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儿童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拥有独特的精神特质.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化、整体混沌性、潜意识化、诗性的逻辑和游戏性.构筑起童年特有的成长旅程和文化世界.照应于儿童独特的精神与文化世界,儿童的早期教育应该是一种生活化及活动性的教育,一种生态化及陶冶性的教育,一种性情化和充满诗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儿童化作文"教学其本质就是记录"美好瞬间",写意多彩生活;研究"生命之趣",倾听成长之音;聚焦"特别发现",表达成长花絮.这些尝试与探索,丰盈儿童的精神世界,与儿童一起打造永不消逝的童年家园.当习作教学的所有环节、所有元素都有了这样的指向,都与儿童的精神和言语一脉相承、和谐共生,那么写作对于儿童来说,就是一种真正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儿童研究是儿童教育研究的基础。一个世纪以来,儿童教育学对儿童发展的理解主要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心理学在整体地认识儿童的精神成长这一问题上存在方法论局限。儿童精神成长研究属于对儿童成长过程的总体研究。它将儿童视为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尝试在哲学、生物学、人类学、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野中,顺着个体精神现象发生的逻辑,采取生物学—现象学的发生学取向,从种系进化与个体发展的连续进程来探讨儿童的精神成长,呈现个体精神发生的内在潜能和自然的步骤、发展的内在自组织机制、环境条件以及现实的发展形态。这一问题是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原点问题,对这一核心问题的研究将会影响到各学科领域儿童研究的立场、问题、方法,并有助于推动社会文化层面孕育总体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从而影响在儿童教育实践中参与起作用的全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童话承载着人类对自己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和关爱,为儿童的成长提供精神营养。幼儿教育者通过鉴赏童话故事中的继母形象,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培养幼儿真善美的品格,学会战胜困难的方法。文章从童话在幼儿心理认知与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继母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原型类型,继母形象的共性与个性,继母形象对儿童心理及未来成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活动区游戏是目前幼儿园教育中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要让活动区游戏真正回归儿童,让幼儿在其中收获快乐与成长,需要幼教工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究儿童的活动区游戏,从儿童本身、儿童的游戏精神、儿童在游戏中的成长三个方面来思考回归儿童的活动区游戏的创设、支持与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6.
成人在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良好的精神关系是促进儿童实现精神个体化、满足儿童合理欲望、促进成人不断完善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实中,成人在促进儿童精神发展的同时,也给儿童带来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焦虑:儿童"自我"被取代、儿童欲望体验不平衡、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精神榜样缺失。因此,应通过发扬尊重文化、强化二者精神关系之间爱的纽带以及成人自我教育等方式优化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关系,促进儿童精神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父母养育者角色缺位时,儿童就被迫在生命早期成为家庭的照料者,即心理学所说的“亲职化”。本文基于深度访谈与自传社会学的方法,探索一位女研究生过早成为照料者的经验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复杂影响,以期解释性地理解亲职化体验的发生和缓释机制。过早成为照料者与家庭成员的权责失衡深度相关,这种失衡迫使本应得到关照的儿童压抑自己的需要,伪装自己的情绪,对其自我成长及社会关系产生复杂影响。生命早期作为照料者的经验随着时空变换会发生流转。在特定机缘下,个体对亲职化的创伤性经验进行回溯,这一过程伴随着风险,也有可能走向疗愈。预防和疗愈家庭养育中的创伤,亟需多种社会力量的萌发,建立有效制止和惩治家庭暴力的公共支持系统,为亲职缺位的儿童成长提供兜底保障,打断创伤代际传递的制度和文化链条。  相似文献   

8.
教育对话是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探究教育对话是为了寻求儿童精神成长的更有效的方式。在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同一性思维批判中,列维拉斯提出了强调"为他者"的新伦理范式,这为思考教育对话开辟了新视野。在他者伦理视域中,教育对话是一种教师回应学生"言说"的精神关怀责任,也是师生"所言"中的一种话语精神构建,还是一种教育民主精神的体现。重构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教育对话,首先是建立他者伦理视域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回应的精神关怀关系,其次是师生在教育实践中结成"精神类主体"走向多元和解。  相似文献   

