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司飞  陈勇岐 《科学学研究》2024,(4):873-884+896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鉴于学界缺少对其创新绩效微观层面的研究,本文从复杂因果效应分析的视角出发,混合NCA、实证回归与QCA方法,考察影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显著关键条件与组态效应,并提炼相应的提升路径。研究发现:(1)研发能力、融资环境与市场竞争力会显著影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2)存在5条提升不同类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组态路径;(3)在融资受阻时,小规模生产或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都可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创新绩效。本文尝试了一种复杂因果效应分析的新思考,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未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提升其创新绩效成为实践界和理论界的重要问题。本文聚焦剖析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并深入分析区域高质量发展对其创新绩效影响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单一维度或者其中某几个维度的发展优势,并不能转化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效率优势,需要采用综合视角审视区域高质量发展与其之间的关系;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重大部署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具有深远影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并非仅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正向促进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存在抑制作用。研究结论补充了区域高质量发展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缺口,为地方政府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涌现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资金支持和创新激励双重作用下专精特新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专精特新政策的实施对于提升企业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于不同特征企业的绩效水平存在差异性影响。其中,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更易受到专精特新政策的影响;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较好,西部和东北地区尚未普遍享受到政策红利。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要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政策体系,强化政府资金支持对企业生产经营及技术创新的放大效应,同时构建企业融通生态体系,加大对特定地区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根据政策工具理论,以供给侧、环境侧、需求侧3个维度为分析框架,在梳理和总结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政策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目前“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考察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益经验,提出我国政府应从创新财政金融理念、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完善税收和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以及强化政企良性互动、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方面优化“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5.
数字普惠金融对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6—2020年新三板企业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结果具有稳健性,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减少企业融资费用、降低信息不对称来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提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效果更明显,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非东部地区和“专精特新”企业中效果更明显。本文拓展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传导路径研究与异质性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实施精准度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先后推出了“扶持性”和“门槛性”两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本文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扶持性”政策和“门槛性”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扶持性”和“门槛性”政策都激励了企业技术创新;就单个政策而言,“门槛性”政策比“扶持性”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更大;但两种政策的创新激励存在互补效应,其政策协同比单一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效应更大。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我们的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扶持性”政策通过加大研发强度等资源补偿效应激励企业创新;而“门槛性”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与市场竞争的程度密切相关,只有适度的市场竞争才会激励企业技术创新。(3)两类政策对创新激励的影响存在企业和地区方面的异质性。本文拓展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类型)影响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优化以持续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升级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专精特新影响因素问题日显突出。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建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影响因素模型,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来自镇江市中小企业的199份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战略定位、资源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生产质控能力和政策法规对中小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管理柔性对其有一定正向影响,社会环境对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关注数字化情境下的组织双元问题,同时突破传统净效应和单案例研究的局限,以及拓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问题研究边界,结合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现实背景,运用组织双元理论,从结构双元、领导双元和情境双元3个角度出发,通过理论演绎和文献梳理,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从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层面的5个前因条件对14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双元能力提升组态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化水平、企业家精神、创新资源、政府补助和市场竞争都不是“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双元能力的必要条件,企业实现高双元能力是技术、组织和环境多层面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2)“专精特新”企业提升高双元能力的组态有3种(共4条关键路径):创新资源主导型、技术与管理协同驱动型和政府支持下的自我驱动型,其中创新资源均为核心条件、具有普适作用,同时市场竞争均为非核心条件;(3)导致“专精特新”企业非高双元能力的组态有4种(共5条关键路径),均包含创新资源缺失。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应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多层面分析自身现实基础,选取不同的等效组态路径提升双元能力,同时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  相似文献   

9.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20年来技术创新产权制度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以下4项共识:(1)技术创新产权是创新经济学的基础范畴;(2)技术创新产权及其所有制性质影响着企业股权资本配置;(3)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化是实现技术创新的社会基础;(4)技术创新产权保护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律基础。进一步,从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实现技术资本转化两个视角,对未来研究给出理论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是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营商环境是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市场关键外部环境,其服务企业集聚发展已成为领域研究热点,因此,如何协同营商环境促进区域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是亟需回答的现实问题。基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分五批公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以宁波市为例,采用核密度分析、系统聚类法、组态分析等方法研究其35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空间分布的热点空间,并分析这类企业数量的营商环境适配路径。结果表明:宁波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空间分布整体上呈“一极双核”的模式,并且“北多南少”,其中制造业占87.78%;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与当地营商环境(除金融服务指标)显著正相关,系统聚类法所划分的三组区县间的生境画像存在显著差异;单个因素并不构成高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的必要条件,法治市场主导下依托公共服务的创新驱动型、法治市场主导和政府助力下依托公共服务的创新驱动型两种营商环境组态可以殊途同归地产生高企业数量,其中优化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公共服务发挥着普适的作用。据此,要发挥核心营商环境要素组合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的作用,法治环境是根本,提供...  相似文献   

