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玉梅 《中国教师》2013,(12):79-80
<正>"师爱"既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又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还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起点。"师爱"是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没有"师爱",教育就无从谈起;没有"师爱",就没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师爱"蕴含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感情"的引导者。在教育  相似文献   

2.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对话中,教师给予的是知识、经验、方法,学生给予的是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求知欲望和别出心裁的创意与灵感。"对话"的"对",只有师生双方在完全平等的相互交流中才能得以形成,但其主要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的。因此,其主体仍是学生。笔者认为,教师这一"平等中的首席"在对话中要身兼数"职",充当好"导游"、"导演"、"听众",使师生在对话中共同成长、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平等中敢于说话学校的教育活动都是在师生的交流中实现的,师生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趣,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课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和学生要平等的进行对话。教和学是师生对话互动的一个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独白"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而走向教师与学生"对话",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  相似文献   

5.
<正>"亲其师,信其道",大意是亲近他的老师,相信他的道理。要想教育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就要让学生亲近你,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爱的指导下将智慧的光芒发挥到极致。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想得到学生的亲近并且成为学生信赖的好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本身,我们要从这些方面努力。一、爱人者,人恒爱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责任在于"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其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教师,我和学生绝对平等吗?教师还有权威性吗?课堂还需要教师的评价权威吗?"在追求教学民主、师生平等的改革潮流中,一些老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师生平等,是师生人格的相互尊重,是发展过程中的相互欣赏与认同。但是,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怎样才能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拨开迷雾,走上正途?这是值得每位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在知识的汪洋中为学生指明航向,必须"高生一筹",站在高处为学生指点迷津,树立专业上的"权威性",帮助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顺畅。这种专业权威投射到学生评价上,就是评价的权威性。然而,一些老师认为评价无需"权威",师生只需平等协商而已;另一些老师则认为,没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就会在课堂上迷失方向。教师是否具备评价的"权威"角色,教师评价能否显得"权威",需要我们站在师生关系与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上辨正这一问题。为此,我们选编了两位老师的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评价权威在当下存在的意义与重建策略,对教师评价角色的辨正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受学生尊重,课堂内外能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是每位教师都在追求的和谐师生关系.怎样才能让我们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平等和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呢?《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师生和谐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要做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就得先做好如下工作.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师生间平等对话,让学生担当满意的角色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要尊重、珍视、张扬学生在学习中  相似文献   

9.
一、情感沟通,平等对待学生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首要动力。教师唯有投入自身的情感,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说伤害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话,要多诱导少责难、多鼓励  相似文献   

10.
赵敏 《教育》2011,(34):51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突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历史学科老师,才会对历史这一学科产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效的对话教学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深感责任重大,希望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对学生总是严格要求,但不可认为师生间是一种垂直的教育,是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往往会阻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使学生总以为老师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久之则会压抑学生的潜能,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要做学生永远的引路人,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爱……  相似文献   

13.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一切优良素质的灵魂,即师魂。"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至深的道德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言教,更应注重身教,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教育、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14.
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这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明确强调的。课堂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对教师的"告诉"说"NO",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在自主学习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5.
<正>"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座右铭。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善于和学生交流。走进学生,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那怎样与学生交流,进行情感教育呢?情感教育有效性的前提1.平等。⑴学生之间的平等。夸美纽斯说:"教育就像阳光,每一棵树都有享受照耀的权利。"在学习里只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没有坏学生。教师不能以学习成绩的好差来衡量学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作为一名教师,要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喜爱,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7.
听了不少课,常常也在思考,现今的语文课该怎样上才能上出品位,上出好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就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引领要有"度"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并不是一种容易把握的情形,如在《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中,有位教师是这样和学生展开对话的:师:这位哲学家给他的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课是什么内容?(生答:去旷野里除草)  相似文献   

18.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其必要性,并提出了"各科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贯穿情感教育;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平台;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的阅读、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其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和课本之间平等沟通对话的过程。"当前,语文教师的共同目标应是在与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平等对话,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新的教学思想确定的新的教学模式应是一种师生间的积极合作、经验共享、沟通对话。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课堂上的"领导者"变为"参与者",从"灌输"形式的教学变为"提示"形式的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上起到参与、互动、指引、提升的作用,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自身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互动研究的能力,得到深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营造和谐丰满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探索、敢讨论,开发学生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健康成长。主要方法如下:平等和蔼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师生平等和谐地开展对话;注重课堂情境创设,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和蔼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课堂情境创设,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