9.
教育正在消弭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的世界被各种技艺的学习所占满,精神世界受到忽视,笔者从儿童的生理、个体以及文化等三个维度来尝试解析儿童的精神需要,以及儿童在一定的精神需要不被满足后可能会出现的如依赖性、占有欲等也许会伴随学生成长而带来不利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情感教育理论研究者朱小蔓教授指出,情感教育要对儿童身体、智力、道德、审美及精神成长中的情绪与情感品质予以正向指导与培育,其研究成果对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影响深远。她的情感教育思想涉及儿童情感精神关怀、教师情感投入、教学与课堂中的情感关系、学校德育等方面,并深深影响着教育实践行动。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议学校德育觉醒情感,在情感教育理论指导下,进一步了解学生情感发展现状及趋势;做好学校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系统支持学生情感与道德发展;做好教师情感人格素养培养,提高教育效能;做好情感性班集体建设,指导学生成长;做好关注儿童心灵成长的家校共育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是儿童学习的语文,是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语文。然而,教学中童心的缺失消解了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儿童享受不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和生命成长的幸福。童心语文观照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有趣、有得、有情的形态特征,主张通过情境化、结构化、融合化实践策略,使语文教学回归童年、回归教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以自由和成长为特质的童年精神由“智慧教育”传承和发展而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对儿童主体精神、伙伴精神、游戏精神、创造精神等的观照,是对儿童阶段生命特有形态、诉求的尊重和保护,学校以此促进教育改革、重塑校园生活,帮助儿童在校园生活中获得生命真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公共精神的养成是当代德育的应有之义,而班级生活在当代遭遇集体主义观念的坍塌之后,一度被技术化和操作化。学界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对于儿童精神生活健康成长,尤其是在培养儿童的民主观念、集体主义精神、团体道德等公共精神方面的独特价值。因此,当代班级生活育人价值开发的努力方向是使班级成为一个拥有公共精神、可以相互交流思想、保守孩子成长秘密、培养孩子公共品格的王国。  相似文献   

14.
现有的儿童精神作品中高质量的很少,在呵护儿童心灵成长中,大众媒体缺位,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大众媒介人必须树立儿童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实现专业化专家化,完善儿童媒介的系统化与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要讨论"山水题材课文对儿童精神成长的特别意义"这个话题,就必须清楚地知道"儿童的精神成长到底需要什么"。用心观照儿童精神成长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要让他们在成长中逐步完善自身、创造自我,需要多种心灵营养。那么,孩子的精神成长到底需要哪些心灵营养呢?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赏识、宽容、自由、情感、梦想"等都是孩子童年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成  相似文献   

16.
儿童全息阅读是相对于样本化阅读、单一化阅读、碎片化阅读、浅表化阅读的一种综合性阅读形式。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主题阅读,特指在全时空状态下,全员共同参与的全领域阅读。在目标上,儿童全息阅读摆脱学科限制,着眼于儿童的精神成长和生命滋养,在实现儿童阅读素养提升的同时,生成儿童生活学习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7.
"生活化"和"数学化"的问题不仅是生活和数学的关系问题,也是数学学习中对儿童主体的认识问题。儿童的数学是生活与经验基础上的"数学化",要坚持儿童立场,在生活中学数学、在体悟中学数学、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索中学数学应成为儿童数学学习的基本形态。数学中的儿童是体验与探索活动中的成长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儿童是活动者与体悟者、探索者与创新者,更是成长者与成功者。  相似文献   

18.
爱的本质在于付出和给予。儿童既是爱的被动接受者,也是爱的主动付出者。但在实际生活中,主动付出的儿童之爱常常被成人无意识的忽视。儿童之爱出自本能,源于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儿童之爱在教育中首要表现为对环境的爱和对成人的爱。儿童之爱是儿童内在敏感性的源泉,影响儿童的自我实现;是儿童精神世界的表达,帮助成人了解儿童;更是成人的精神诉求,实现成人尊严的提升。儿童之爱的培育需要成人接受儿童的爱,尊重呵护儿童爱的天性,以爱育爱,实现成人与儿童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9.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近10年,这10年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立场、游戏精神、去小学化等成为学前教育变革的风向标。探究性课程是南京市江宁区九龙湖幼儿园结合《指南》精神,以幼儿自主学习为目标进行的园本课程探索。在经历由困惑到摸索再到收获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共同改变,一同成长。  相似文献   

20.
论儿童精神的潜意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精神的潜意识化倾向大大降低了儿童精神的理性自觉,使儿童对于世界存在的感知表现出一种非理性、非自觉的体验。这种精神倾向是种族进化中沉淀下来的一种“原始遗产”,是个体生命成长和保持巨大发展潜能的精神根基或源泉。顺应儿童精神的潜意识倾向,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陶冶功能,是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