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实行"瘦身版"的高考加分、保送等政策,一些省份陆续撤销了"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加分项,北京、浙江、四川等16个省份依然保留了这些项目,这一保留引发社会热议,而且一些地方一加就是20分更令人惊诧。  相似文献   

2.
储朝晖 《中国德育》2014,(12):25-27
正2010年年底,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出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的通知,"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即2014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将实行"瘦身版"的高考加分、保送等政策。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省份陆续撤销了"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加分项,北京、浙江、四川等16个省份依然保留了这些项目,这一保留引发社会热议,而且一些地方一加就是20分更令人惊诧。鉴于一些地方的品德加分政策已经发布,社会上有不少质疑,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3.
我国各地在高校招生中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加分政策在加分依据、加分对象、加分分值等方面差异悬殊,但都可以归为“静态等额加分模式”。文章在全面梳理各地现行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对案例省份现行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效果的分析,提出“动态等值加分模式”及其具体操作方案。数据模拟结果显示,新的加分模式在科学性、灵活性和公平性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姜泓冰 《教育文汇》2013,(24):13-13
今年高考报名期间,全国各省份相继公布了调整后的2014年高考加分政策,“减”字当头的枷分新政对加分项目、分值大幅缩减。此次“瘦身”行动,是政府为整治饱受社会诟病的高考加分乱象而下的一剂猛药。  相似文献   

5.
常生龙 《中国德育》2014,(12):22-24
正今年高考前夕,各省市纷纷修改并颁布了新的高考加分政策。在加分项目大幅"瘦身"的同时,16个省份继续保留有关"思想品德"的照顾政策,有的省份将原本用在其他项目上的加分政策集中到了"思想品德"上,几个省市最高加分可达20分,体现了对"品学兼优"这一价值导向的强调,对引导学生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盘点2014年高考加分方案可以看到,多个省份在奥赛、科技竞赛、体育等项目上做了减法,将其剔出加分名单。但引人注目的是,有13个省份的高考加分项目中明确提及"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一些地区甚至可以加20分之多。这一政策甫一出台,可谓石子入湖面,立即引发热议。我们不妨听听来自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要刊速递     
《天津教育》2014,(11):2-2
由于“二级证”太过泛滥,去年高考,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率先对体育加分政策投了否决票。清华招生组曾了解到,有一年,某省居然出现了数千名“二级运动员”,而在个别监管比较好的,省份,高考中二级运动员数量仅有几百人。对此,清华大学校方立即组织了独立测试,查处了一批造似的“二级运动员”。  相似文献   

8.
<正>专版要目●高考加分历史沿革●31个省份高考新政出炉●专家圈点高考加分瘦身●2014年部分省市自治区高考加分政策汇总高考加分政策主要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本质上是对德才兼备的优秀者的一种鼓励,彰显教育公平。但多年来,由于加分制度设计本身不够严密,运作过程的不透明不公开,致使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严重异化,加分项目五花八门、分值高低不同、范围互有差异,产生一定的不公平性,甚至成了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的工具,曾有网民  相似文献   

9.
正《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据9月5日人民网)高考加分政策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从最初的"根正苗红"加分,到"奥数小能手""X级运动员""道德标兵"加分,再到各地出台"土政策"加分,一路走来,高考加分乱象丛生。作为一项临时性的、照顾性机制,加分政策在弥补高校招生制  相似文献   

