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新立异二月花”。新闻贵在出新,众所周知。那么,言论要不要新?愚以为,言论更要求新。具体说,从言论的选题、立论、说理乃至语言都要像刚刚采摘的鲜果,甘甜脆嫩。所谓“独家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原在江苏省建湖县人民广播电台做编辑工作,编稿之余,主要采写新闻和通讯,很少写言论。1991年被抽到县广播电视局做秘书工作后,因到基层采访的机会减少,业余时间只好被“逼”着写言论。二年多时间。共向市以上新闻单位发稿40多篇,用稿率达90%以上。一条切身体会,言论写作一定要标新立异,具体要做到“四新”: 一、留心生活,捕捉新问题。言论是报刊、电台的旗帜。只要我们翻开报刊,打开收音机。就会看到、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论文章。以《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为例,它们“今日谈”、“人民论坛”、“稚俗谈”、“侃大山”等言论栏目,发表的言论都是社会、读者所关注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从哪里来?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去年以来,我在二十多家市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发表了一百多篇言论稿件,有的还获了奖。有朋友问我:“你的这些言论是怎么‘论’得起来的?”我的回答是:言论稿件和其它新闻稿一样,总得先找个“由头”,这样才可能“说原由、讲道理”,写出一篇言论来。那么,言论的“由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纵观我自己写的这些言论稿,其“由头”有20%是从报纸上“拣”来的,有70%是从生活中“抓”来的,还有10%是顺应时节“变”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一日,我到单位上班,同事笑吟吟地捧来一张报纸。“用稿了”。但一看却愣住了:《海南特区报》?我何时向《海南特区报》投过稿?同事又递上一封信,方知:两星期前寄给《文汇报》“生活”副刊的一篇小稿,因稿挤一时难上,编辑罗达成同志怕误稿,替我转给《海南特区报》刊用,并来信说明并致歉。这事在同事们中间引起了一阵小波动,人人都说,这么负责的编辑少见,便纷纷谈起往日投稿遭到的冷遇来。甲说某报曾来信称要用他的一篇稿子,年余未果;乙叹某大报用其稿而不发稿费;怨好稿不被用的  相似文献   

4.
党报言论稿供不应求,这几乎是大小报纸共同的呼声。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抓了地、市委领导。“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从去年元月至今年4月,菏泽地委书记刘洪仁、菏泽市委书记胡公厘等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就为我们市报写言论稿达20多篇。主要领导同志一带头,地、市委各部委办局负责同志及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党委书记、厂长和经理们,也纷纷拿起笔来,不到一年时间,就为我们市报写言论达60多篇。各级领导带头为党报写言论,更引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我以“沙里迈”的笔名,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杂文、杂谈等言论稿二十余篇。有人问我“哪来这么多的言论题目”,我的体会是“体察生活写言论,生活多彩感奋多。”我写的言论稿,涉猎的范围较广,其中有一半是写农村生活的。这是因为,我家祖居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1984年前,我家还承包六亩多地。我既在机关爬稿纸上的“格子”,又要早晚在田间的阡陌上爬那绿色田“格子”。这样,我对广大农民的心理、愿望和要求就相当熟悉。  相似文献   

6.
党报言论稿供不应求,这几乎是大小报纸都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体会是:只要勤于抠点子,善于动脑筋,言论则越抓越多,越抓质量越高。俗话说“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据去年至今年4月间的统计数字,荷泽地委书记、荷泽市委书记等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就为我们市报写言论稿达20多篇。主要领导同志一带头,地、市委各部委办局负责同志及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党委书记、厂长和经理们,也纷纷拿起笔来,不到一年时间,就为我们市报写言论达60多篇。各级领导带头为党报写言论,引发了广大群众、通讯员以及各界人士写言论的积极性。这使我们的报纸基本上做到期期、版版有言论,并经常是一版有二至三篇言论,受到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7.
早先,我爱好写通讯报道,偶尔也搞点文学创作。自从1989年从企业调到工会机关,我感到工会领域很宽,值得写的东西很多,有不少思辨性的题材可以通过言论来写。经过10多年的不断写作,积累发表的文章超过1000篇,计90多万字,其中言论文章已达600多篇。我所写的言论,大都与工会工作有关,尽管形势发展很快,拿出旧作,有些读来仍不觉得过时。我写言论稿的目的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理,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去讲明道理,给人以提醒。一次,我们县总工会搞调研,听到一位总工会领导在说“,现在有的企业职工不认识自己单位的工会主席”。听了这话甚觉诧异。…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我边学习边写作,先后发表言论文章近100篇。常有“爬格子”的朋友问我:“你哪来那么多新闻线索?”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的: 一、多看报刊。多看,可以学习他人的写作长处,可以从见诸报刊的文章中提炼出言论稿的新闻线索。前年,《工人日报》刊登一条消息:鞍钢3万多离退休职工主动回“娘家”献计献策5万余条,一年创价值129万元。当时全国正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  相似文献   

