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不断提升,大众对于新媒体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媒体传播背景下,传统媒体必然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主要形式,承受着巨大的发展压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已然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为地市级广播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地市级广播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广播同业走好融媒体发展之路提供经验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齐雯 《中国传媒科技》2014,(8):58-58,68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正以迅来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并以其快速、便捷、直观等优势冲击着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日子"似乎越来越不好过。传统媒体真的会完全被新媒体取代吗?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求存创新?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背景,分析两种媒体的优势与劣势,探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博弈"中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平台日趋多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产物应运而生,而一些广播APP的诞生,无疑对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部分新媒体结合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为用户打造全新的体验即"私人订制"的广播模式。本文试以阿基米德FM为例,浅析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的"私人订制"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信息技术开始广泛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我国也进入了新媒体时代[1]。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使传统媒体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地方广播电视台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应抓住机遇,突破阻碍,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本文将针对地方广播电视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方法进行论述,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给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作为时代的宠儿,新媒体自出现以来,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对传统媒体产生强烈冲击。以广播、电视、报纸为首的传统媒体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信息传递和人们的休闲娱乐作出了巨大贡献,已经具备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仍然面临着受众流失、传播方式落后等众多生存、发展压力。本文主要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应主动与新媒体融合,寻求更好发展。并以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各大媒体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媒体的创新带来了更多可能.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媒体,广播在新媒体时代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广播编辑业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的是广播节目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广播编辑业务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锦蓓 《今传媒》2021,(4):51-54
当前,新媒体正处于迅速发展期,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新媒体的发展并没有导致传统媒体的消亡,传统媒体依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价值。山西音乐广播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的特点,努力践行新闻媒体"四力"优势,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以FM94.0山西音乐广播为研究样本,探讨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中保持优势的策略,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快与新媒体融合正逐渐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因此,本文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949交通广播为例,对广播与媒体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包括研究包括新媒体发展、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特点以及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王丹 《新闻传播》2010,(1):102-102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不仅面临着与报纸、电视和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同台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和迅速发展的新媒体的竞争。广播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思想决定出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衰亡,相反.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蓬勃发展,不断放大广播的发展优势,使广播事业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主要从广播的六个方面阐述广播的发展契机及前景。  相似文献   

10.
<正>在新媒体、新技术的改变和影响下,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被稀释和挤占,广播等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受到了挑战。社会舆论的发起已经从传统媒体分散到了网络媒体,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借助互联网技术,从传统媒体延伸到了网络媒体和新媒体。广播媒体必须认清形势,与时俱进,遵循传播规律,创新传播理念,坚守和壮大新闻宣传主阵地,在多元开放的新传播格局中办更加专业的新闻广播。多元化是网络时代舆论的基本特征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近年来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压力,固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兴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多,传统媒体同新媒体逐渐相互融合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媒体时代。本文简要分析了推动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途径,希望为推动传统广播媒体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及3G等新技术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它们一方面分流着传统媒体的受众,另一方面改变着人们从传统媒体分享信息的方式和习惯,而且新媒体自身也在迅速变身升级换代,例如微信的出现就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曾经是人们信息交流重要方式的短信。因此对传统媒体来说,利用新媒体,并关注新媒体的变化从而一直站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前沿是传统媒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本文从广播媒体出发谈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赖小兵 《出版广角》2016,(17):28-31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发出的声音逐渐被网络媒体与自媒体掩盖,以传递社会信息、引导舆论走向为目的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都在发展方向上摸索着前进。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尽管当下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传统媒体仍有新媒体取代不了的规范性与权威性。笔者结合我国新出台的媒介融合发展战略,通过分析新华全媒头条融合和创新的案例,提出媒介融合的路径与方法,与业内同人探讨。  相似文献   

14.
手机视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途径,使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如何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是业界和学术界当前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传统媒体坚持实施创新战略在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要择取的路径及举措。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广播、电视、报纸依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势不可挡,本文就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融合发展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欢迎,这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显得非常落后。在全媒体环境下,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也为了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就必须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去新的生机活力。为此,广播媒体要更加注重倾听受众反馈意见,要在创新中提高节目质量,还要培养复合型媒体人才,探索建设广播全媒体平台,从而实现良好的媒体融合发展效果。本文主要围绕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途径进行了探索,以供参考交流。  相似文献   

17.
林晓东 《东南传播》2022,(11):44-4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载体,其传播途径也发生着改变。电视、广播、报纸已经不再是新闻节目的主要传播途径,使得传统媒体新闻传播途径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各种移动传播载体在人们生活中使用率越来越频繁,新媒体类平台的大幅兴起,对电视新闻造成了极大的压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电视新闻关注度降低,受众减少,传统传播渠道受限等。为了提升电视新闻节目更好地跟新媒体平台有机融合,让传统媒体电视新闻节目走进新媒体平台,以更好的形式传播新闻,电视新闻节目融合转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进入人们的生活,传统媒体不得不考虑与数字技术、新媒体融合发展。广播如何融入新媒体,与新媒体适时适当地结合,把广播媒体的优势最大化,借新媒体的形式,发展扩大广播的影响力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实。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一般分为技术层面的融合、内容层面的融合、传播方式层面的融合,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广播》2009,(4):12-12
当前,以互联网和移动多媒体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业务快速发展,对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形成巨大挑战。顺应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是世界传媒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传统媒体,广播迫切需要实现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的转型,通过内外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提高内容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业界关于新媒体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也越来越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有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也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