11.
旨在分析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如何作用于企业的创新行为,并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运用来自广东地区17个市(县)中小企业的整群随机抽样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政府技术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资源投入、组织激励与创新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通过两条路径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1)技术创新政策—企业资源投入—创新绩效;(2)技术创新政策—组织激励—创新绩效。同时指出企业资源投入和组织激励在技术创新政策与创新绩效之间扮演着完全中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针对融资约束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内部激励机制的不足,本文手工整理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认定数据,以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考察高新认定的外部融资激励机制在缓解高新企业融资约束并促进其创新发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融资约束情景下,高新资质认定的外部融资激励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及经营业绩具有额外激励效应;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大,激励效果越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新认定的外部融资激励效应在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非国有企业以及中小企业样本中表现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扩展了融资约束相关理论研究的边界,深化了选择性产业政策影响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的理解,对政府合理论证各项政策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建顺  解洪涛 《科研管理》2022,43(10):61-70
本文基于全国税收调查数据,将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竞争性财政补贴分配方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财政补贴分配方式,竞争性财政补贴分配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励企业创新,并且这种激励作用具有持久性。竞争性财政补贴分配方式通过“挑选效应”和“认证效应”两种机制激励企业创新。进一步分析表明:以GDP为主的绩效考核压力会削弱竞争性财政补贴分配方式的创新激励作用,市场化水平提高能够增强竞争性财政补贴分配方式的创新激励作用,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对中小企业创新激励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软科学》2021,(3)
基于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框架,发现关系型融资能够通过为银行创造长期技术创新收益的方式激励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但创新收益的实现与否取决于当地的营商环境。基于此,以中国2005~2017年539家中小企业的7069项贷款事件为研究样本,研究营商环境优化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弱营商环境下,关系型融资有助于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营商环境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这种作用,但提升了技术创新的总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结论在不同产权、不同行业特性企业中存在显著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环境政策工具对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程度,是评估环境政策工具的重要标准。但是以往文献主要针对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效果进行研究,忽略了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绝大部分,因此对中小企业进行相关研究非常必要;同时以往文献也没有对企业的清洁工艺和末端治理技术做出明确区分,而这两种技术创新对企业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有鉴于此,本文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中小企业出发,将环境技术创新严格区分为清洁工艺和末端治理技术,并通过构建企业利润变化模型和社会福利函数,得出了排放标准、排污费、补贴和排污许可证价格的临界值,以及社会福利最大化条件下的最优水平;同时,本文还为企业在四种环境政策工具下灵活选择技术创新方式进行了区分与比较;最后本文对四种环境政策工具的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做出了排序。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政府选择环境政策工具提供政策建议,同时能够为中小企业在不同的环境政策工具下灵活选择环境技术创新方式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孙刚 《科学学研究》2018,36(2):249-263
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简称:“科技认定”)视为特定的政企创新联盟和科技资源分配机制,本文利用上市公司年度专利申请量反映其创新绩效,重点分析了在不同政府治理和公司治理环境下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对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后,民营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提高;且随着预期政府代理成本或公司代理成本的减少,“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改善外部政府治理和内部公司治理质量将显著优化“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环境。总体上,较之“政治资源诅咒”效应,“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扶持之手”效应占主导。本研究指出,发挥“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依赖社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内部创新资本有效利用。本文协调了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研究提供的不一致的经验证据,对厘清政府在构建普惠性创新治理环境体系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细分创新过程角度进一步对科技创新活动呈现“高投入、高产出”特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实际创新效率进行研究。基于企业创新价值链视角,将科技创新过程划分为技术研发过程和成果转化过程,以16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其2016—2021年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此外,考虑到八成研究对象分属五大城市群,进一步按五大城市群分类进行企业创新效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整体不高,两个过程的规模效率与综合效率变动方向一致,但技术研发过程的综合效率明显低于成果转化过程,其中规模效率较低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市场规模与创新能力不匹配是导致创新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五大城市群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徐军玲  刘莉 《科研管理》2020,41(8):135-141
以湖北2015-2017年新三板年报披露的463家公司数据,从信号传递与股权集中度的调节角度,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评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创新增量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实证发现: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能有效激励产出增量,策略性创新激励效应大于实质性创新激励效应;②信号传递的调节作用存在异质性。金融支撑体系对认定政策的投入增量和产出增量效应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股权流通性对认定政策的产出增量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③股权集中度对认定政策的产出增量效应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从投入与产出增量视角丰富了创新激励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并为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政策完善提供了实证指导。  相似文献   

19.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区域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基于“创新型产业集群”这一政策实践,以2010—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创新型产业集群设立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创新型产业集群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且该结论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在影响路径中具有中介效应。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在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政策效应显著。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引导创新资源区域之间合理配置,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08—2017年A股3500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PSM估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结果发现:母公司和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均显著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相较于2008版认定政策,2016版认定政策对研发财力投入的激励效应较小,但对研发人力投入的激励效应较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前,企业会自主增加研发投入以满足认定标准,认定期间研发投入会显著增加,认定期满后企业不会显著增加人力投入;企业当期的认定状态具有较高的概率,与其前一期的相同。本文的研究结果意味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但应在激励企业持续性地进行科技创新等方面完善认定政策,以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