9.
言论不能少     
翻阅近段时期报纸,稍留心不难发现,言论比以前少了,一些报纸上相对定期的专栏言论,个把月难见一篇,比如:某报“大家谈”专栏,数月来几乎是“空空如也”,有读者说“大家谈”成了“无人谈”。某报一年多的专栏评论,8月份仅发一篇,9月份仅发2篇,这比以前每星期少则1、2篇,多则3、4篇,实在是太“短斤缺两”了。再则,曾活跃于报章上的各种“言论征文”,似乎已经“偃旗息鼓”。据一位熟知报界的朋友讲,并非上级有什么“新精神”或“新规定”,而是有些“老总”和编辑担心出漏子,好稿也要“放一放”、“看一看”,甚至干脆来个“不发大吉”。我以为,这种担心不说是庸人自忧,也是多余和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千淘万漉始得金”,讲的是淘金者不停地淘,才能获得真金的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讲的是写作者不厌烦改,才是写好妙文的关键。一位知名的新闻大家曾深有感悟地说:“路是走出来的,金是淘出来的,精品是改出来的。”这深刻道出新闻写作“改为成功必经路”的真谛。我自己在写稿、编稿、改稿的过程中,对此也深有体会。我写过一篇《靠谁来“变”?》的小言论,文章主旨在于评论社会上人们都在埋怨精神文明建设难搞,阴暗、肮脏的东西太多,但大多止于抱怨,见诸行动、从自己做起者少,就如反腐倡廉缺乏李高成(电视人物)一样。原稿中我用直接叙述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能碰到许多不起眼的“小事”,但只要我们留心,就能从这些“小事”中发现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我写的第一篇言论稿《胡涂乱改要不得》被《解放军报》采用,就是从小事中抓了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回去多写好稿”是《雅安日报》新闻培训将要结束时,社领导、老师们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一番话。   得知《雅安日报》举办新闻培训班,我便自费从汉源县赶来参加,不幸的是 10月 7日晚钱包掉了。第二天早上,我到报社找到社领导反映情况,报社领导、老师得知情况后,他们研究决定免收我的培训费,并借 200元钱给我作生活费,让我安心地参加完 15天的培训。   我将用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尽量写好稿,来感谢《雅安日报》和所有关心过我的人们。 用“回去多写好稿”来感谢《雅安日报》@伍金祥!四川汉源县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我断断续续地向报刊投稿,在《新疆日报》、《新疆支部生活》、《乌鲁木齐晚报》发表言论160多篇。这些文章都很短,一般是五六百字,短的只有二三百字,姑且叫它“小言论”。我写的小言论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但由于没有用过笔名,日久了,也就引起常看报刊的熟悉的或陌生的朋友们的关注。有的朋友关心地问:你怎么尽写些“豆腐干”文章去填报屁股,何不弄几篇分量重的大块文章呢?我只得如实回答:我没有时间写,更没有写作大文章的水平。从我业余写作的实际出发,写“豆腐干”文章兴许还是自己的一点长处。我是怎样写起小言论来的呢?这要从我的工作岗位和年龄谈起。我年轻时酷爱读文学作品,步入中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7,(6)
要善于逆向思维文/宿育海从1984年开始写稿,十多年来,我以为各大报刊写言论为主。我的第一篇见报稿《这个头带的好》就是一篇言论稿。十多年来,我写言论、杂谈、杂感、随笔三百余篇,发表在从部队到地方的几十家报刊上。要谈我写言论的一点体会,就是要善于逆向思...  相似文献   