10.
《云南教育》2014,(18):38-40
“加分优录”,一个广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近期,一些不合理的加分现象逐渐曝光:先有河南、辽宁等地体育特长生被质疑“分量不足”,部分学生主动放弃加分资格,后有北京、黑龙江等地涌现不少品德优秀的初高中学生,其加分难以服众,鸡西某中学的一个班就有12人获此殊荣,被人称为“雷锋班”。福建闽侯县则被曝给征地农民实施子女高考加分,报考指定高校可降20分,这项“无文件”、不公开的政策默默执行了12年,今年取消时才为社会所知……乱象不独一处。造成中高考加分困局的原因是什么?取消一切加分是否更合理?怎样通过规范管理重拾中高考政策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若问今年高考什么话题最热?“加分”无疑将名列榜首。高考尚未开锣,浙江加分争议便沸沸扬扬;录取还没开始,重庆30多名考生“民族造假”即浮出水面。人们不免质疑:加分制度出了什么问题?高考改革是否应从加分改起?此组稿件追寻重庆民族考生造假路线,更多的是想对“高考加分”制度进行思考,高考加分路该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2.
涂皓 《教育》2013,(7):24-25
2014年起,高考加分项目将全面“瘦身”,许多加分项目将不再具有加分资格。普通高校招生相关加分政策可分为鼓励性加分和照顾性加分两大类。鼓励性加分,是指考生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就,由此获得一些加分的机会;照顾性加分,是指考生的自然属性和国家相关照顾政策下的加分,如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加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校招生》2009,(10):10-10
就在众多考生热盼一纸大学通知书时,各种“加分”丑闻频频见诸报端。“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和“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等一系列事件,让执行多年的高考加分政策面临信任危机。有人提出,为了公平起见,应该取消所有高考加分项目,让考生全部“裸考”。  相似文献   

14.
进入5月份以来,各地陆续公布了2012年的高考加分政策.在教育部一再发文要求规范高考加分项目的背景下,各地的高考加分项目依然纷繁复杂,名目累加超过百种,加分标准也是千差万别.以少数民族加分为例,各地的加分分值就有好几个版本,加5分、10分、15分、20分的省份都有.这样的混乱使高考加分再次成为"高考月"里广被口诛笔伐的靶标,一时间取消高考加分的呼声再次响起.  相似文献   

15.
从1999年开始,每年政治高考试卷第Ⅱ卷主观性试题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中都具体规定一些“加分因素”。这种“加分因素”的具体规定引起了广大备考师生的浓厚兴趣,也体现了高考对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学习的支持和肯定,体现了高考对学生研究性、创造性学习的鼓励和奖励。针对这种情况,分析和研究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主观性试题“加分因素”的具体规定和实用范围,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提高考生的应试素质和应试能力极为重要。近年来的文综特别是政治部分高考试题中的有关“加分规定”,可把政治试题中适用加分的条件或因素主要归…  相似文献   

16.
高考加分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政策性照顾加分为主”、“以竞争性激励加分为主”再到“激励与照顾加分并重”三个阶段.其当前主要存在政出多门、政策弹性过大、权力配置分散等问题.由于高考加分政策的复杂性,其调整在政策层面,应坚持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导向,加强统一调控,规范加分主体行为,并逐步推动项目“瘦身”;在操作层面,注重加分项目与标准的统一性、客观性及可量化性,同时加强考试立法及监督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出台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导致了高考加分政策出现异化,成为高考制度对公平和效率追求的绊脚石,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现象。鉴于此,高考改革加分政策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今年高考加分项目的调整是对高考加分政策回归理性的实践探索,是高考加分政策改革,推进高考公平和效率协调的重要一步。高考加分项目的改革应基于这次尝试做出诸如去除软标准保留硬条件,保持上下一致,规范高考加分操作等方面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广角聚焦     
“高考加分门”何时才能寿终正寝 日前。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宣布.从2011年起对高考加分进行大幅“瘦身”.其中包括取消此前备受质疑的“三模三电”体育加分项目、取消“奥赛”省级获奖者以及科技竞赛集体项目获奖者中除“第一作者”外的加分资格等。  相似文献   

19.
正盘点全国各地今年高考加分政策,最大的不同在于:此次调整涉及的多项传统加分领域,如奥数、科技、体育、艺术、少数民族等都大幅缩减了分值。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从今年起,全国正式执行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方案,截至目前,31个省、市、自治区都出台了高考新政,其中,大部分省份高考加分项瘦身,但也有少数地区在新政中新增了加分项,这增减之间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相似文献   

20.
滕朝阳 《教育》2008,(5):21-21
随着高考临近,人们对高考加分的消息似乎格外敏感。最近,湖南宣布取消以往高考录取过程中形成的“高校教职工子女可适当降分”这一不成文规定,引发社会热议。而所谓“适当降分”,其实就是变相的加分。在此之前,浙江省宣布今年起取消“省级优秀学生”高考加分政策,取消类似加分政策的还有江苏、江西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