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生态安全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之一,近年来由于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地景区对旅游与生态安全的关系问题,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引发了旅游开发与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旅游景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旅游生态安全的问题,制约了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前人对生态安全研究为基础,针对山西省旅游发展中及其景区出现的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旅游开发中景区旅游生态安全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旅游景区“门票经济”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旅游景区正处在"门票经济"时代,大部分旅游景区通过采用高价门票以及不断抬高门票价格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不断降低乃至取消门票价格,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逐步实现旅游地由"门票经济"向"旅游产业经济"的转变,才是我国旅游目的地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概念下衍生出来的概念,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日益严重的环境、能源问题而提出的。发展低碳旅游,创建低碳旅游景区是关键。创建低碳旅游景区对于景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培养旅游者的低碳意识、养成健康旅游方式;二是有利于塑造景区品牌以及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三江生态旅游区为例,从低碳规划、低碳管理、营造低碳氛围等方面探讨构建低碳旅游景区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旅游景区安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全无小事,旅游景区安全工作对于保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保障旅游景区安全对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业的重要性,在对旅游景区安全事故分类的基础上,讨论了产生旅游安全隐患的原因,提出了建立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系统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智慧旅游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信息化建设已经由专业信息化阶段、数字旅游及数字景区阶段,发展到了目前的智慧旅游阶段,智慧旅游已成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合适安徽省的智慧旅游体系,就要深入了解安徽旅游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省实行"智慧旅游"的经验,探求可行的建设路径,促进安徽省"智慧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旅游景区环境管理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令人瞩目,然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旅游业发展中环境恶化,旅游市场秩序混乱以及旅游开发中的无序发展,非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旅游环境管理开始受到重视.其中,旅游景区环境管理作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微观管理活动,直接关系到景区利润的获取,旅游者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景区和景区所在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旅游者体验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环境进行了重新定义,分析了旅游景区环境管理的内容,并从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角度分析了景区环境管理的实现途径,力求为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门票作为景区综合服务的有价票证,是景区健康发展的指数之一,近年来其价格上涨之势广受热议,与此对应的是部分景区免票策略及无景点旅游的出现.在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基础上,探讨我国景区门票上涨的原因及影响,基于各种影响因素来研究门票定价策略十分必要而迫切,有针对性的分析门票发展与规范的保障措施,以此助力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发展与规范.  相似文献   

8.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发掘,致使旅游景区的竞争力不高。科学地评价旅游景区的潜力对旅游业的发展和景区今后的发展方向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存在管理混乱无序、环境保护不力、潜力挖掘不够、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按照市场需求、景区承载力、景区市场占有率这一三维坐标体系,根据旅游潜力的高低,可将旅游景区大体划分为8种类型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为外国游客提供准确和必要的信息,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对于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具有重要意义。三明市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存在"零"翻译,拼写、语法错误,机械对译,语用失误,文化误译及禁忌语误译等问题。从生态翻译学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视角探讨三明市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三维"理论可以为三明景区公示语翻译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政府职能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与指导,促进三明市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期全域旅游的浪潮下,景区酒店要树立全域"酒店+"的理念,抛弃过去狭隘、小格局的本位主义。景区酒店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一环,可以不断地将全域旅游蛋糕做大、做强、做精。笔者从全域旅游的概念出发,综合分析全域旅游的特点,剖析出景区酒店经营发展所面临的阻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旅游景区外宣翻译是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表现方式,其影响是很直观的。规范的旅游景区外宣翻译能够促进地方旅游文化传播,并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旅游景区外宣翻译和旅游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然后阐述旅游景区外宣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基于旅游文化传播的旅游景区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管理体制是旅游景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它决定着旅游景区的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本文借鉴国内几种比较成功的景区管理模式,对新乡市万仙山景区的管理体制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万仙山景区条块分割、协调不力的矛盾依然存在,利益相关者矛盾冲突,景区开发层次较低。为进一步理顺万仙山景区管理体制,提出成立新乡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强化三级旅游管理体系,注重景区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的协调统一,实施两大管理模式等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校校园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旅游景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将校园类比为景区,将学生类比为游客,校景合一,服务于旅游景区教学。利用校园现实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产品,合理设定教学情景,在校园内设计旅游景区入门接待服务、旅游景区解说服务、"校园一日游"旅游产品、校园游客行为管理四个教学项目,实现实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全域旅游对盐城大丰区的旅游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是空间拓展的抓手、形象展示的窗口、文化激活的载体。盐城大丰区全域旅游发展的模式,主要包括"四全"模式、发力旅游供给侧改革、加强"智慧城市"与"智慧景区"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以甘肃省2018年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景区发展均衡比系数测度其发展空间差异化,并运用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计等空间统计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和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发展市州差异化明显,极具吸引力的高端景区较少,旅游景区提质增效还有巨大空间;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空间集聚分布,沿陇海线呈串珠式多核心分布形态,"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出行距离影响核心数量和核心辐射范围;旅游资源丰富的陇南市、甘南州尚未形成景区分布核心区,旅游资源优势未显现.  相似文献   

16.
温敬睿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48-50,55
近年来,旅游产业收入占国民经济收入的比例不断增加,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发展的产业之一。国内各景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各不相同,产业竞争激烈,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应用竞争战略分析的"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对江西明月山景区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低成本、差异化、市场细分的战略。为同类景区的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提供参考和范例。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全民旅游的休闲时代,"全域旅游"也应运而生。作为新中国第一大坝,在经历了长期粗放式管理和粗犷式发展之后,三门峡大坝迎来了新时期的瓶颈和阵痛。及时引入"全域旅游"的发展观念和管理理念,借助"全媒体"营销渠道,将有效提升景区旅游的水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7):237-240
面对现代旅游业,特别是北京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步伐的快速推进,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实践教学中心创新建设理念,运用物联网、虚拟仿真、云平台等先进技术与设备,基于"智慧景区"模式建设了"实验场地即景区"的综合实验环境,构建了智慧旅游背景下创新型旅游实践教学硬环境和软环境,为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旅游新业态发展需要的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高级人才,探索出现代旅游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商洛学院学报》2015,(5):12-17
商於古道是连接"古丝绸之路"的节点,素有中国"诗歌之路""商业之路"的美誉。建设商於古道文化旅游景区,对提升"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内涵,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商於古道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互联网宣传力度、提高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优化旅游服务、加快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等对策,促进商於古道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运用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对旅游景区电子门票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电子门票在旅游景区的应用与管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张家界景区与武当山景区运用不同的电子门票得出结论:旅游景区使用电子门票,是提高景区管理水平、方便游客旅游、提升旅游景区品牌的重要举措之一,具有现实意义。二次入园的应用确实可以让游客进行深度旅游,但是如何解决景区闸口拥堵现象是优化景区旅游氛围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