范畴的义利观,古往今来一直成为人们所探讨的重大问题。而围绕义(道义)与利(功利)的关系所展开的争论,从先秦起便已开始,而且一直延续至今。笔者认为,中国古代传统的义利观就其理论内核来说是健康的、积极的,它不仅为形成中国古代诸多的传统美德指明了大体的思想轮廓,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职业道德建设的文化资源。一、义利兼顾,义大于利的传统义利观是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调至少在中国的西周时期,某些敏感的士大夫已经察觉到少数当权者“专利”的危害,他们主张“导利而布之上下”,就是让各种人都能得到一定的利益和好处,…  相似文献   

17.
宋卫 《成才之路》2023,(11):17-20
墨子义利观以“兼爱”即“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为核心,其主要内容有“尚利贵义”“义利合一”“万事莫贵于义”等观点。墨子义利观对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义利观,二是建立良好的义利价值体系,三是强化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四是以道德价值观引导对利益的追求,五是指导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8.
“义“和“利“是中国人进行道德评价的主要标准,“荣“和“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种方式,有什么样的义利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当代高职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应树立的义利观是:坚持“义利并举“,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对待自己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对待他人要倡义导利,为义舍利;对待集体要义利统一,终生取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义利观内容十分丰富,各种思想流派纷繁芜杂,其中尤以儒家学派的论述最为深刻和全面,且影响最为深远。儒家义利观所主张的“以义为上”、“尚义而不排利”、“先义后利”等思想不仅对铸造和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墨子义利观的特点是尚利与贵义。尚利贵义,以功利作为义的内容和本质,把义作为功利的道德形式和实现途径,实现义与利的统一。社会主久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要求市场主体(“经济人”)必须以求“利”来谋求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求市场主体(“经济人”)必须遵从特定的道德原则“义”,以“义”作为实现“利”的手段,做到“兼相爱,交相利”,义利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义”的引导下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