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作者在《我弥留之际》中运用了大量《圣经》意象原型,其中"水"与"火"的意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通过运用这些意象使作品更具感染力,表达了自己对人类战胜一切苦难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弥漫着《圣经》气息的《简·爱》在文本及作者的宗教意识方面饱受争议。以叙事结构角度解读《简·爱》,指出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了“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是对《圣经》结构的完整模仿;但是伊甸园场景、简的出走和回归却又颠覆了《圣经》的原型意象,折射出文本和小说作者矛盾的宗教观。矛盾的原因在于文本中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及个体本位主义价值观,这种女性意识与“神学”密切相连,进而造成了文本复杂的圣经情结。《简·爱》是“女性主义神学”的艺术化展现。  相似文献   

3.
<圣经>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圣经>就像一把开启西方文明的钥匙.而一门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文化这片深厚的土壤的,<圣经>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对英语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笔者建议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圣经>文化的导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语言.  相似文献   

4.
<苔丝>中存在两种原型结构:圆圈型结构和<圣经>悲剧结构.这两种原型结构的运用揭示了作者悲剧性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圣经>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现代作家的创作或多或少都带有<圣经>的烙印.从原型研究入手,通过具体分析<百年孤独>中的<圣经>原型,探讨<圣经>对<百年孤独>所产生的影响,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无论从故事情节的展开、场景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意象和典故的运用上,都充分体现了哈代以《圣经》为其创作的源泉和主要表现手段。本文以《圣经》为视角,主要通过对小说人物、场景、情节和思想的圣经原型剖析,来解读苔丝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方基督教的"经书"--<圣经>,曾被许多作家不断借用到作品中.名字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的剧本<诺亚方舟>也是借用了<圣经>中的情节和人物.通过对<圣经>在<诺亚方舟>中的情节、人物的构建分析,更能全面的了解作家普拉东诺夫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创世纪>在整部<圣经>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的前三章对研究<圣经>成典的过程尤其重要,有助于揭示"神"、"人"、"万物"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凸显<圣经>成典过程中不同的时代背景.而对于"亚当夏娃是人类始祖"的质疑,有利于对以色列人在族群认同过程中所采取的"集体记忆"方式的理解.由此可知,<圣经>成典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层累叠加"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成功地运用了《圣经》隐喻来渲染气氛, 丰富其内涵。《圣经》的故事寓意和有关道德观念已融入作品的思想主题中, 同时, 作者在叙述结构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也通过套用《圣经》手法使之发挥有力的烘托作用。本文拟就小说的主题思想, 叙述结构及人物性格的塑造等三个方面来论述 《圣经》对斯坦贝克的创作所起的作用, 从而加深读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归文娟 《考试周刊》2008,(5):172-174
本文论述了<圣经>在中国的翻译情况,讨论了各种译本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思想、文化、语言等方面.最后总结了在<圣经>翻译中出现的翻译理论纷争、存在的不足.并且展望未来的<圣经>汉译.  相似文献   

11.
高娟 《文教资料》2008,(5):31-32
诗歌<病玫瑰>是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经验之歌>中的作品之一,短小精悍.作者运用简单具体的意象来表现诗人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威廉·布莱克在他的诗作中就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而超越了时代.<病玫瑰>中的"病玫瑰"和"无形的虫"等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文章通过解读布莱克<病玫瑰>中运用的意象,来反映当时社会的两性关系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反映人的灵魂的丑陋和肮脏.  相似文献   

12.
神话--原型批评是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别是神话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的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侏罗纪公园>是一部具有影响力的科幻电影.该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了<侏罗纪公园>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发现<侏罗纪公园>是以<圣经>中的创世神话作为原型的一部有关人类命运的寓言.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的文学创作中,圣经意象和象征是其经常使用的手法。着重讨论《喧哗与骚动》中比较突出的几个圣经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结合其在《圣经》里蕴涵的意义,以此说明圣经意象在威廉.福克纳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邹明 《文教资料》2009,(27):24-26
作为劳伦斯<羽蛇>中重要的原型意象或文化解码,水的影响力犹如一只无形的手,渗透进作品的微观层面并且支配着作品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和环境特征.水的原型意象的普遍性来自于它的复合性,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根据<圣经>中对水的描写,以及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本文试图从水意象所蕴含的二元对立统一的内涵出发,探讨水的生命力及破坏力,得以窥探作家深邃的隐喻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当代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凯瑟琳·安·波特深受《圣经》神话的影响,其小说征引了丰富的《圣经》原型、典故、意象和象征。文章依据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型场景、原型人物、原型结构与主题、原型意象和象征等方面分析出现在波特多部中短篇小说中的《圣经》原型,指出她对《圣经》原型有直接引用和间接的创造性"置换变形"或"魔幻变调",说明她借助如此多的原型旨在清晰地透视她笔下人物的精神现状和心灵世界,描绘精神生活的多样图景,从而表现她作为小说家对人性、对社会、对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态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来自希腊神话和圣经等西方经典的原始场景,作为文化编码存在于西方许多作家的潜意识中,在他们笔下或被继承或被颠覆。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尤金&#183;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所体现的神话原型及圣经场景的投影和颠覆进行分析阐述,使我们对奥尼尔价值观和作品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夏金 《文教资料》2008,(5):27-29
<虹>的叙事结构应该和整个<圣经>关于人类堕落与得救的故事相平行,这是因为小说前半部分包含了一个"失乐园"的神化原型.而在小说最主要的后半部分,厄秀拉被塑造成一个女先知的形象.整个小说的结尾是启示式的.这种手法使<虹>成为了英国人的一部现代<圣经>.  相似文献   

18.
<野草>中含有大量的<圣经>因素.文体上有许多共同点,尼采对<圣经>的戏仿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这之中起了一种媒介的作用.<圣经>把一些文体特点通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传染"给了<野草>,在这方面,能看出尼采对鲁迅的影响.鲁迅曾受尼采的哲学影响很大,崇尚个性精神和意志主义,但他对尼采极端的个人主义却始终保留意见,因为在他的思想世界里人道关怀或救世思想始终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许多西方生态学家将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危机的历史文化根源归结为<圣经>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然而,经过对<圣经>故事中所隐含的生态理念的全面分析,发现<圣经>中的上帝实际上是自然规律的拟人化形象,自然规律在<圣经>中就是上帝的诫命和意志;<圣经>中的生态观不但不是当今生态环境恶化的历史文化根源,而且非常符合现代生态保护理念.  相似文献   

20.
西方艺术中"蛇意象"大都受<圣经>影响.但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这符号背后是人类远古记忆和族类体验,是飘忽不定的梦和沉郁深邃的童年无意识灵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蛇意象的流变其实反映了人类原欲文明与禁欲文明冲突融合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