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真道产生于金元时期,继承了传统钟吕内丹学并融摄三教,形成了内丹心性论。王志谨作为全真道心性论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其心性思想深受盘山派郝大通心性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王志谨以道为统摄,结合自身修道体验,形成体究彻道、明澈心性、积功累行等一系列心性修养论,并在继承传统道教道学理论基础上,推进了对心性本质的认识,由此发展出修持路径及修道的终极归宿,拓宽了全真心性思想体系的内涵,对全真道以至道教炼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司马承祯在继承道家以"道"为本体思想的基础上,将本体进一步实体化,人格化.并进一步讨论了以"道与人的关系、能否得道、如何得道"为主要内容的"道性论",随之建立起一套以修心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心性论",从而形成了其较为完整又独具特色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司马承祯在继承道家以"道"为本体思想的基础上,将本体进一步实体化、人格化。并进一步讨论了以"道与人的关系、能否得道、如何得道"为主要内容的"道性论",随之建立起一套以修心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心性论",从而形成了其较为完整又独具特色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苏辙《道德真经注》的心性论,在儒家学说基础上糅合道、佛两家的心性观,体现出苏氏蜀学的特征。从微观上对其心性论考察,其"性"又是建构在"道"的基础上,且赋予了比"道"更加宽广的内涵。本文通过分析其"性"之特点以及其"复性去妄"主张,揭示该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注本,而是一种通过注解形式表达其心性论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情性之教之所以会与身体教育扯上关系,核心即在中国传统之学对身心关系的深入理解。任何身体的展现,都不只是生理的意义。传统中国的身体论关联着心性论,二者是一体的两面,没有无心性之身体,也没有无身体之心性,身体体现了心性,心性形著了身体,因此,中国传统的"身体教育",同时就是"情性教育",同时就能完成"情性教育"。这是一体呵成的身心,而非二元对立的身心。不仅现实的心性需要改善、可以改善;现实的身体同样需要改善、可以改善。传统中国所期待的完整教育,是培养一种内外交融、身心交融、心气交融的有机体性人格。  相似文献   

6.
洪州宗心性论以“平常心是道”为思想内核,构成了一种心性论的新体系。以此为基础,洪州宗人形成了自己的禅修原则、运作模式和格调风貌。从这些内容看,本文认为洪州宗的心性论思想主要是渊源于中国固有的文化现念。  相似文献   

7.
二程在其"性即理"的命题中,将"理"与"性"直接贯通,开创了儒家心性之学的新方向,并由此决定着修养之学的基本路向以及特色。儒家心性之学与修养论的关系,在宋明之际发生了变化,有了更多的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8.
洪州宗心性论以“平常心是道”为思想内核,构成了一种心性论的新体系。以此为基础,洪州宗人形成了自己的禅修原则、运作模式和格调风貌。从这些内容看,本认为洪州宗的心性论思想主要是渊源于中国固有的化观念。  相似文献   

9.
张伯端以道教内丹心性理论阐发《老子》,把老子思想落实在具体的炼养实践之中。其由命而性而心的修道理论,既是他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老子》的一次重新理解和运用,也是他融会三教思想的理论成果。张伯端的老学思想,充分反映了道教哲学发展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朱熹受张栻影响形成的心性论,代表了宋代儒家哲学思维发展的水平。张栻对朱熹心性论的影响始于二人对"中和"问题的讨论,"丙戌之悟"和潭州之会都是以张栻心性论为主导,强调的是心为已发,性为未发,性体心用,与此相对应的工夫论是"先察识后涵养",这对朱熹早期心性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己丑之悟"以后朱熹开始提出新的心性论,并与张栻辩难,批判了胡宏心性论思想,最后二人提出了察识和涵养并进的工夫论和各自心性论的纲领和核心——"心主性情"和"心统性情",朱熹在张栻影响下建构起较为完备心性论的体系,这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心性论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心性论成为王国维沟通中西的基点。本文的论述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性"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和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王国维的影响;第二,王国维对心性思想的继承及其与西方美学的会通;最后,以"境界说"为例,从境界的性质、产生和创造的主体三个方面对王国维美学在心性论基础上立足传统沟通中西的情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2.
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论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论是儒学心性论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论,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孟子的内在超越特征及其影响,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论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论是儒学心性论的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论,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孟子的内在超越特征及其影响,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论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论是儒学心性论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论,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张载对佛道两家的批评,主要依据其“天人合一”的太虚本体理论,批评的重心也放在了两家所擅长的本体论与心性论上,为儒学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陆王心学思想家们不满于程朱心性论,援禅入儒,重建了一套心性论思想体系。他们吸收禅宗“即心即性”、“即心即佛”的思想,提出“心即性”、“良知即性”,使人心与人性合而为一。他们吸取禅宗的修行方法,在人性养成上,重视伦常德性的体证,强调道德实践的自然向度。他们汲取禅宗“因缘说法”、“随机摄化”的观点和方法,形成了“随才成就”、活泼自然的教育风格。陆王这种心性论重建,是封建伦常的进一步强化和内化,也埋下了撕裂、冲破封建伦理的伏笔。  相似文献   

17.
狂禅思潮中的三教论,继承了晚明以前三教融合的成果,经历了王阳明将佛禅的心性论说成是儒学的固有之学、王龙溪与颜钧等人的三教是心性的名称之异、焦竤与李贽等人提出以心性统摄三教三个阶段,是此前三教融合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朱熹在心性论上,以"理"为"性",以"气"为"心","性"和"心"便是形上与形下、体与用的关系.而"理"与"太极"相连,"气"与"阴阳"有关,由此阐述朱熹的心性论和易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唐君毅认为宋明儒的心性论发展到王船山时达到了其内在逻辑的最高点,船山的心性哲学正是在宋明儒重内圣的基础上开出外王之学,心性、天道、治化融为一体,成宋明儒心性哲学的集大成者。简言之,若宋明儒的心性哲学为"心性—天道",则船山的心性哲学为"心性—天道—治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才是实现中国梦最强有力的支撑。以心性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人的实质问题主要包括人的本性、本心如何,人的精神追求以及人的精神修养的问题。通过对安徽农业大学50名在校生的随机抽查,对文化中的民族凝聚力、价值认同、当代危机及文化延续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重视挖掘传统心性论的价值,超越性构建心性思想,确立人的终极价值系统、助力中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