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试论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幼儿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他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并实验了“德育注重自治”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既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陶行知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对于幼儿自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是国内较早出版的一部研究现代语文教育历史的理论著作。这本著作对我国的语文教育传统进行了科学反思,对现代语文教学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轨迹进行了科学分析,总结了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历史的发展规律。对20世纪20年代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展开的大讨论做了准确评价,对20世纪前期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材的改革做了系统评述。并对20世纪前期有影响的13位语文教育家的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重点评介。这本著作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研究史上具有开创和奠基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杨松轩办学成绩、办学思想、办学精神等三个方面,与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相比较,论述了杨松轩在中国现代教育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并提出了杨松轩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者和伟大的教育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一是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也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教育学,在叶圣陶整个教育思想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殷洁 《山东教育》2004,(15):13-1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并实践了“德育注重自治”的教育思想,对于幼儿自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识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多元化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以日本大学教养部为载体的日本通识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重大改革,从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通识教育的普遍关注,并产生了巨大学术效应。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应确立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理念;改革现行学科设置,构建通识课程体系与教育模式,其途径是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现在课程设计上的统一和渗透。  相似文献   

7.
经教育部批准,以清华大学为首的20余所普通高校正式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揭开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新的一页。现代远程教育是建立在因特网和多媒体技术基础之上的新的教育形式。 与传统的院校教育相比较,远程教育有其强处,也有其弱点。国际上通常认为,这种教育已经历经了承前启后的三代。 第一代远程教育是函授教育,它至今仍在成人教育中发挥着作用。 进入20世纪后,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使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根植和发展,物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代人.第一代物理学家是在量子力学建立之前已经学成归国或已完成博士论文主体工作的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第二代物理学家是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前期国内大学的物理毕业生.在国内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公开选考中,取得出国留学机会,并于抗日战争爆发前或抗战初学成归国.第三代物理学家是在抗战爆发后到1949年,在此期间通过国内选考取得出国留学机会,并在国外从事物理研究的中国物理学家和教育家.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是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过程中,五四一代教育家角色的转换,是一个起重要推动作用的内在因素。五四一代教育家不同于传统教育家的角色特征,是充分个性化与充分社会化的高度统一。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仍然需要具有五四一代教育家那样的角色意识和角色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远程教育经历了第一代的函授教育和第二代的广播电视教育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起已进入第三代,即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时期.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带动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从教育技术的角度看,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标志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也是近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著述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对于加速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对于我们当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全国不同地区193所学校的校长及7~9年级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环境与资源对学生学业成就(语文和数学)影响的多层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学业成就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青少年学业成就发展的重要学校教育资源因素是图书资源、现代化电教辅助设备以及师资力量;学校环境与资源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学科差异。应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物质投入与管理支持,重视学校师资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的音乐大师黎锦晖所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意义重大,它不仅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对践行新课程改革标准和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亦有着重要的现实积极意义。文章针对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现状,提出将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作品应用于现行小学音乐教育中,从中探索出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作品的推广教学和实践活动与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契合性及其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批判性地总结了197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社会学界兴起的新制度学派的发展轨迹,新制度学派提出三个基本的理论命题:(1)现代教育是伴随世俗个人主义而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实体,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神话和理性仪式;(2)教育组织是松散联接的系统;(3)现代教育的效果主要是对人和知识进行合法化分类。在对经典社会学家韦伯和涂尔干的继承上,新制度学派与美国当时盛行的结构功能理论和冲突论有明显的差异,认为现代教育不是维持地方国家或者特殊阶层需要的地域性事业,而是超越民族-国家和特殊群体利益的世界性制度。新制度学派对教育社会学的贡献,不只是对教育组织和教育效果的深度理论分析,而且其对教育扩张和课程内容的经验研究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学术传统,在问题意识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在借鉴新制度理论时,必须坚持中国经验本位,避免简单地套用和比附新制度理论,应解释和揭示中国教育经验内隐的深层机制,以中国经验丰富和发展新制度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面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政策要求,面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不匹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的问题,培训实践体系未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要求脱节的问题,培养机制未能很好融合校内外资源和创新力量、协同创新培养本专业人才的问题,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从2015年起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协同培养”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迭代构建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三融合”培养模式:“五结合”高水平课程体系、“四位一体”培训实践体系、“六结合”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同类型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推动与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龚自珍的教育思想是探索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发生机制的重要切口。他借助豪杰话语,以天人相分为前提预设,以人的主体意志为存在基础,倡导教育对象多样化、价值多元化、内容实用化与方法个性化,试图构建一种有别于传统主流圣王教育范式的豪杰教育,既奠定了近代国民塑造的本土雏形,启迪了一批现代教育的推动者,一定意义上也为西学在华传播提供了理论接应。立足新时代,豪杰教育不仅是宝贵的本土教育文化资源,也是不断延展的民族教育传统,为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资源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现代化"既是当下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焦点,这种"热度"体现在政策文件、文献数量、教育实践改革等多个方面。中国教育现代化有着百余年发展的时代背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教育现代化经历了传统教育的危机、西方现代教育的嫁接、民国时期的短暂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同样有着深刻的学理背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新现代化理论和后现代主义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孙中山和熊希龄教育思想的异同。指出他们两位是我国近代史上两位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十分注重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通过对孙、熊二人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虽存在差异却有着更多的共识。同时对比他们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今天的教育事业改革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Batra  Poonam 《Prospects》2021,51(1-3):407-424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made visible the sharp economic, health, caste-based, gender, 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ies that the disadvantaged face in India. Curriculum is ordinarily viewed as a tool for regulating and adapting modern educational systems to society’s needs and trends. But most governments have been unwilling to rethink post-pandemic education, despite the loss of livelihoods, food, and shelter – accentuated by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nd institutionalised via neoliberal reforms. The current pandemic compels us to examine the meanings and purposes of education from a socio-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how questions of equity and justice, rooted in India’s Constitution, can be woven into curricula and pedagogic approaches. 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the role that curriculum can play in enabling an ecologically and socially just and connected world. This curricular response includes cognising the significance of subaltern disciplines and imagining transformative pedagogies that can help reclaim education spaces and sustain epistemic justice.

  相似文献   

20.
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大好局势。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教育技术从业人员聚增,呈现饱和状态。本文从就业现状分析问题,引发思考,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