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当说,这既是一个老题目,又是一个新题目。过去把记者叫“跑新闻”的,前些年新闻界还研讨过一阵“脚板底下出新闻”的问题,都涉及这个主题。为什么又说它是新题目呢?目前,有的记者认为新闻不用“跑”也能“泡”出来。到哪里“泡”呢?这样的记者不是“泡”会议,就是“泡”剪彩;不是“泡”宾馆,就是“泡”机关……如此浮在上面,有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3.
会议报道上稿易,但出好稿难,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告诫年轻记者“多往基层跑,少在会堂转”。笔者作为一个政协机关报的记者,不“泡会”是不可能的,不写会议报道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记者在搞好会议报道的同时,能跳出会议写新闻,从“茬子”里面逮“活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顾名思义是一个“会”。它是以会议为载体,达到履行职能的目的。除全委会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对会议报道作限制更没有必要。我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会议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一个渠道。会议里头有“黄金”。 首先,会议为记者提供了信息和素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会议及其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会让记者了解上面的意图和下面的情况。 其次,会议为记者集中了众多的采访对象,是记者采访的好机会。众多的采访对象一下子全来到你身旁,基层的东西、实际的情况,不是垂手可得吗?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泡会”还是“挖  相似文献   

5.
会议报道是近年来令新闻单位头痛的一个问题,读者怕看一般的会议报道,报社怕用一般的会议报道,记者怕写一般的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都想到要记者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于是许多有识之士建议记者“多下基层,少泡会议”,“多往农家跑,少在会堂转”...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领导机关干了多年与记者打交道的工作,觉得当记者蛮吃香,尤其是电视台的记者,许多会议是主持人不见扛摄像机的,不宣布开会。近年到基层新闻单位直接从事记者管理工作,方知电视台的记者们也有许多难言之处。譬如一种“请记者”,倒让你多少有些害怕。怕什么?一怕“党政机关请”。新闻单位是党的喉舌和舆论阵地,理应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在党委和政府需要的时候,应该积极服从,主动配合。但也不能忽视新闻规律,逢会、逢领导有活动或下基层,都让新闻单位去宣传报道。时下在一些地方就存在这种倾向,四套班子领导活动、各…  相似文献   

7.
近日 ,笔者看到一篇报道 ,说的是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何少川 ,在召开的一次全省新闻工作座谈会上 ,严肃批评“三不动”记者。他说 ,现在在一些记者中存在着“三不动”的情况 :不动手 ,采访不记笔记 ,要采访对象提供新闻稿件 ,回来勾勾划划就交差 ;不动腿 ,只往机关跑 ,不肯下基层 ,有的甚至连办公室都懒得出 ,靠打电话采访 ,连采访对象也不见 ,现场也不去感受 ;不动脑 ,写稿凭老框框、老套子 ,写出的报道没有新意 ,套话连篇。应当说 ,这位宣传部长的讲话抓住了新闻队伍的要害问题 ,批评得很尖锐。对我们的记者的思想应当有触动 ,好好反思。特别…  相似文献   

8.
新闻稿件多是“急就章”,任务急,时间紧,容不得细细“打磨”,记者出手必须要快,但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发表了,见了报,读者读起来却觉得不“解渴”,不过瘾,感觉少了什么。这就是因为稿件写得浅显、单薄、粗略,缺乏深度,没有分量。这种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记者采访深入不够,没有完全做到身入、笔入、心入。身入。就是不能当“屁股太沉”的记者,热衷于跑会议、要材料,从来或很少下基层,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要材料,指挥通讯员干这干那,或者干脆剽窃通讯员的成果署上自己的名字。有时即使到了基层,也是不愿意到艰苦的生产一线,…  相似文献   

9.
随着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凸现的问题摆在人的面前:记者关起门来自我玩“艺术”精品,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而记者浮在面上,只跑机关,不下基层,甚至成了某些部门与单位的“代言人”,则更是远离观众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0.
问起新闻界同行们的工作日程,好多同志往往是说“开会”。工交也好,财贸也好,农业也好,教育也好,无论跑哪一行,似乎主要都是“跑”会议。各种会的名目不用数算了,一沓沓的请柬、通知也不必提,但凡记者同行,恐怕提起这个来无不有同感:会议多,招架不了,简直成了“会议记者”。有不少人为当“会议记者”而苦恼。他想下基层搞些切实的采访、调查,想摆脱会上诸种讲话、文件、应酬而认真读几本书思考一点问题,想跳出只写会议消息这个套子,而写几  相似文献   