15.
从1975年至今的20年里,我已在全国50多家新闻单位发表新闻言论460多篇次,年均20篇以上;其中18篇在市以上获奖或被选编入书。这个用稿率并不算高,因为以新闻为主的我,创作言论只是一种“副业”。但许多青年同行却颇为羡慕,要我“介绍经验”。盛情难却,我就不揣浅陋,笔谈四条实践体会,谨供参考,并求教于言论里手。  相似文献   

16.
七彩岁月     
自喜欢上“爬格子”,我就觉得写稿是一种享受。 初学写作时,躲在卧室里闭门造车,“造”出了几篇“豆腐块”,领导翻阅报纸时发现了我的名字,在机关会上点名口头表扬一番。表扬的时间很长,当时机关年轻人很多,领导的意图在于鼓励大家向我学习。至目前我记忆最深的领导的那句话是:年轻人嘛,要有一种追求,工作之余,是不是像小后那样,也动动破笔头,为社会创造点儿精神财富。从此,我的写作战场实行了由暗到明的战略转移,小稿经常见诸报端。人物通讯《拓荒人》一文,在《信阳日报》发表后,《教育时报》、《中原职业技术教育》等报刊相继重载,尔后收录于中国图片社编纂的大型系列丛书《中华创业者》中;还有两篇论文被收录于国家级大型理论丛书《改革·探索·发展》中。我从此出了名,被几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通讯员。 我将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体裁的文稿剪、集在一起,贴满了两大本,足有10余万字。平时,总爱将剪贴本拿出来自我欣赏。今年,我又写了一部中长篇小说《豪情未了》,正在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一个刊物上连载。我认为,写东西就是一种享受,有时还能催人奋进。写作,使我变成了一个勤于思考的人。  相似文献   

17.
1994年10月5日,我在陕西日报《学习版》发表了一篇题为《行政“三陪”也堪忧》的评论稿。但没想到这篇稿子,不仅荣获94年度“陕西新闻奖”新闻言论一等奖、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短论二等奖、全国党报新闻奖三等奖,而且还被中宣部新闻局办的供领导同志参阅的《新闻舆论动向》摘要转载。这篇千把字的小稿子,为什么能获如此殊荣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此稿抓住了当前在各级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下级对前来检查工作的上级陪会、陪吃、陪玩这个焦点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其一,我为什么会想起写这篇稿子。这是由于在《机电日报》和《半月谈》杂志上看到的两则消息触动了我。一则是安徽省人大代表、朱庄矿矿长苏德鑫,成年累月不断有人前往他们单位检查参观,他既要接待、汇报,又得陪吃陪喝,有时一天就有七八次,这使他见酒就发抖。万般无奈,只好在酒杯上做文章,出钱请人将酒杯钻了一个小洞。一则是安徽某乡政府为了从应酬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碰到一些使自己感触很深、引起自己思考的事情,如果把这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出来,把自己的感触和思考写成言论,往往会有很好的效果。近两年,我几乎每月都有此类言论稿被新闻单位录用。 一、从串门中发现的题材 去年9月份我去一位住在四楼的朋友家串门,发现他家的拖把晾法与众不同,是将拖把布朝家里的水龙头上挂,而将拖把柄朝  相似文献   

19.
我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已逾12年。其间,我在地、市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各种体裁的新闻稿件2400多篇,并有上百件作品获奖。1996年,平均每天都有一篇稿件被刊播。于是,一些通讯员朋友在向我探询上稿“秘诀”时,总是要求我为之介绍认识几位编辑先生。他们满以为我在新闻界结交了不少编辑,所以上起稿来便“路路通”。虽然我反复向他们说明:编辑认稿不认人,稿件便是介绍信。但他们大多半信半疑,以为我“保守”,不肯帮忙引见编辑,以至产生隔阂。无奈之际,我想到“稿件就是介绍信”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20.
搞报道时间稍长一点的通讯员大都掌握这样一个规律:短稿大都比长稿容易见报,短的报道所具有的优势比长的要多、要强、要大。道理大家都明白,那么为什么大多数通讯员实际写起稿子来却偏爱就长避短呢?我感觉,这里的原因很多。除了有通讯员片面认为,文章长短决定着典型的轻重,作者水平的高低,才有上头条和获奖机会,才有资格同别人比试外,来自单位领导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认识一个老通讯员,聊天中,他倒出了心里话儿:部队领导和编辑部,好象是两块夹板,一头说,“要写大稿、长稿,只有长稿才有宣传力,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