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生态问题是实践美学在新中国诞生以来面临的新问题,生态美学维度是实践美学有待发展的重要部分。笔者将集中于“人的自然化”这一哲学与美学命题,集中于实践美学中“人的自然化”相关研究,围绕生态人文研究中目的合于规律、人类合于自然以及自然它者目的这一中心结论,尝试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生态整体关系做出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文明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依生性和谐-对抗-征服-新的和谐”的演进过程。海德格尔对近代的主体间性理论进行了改造,使其带有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色彩,成为生态美学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实现生态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整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域下考察先秦儒家与马克思思想体系,比较分析两者的特点,对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先秦儒家与马克思均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前者基于我国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侧重于人对自然的顺应,道德色彩浓厚;后者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侧重于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先秦儒家“天人合一”“中和”“尚俭节用”等思想与马克思视“人与自然之关系”为“人与人之关系”的思想,均被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所继承。此外,这两种生态思想还蕴含丰富的美学、伦理学内容,这或可为我们进一步沟通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自然哲学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主要表现为其哲学观中“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现,“道法自然”的生态发展观和“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研究庄子的生态美学,对于今天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美学的背景下,探讨道教南宗创建者武夷山历史上著名道士白玉蟾的核心思想“止止”之说的生态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6.
“多维适应与选择”使双关翻译的生态“和谐”得以实现,使译语双关能在译语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中“长存”下来。双关翻译中“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既能保持原文双关和译文双关在语言、文化、交际生态中的和谐共生,又能在译语生态环境中“再现”原文双关的修辞效果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们认为对生态美学不要做太狭窄的理解,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我们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研究放在首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生态美学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许多审美原理和法则都是由此产生并生发开来。然而如果我们把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上升到哲学审美层面,那么便具有了普遍性,这样也就必然扩大到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本文想通过对生态美学的对象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研究,进而探求生态美学普遍的审美法则。我们认为,生态关学的基本美学法则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自然社会文化的发展美和社会生态的多样统一美。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之于当代中国美学建构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结构提示当代美学应当是从内圣与外王两个维度展开的行动、切己的关学。对于当代生态美学建构而言,儒家的生态伦理以及由“天人合一”、“参赞天地化育”显示出的透彻智慧,特别是从道德的形上学来规范和引领审美观照的思路极富启示;对于国家关学建构而言,值得汲取的智慧是在“天下”这种新的世界政治制度架构里进行思想布局和美学规划。  相似文献   

9.
老子“道生万物”的生态美学思想蕴合了诸多的生态审美原则。它融合了“美在关系”的美学观念,和谐美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天成的美学精神。老庄在社会生态美学思想里,表达出对生态理想国的展望,其生态美学思想的自然取向是中华生态园中的一朵奇艳。我国当代生态美学观的提出正是对于道家生态智慧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里面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学界对其中的文体论、创作论等已经作了充分的研究,文章将从生态美学的视角,以《原道》、《明诗》、《物色》三篇为例,从“自然会妙”、“顺美匡正”、“情以物迁”三个层面对其生态美学智慧进行探索研究,并力图作一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文艺本质的论争中,"审美意识形态"说和"可以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说的对诘很有代表性。前者对"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及两者关系的论述尚欠完备。后者则质疑前者以审美消解意识形态,但其本身游移松动的表述也难免有淡化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之嫌。提出"审美性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但什么是审美性和怎样认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仍需深究。应该注意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功能内涵和产生原因的论述,并且进而从人本生态观认识意识形态和审美各自的生态本性及其本源性的相互关系。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艺不仅因对政治、道德、宗教和哲学等思想意识的反映和表达而获得意识形态性,更为重要的是,文艺审美作为人类重要的生态调节方式,其涵盖并超越真善的审美价值乃是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内在根据。审美的生命和生态的价值比政治性和阶级性等传统观念更为本真和永恒。  相似文献   

12.
儒家社会生态美学思想与道家自然生态美学思想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作为贯穿中国美学史的两条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平衡发展.儒家美学侧重强调社会生态的平衡和稳定;道家美学侧重强调自然生态的平衡和健康,它们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积极可行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代生态美育是在生态危机境遇中形成的,具有不同于一般美育和生态教育的独特性。积极开展生态美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实现人的"诗意栖居"。从生态美育入手,确立人们的生态审美观,对于解决生态问题,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环境问题在现时代的凸现,人们在认识人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反思人对自然应有的义务与责任,从伦理道德维度来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纵观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彝州)状况,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成为制约彝州发展的最大障碍,积极创设生态伦理环境,发挥生态伦理的内驱力作用,对推进彝州生态经济大州建设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功夫茶,其茶道体现了人性之美与环境之美,其泡茶文化闪烁着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光芒。喝功夫茶自然放松与休闲的情境,通过茶道艺术之美、喝茶时的礼让与敬意之情以及意蕴茶中之"和",能使人在竞争下的焦虑精神得到某种舒缓,自然移情于这种融入和谐之美的茶事活动之中,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从而寻求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之美,即"天人合一",正暗合于当下的生态意识的审美意义,领悟生命中深刻的内容,提升生命的精神内涵与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6.
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边城》,可以发现沈从文的创作与生态美学的诸多核心原则深相契合。他构筑的湘西世界,充满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感性的生命力,展现了入与自然、入与入、入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景象,使“边城”超越了平常地域的概念,成为一种生命和精神存在的意义,是入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意生存家园。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生态学是一门以物理、生物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学科,而美学是一门以人类精神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显然,这两门学科之间在性质上具有根本的不同之处,两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可通约性.正是由于这两门学科在性质上的异质性,就决定了由生态学与美学相结合而产生的生态美学学科性质的不确定性.这种缺陷必然使生态美学既不能解决美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又不能为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某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反而将美学置于一种与自身基本特性相矛盾的尴尬境地.因此,所谓的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一个时髦的伪命题,充其量它只是一种有学无美的致用之学.  相似文献   

18.
《汀克溪的朝圣者》是美国作家安妮·迪拉德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学界公认的生态文学经典文本。该书与传统审美迥然不同,呈现出生态审美的基本特征。本文从审美境域、审美对象与审美尺度、审美过程三个方面分析、发掘其中蕴含的生态美学价值:在本源自然和人之自然生命相通的本真体验中获取"诗意栖居"的生态智慧,并试图为理解生态美学开启更宽广的思维角度。  相似文献   

19.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是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学术回应,有着强大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学理渊源,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态危机与中国芙学学术焦虑的应对;其思想切入点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人、自然与社会应遵循的生态规律,三者的有机结合升华为一种超越现象界的、不在场的“存在”层面,从而营造芙好的精神家园,获得高层次的情感慰藉和精神升华。生态存在论荧学是在生态存在观哲学基础上产生的新型美学思想;它的视角是把审美当作人最根本的生存方式。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芙学的提出丰富了当代美学,由此而派生出相应的文学生态批评方法;为中外美学思想的交流搭建了一座平等对话的平台,打通了中西美学的交流通道。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大疫情,引发了广大学者对疫情生态伦理问题的探讨。维护生态平衡,加强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特别是人与动物关系问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从生态哲学而言,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有意识的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应该承担起保护动物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