11.
“跑线记者”离不开所跑战线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有行业会议,战线中的一些日常或动态性工作等等,可如何跑好战线,让战线中的新政策,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作“变成”新闻,相信所有媒体的“跑线记者”都会思考。我认为,要想把战线中的这些工作“变成”新闻,“跑线记者”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要在跳出“事物性”报道的同时,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在所跑战线中找出新闻来。一、行业会议是“跑线记者”寻找新闻的“起点”应该说,任何一名“跑线记者”因“跑线”年头不同,他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会不一样,可是要想把战线…  相似文献   

12.
时下的会议之多着实令干部们应接不暇,更令记者“身不由己”。因而人们常谓之“会海”(其实是会害)。记者的职责是发新闻,即便是被动地在“会海”中游泳,也不希望自己一无所获。而要有收获,光做“材料匠”断然于事无补,那“新闻鼻”倒是不可须臾或离的。  相似文献   

13.
对记者诱惑力最大的应是什么?在理论上似乎只有一个答案:新闻价值。但在现实中,答案可就多了。“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会上泡……”之类的顺口溜,就勾画出了当今某些记者的兴奋点。现在,又多了一个——“成天围着开业跑”。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新闻教科书的记载里,跑会记者的泡会新闻带着明显的贬义倾向,而拿样稿,加个名,内容苍白无力、读来索然无味也成为会议新闻的代名词,活脱脱一篇“会议广告”。会议是这个时代最典型而普遍的公开活动,工作部署、专题座谈、情况介绍、学术研讨、总结表彰、开工剪彩、竣工庆典等一系列活动都在以会议的形式运作。会议是中国记者最宝贵最集中最全面的新闻资源。“会议广告”的出现仅仅是一小部分记者浮光掠影不加思考的“结晶”,对他们而言,真正的会议资源在白白浪费流失。资源在人物介绍上会议是一个群体性活动,很多会议是知名人…  相似文献   

15.
陈颖 《中国记者》2024,(1):104-105
<正>采写人大新闻,会议报道是绕不过去的槛。因为人大俗称有“三会”,分别是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人大常委会会议、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三会”都是法定必须召开的会议。虽说会议是重要的新闻源,但对记者而言,把会议当作新闻富矿还是贫矿因人而异。由于人大开会注重法定程序,按部就班,形式内容都相对固定,很容易让跑会的记者“审美疲劳”。一旦记者思想只停留在会议程序和领导讲话上,采写的报道充斥着工作性、程序化的内容,自然乏善可陈,甚至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16.
会议是丰富的“新闻源”,同时也有很多有待开发、容易被忽视的新闻信息。会外生“枝”写新闻,就是在参加会议的同时,及时发现和采写与会议相关的新闻。这类新闻,不论是会场内的发言还是会场外的活动,不论是会议前的准备还是会议后的落实,不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不论是直接的事实还是间接的现象,都是会议报道所不能完全包容的。  相似文献   

17.
会议是丰富的“新闻源”,同时也有很多有待开发、容易被忽视的新闻信息。会外生“枝”写新闻,就是在参加会议的同时,及时发现和采写与会议相关的新闻。这类新闻,不论是会场内的发言还是会场外的活动、不论是会议前的准备还是会议后的落实、不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不论是直接的事实还是间接的现象,都是会议报道所不能完全包容的。  相似文献   

18.
记者的“跑”是采访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完成好报道任务,在“跑”的过程中还必须解决往哪里跑以及“跑与看”、“跑与想”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纷繁迷离的现实社会,记者究竟应该“跑”向何方呢?我在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寻到的具体答案有二。一是跑到群众中去。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其前途也在群众。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采访到有意义的新闻。范长江谈到他的采访经验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记者应该在群众中生根,应该到处都有朋友。现在有些记者去访问,有点类似办官差,  相似文献   

19.
吴昊 《传媒》2015,(3):35-37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近30年始终坚持“不泡机关跑基层,不蹲会场走现场”;“望闻问切”写民生,脚板底下出新闻.为此深入边区、山区、库区、灾区,走遍千山万水,到艰苦地区抓“活鱼”;历经千辛万苦,深入调查发现真相;想尽千方百计,转变作风为民疏困解难;排除千难万险,在摸爬滚打中磨练意志.  相似文献   

20.
说“跑”     
有位老记者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话说得俏皮,然而并非玩笑。他的解释是:“新闻是跑出来的。如果不想跑,不敢跑,不会跑,就不能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那样,还有什么新闻可言? “想跑”,是指为了多写新闻,写好新闻,乐于东奔西跑;“敢跑”,是指采访不畏艰难险阻,知难而进;“会跑”,是指善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自己一套采访方法。过去的新闻界习惯把采访叫“跑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