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我校的建设背景,我校的《电路理论基础》课程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已经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成果。《电工测量》作为相对应的实验课程则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本文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学理念针对《电工测量》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本文将CDIO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教学改革探索中,强调课程教学与企业和市场对接,注重学生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依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思路,在分析目前隧道工程课程安排、授课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思路。通过整合类似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隧道设计理论知识与专业设计软件的操作,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设置隧道现场实践学分,做到课堂学习与现场实践的同步进行。明确了工程职业道德教育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以分析工程事故案例的方式,从技术和道德的角度教育学生。采用以上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可培养技术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卓越工程师。  相似文献   

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内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针对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即忽视实践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指出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方向。改革重点放在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建立职业资格认定,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5.
"卓越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举措,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以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基础,从分析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入手,讨论了目前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的现状,并对相应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线,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卓越工程师"专业硕士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对于培养未来真正卓越工程师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硕士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入手,通过对"卓越工程师"专业硕士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解读,介绍了笔者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实验与实践》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课程考评体系等方面的探索,总结上百位研究生反馈的教学建议,为"卓越工程师"专业硕士培养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及其具体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卓越背景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从分析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入手,结合我校两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建设情况,探讨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为保障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钟胜奎 《教育教学论坛》2013,(30):101-102,77
苏州大学严格按照卓越工程师要求制订冶金工程的培养计划,构建了合理的通识课程平台、基础课程平台、特色课程平台、选修课程平台的课程体系;对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实验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开放实验室、实验教材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加强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推进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PLC控制技术理论与实践是针对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而开设的一门课。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和PLC课程的特点,依托现有的实践和实验平台,围绕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结果表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更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卓越工程师为目标驱动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教育部开展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开展培养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改革和探索,进行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系列改革实践。通过3年多的实践表明,该项改革措施不仅丰富完善了具有通信专业特色的实验内容,也使得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卓越计划"对电学基础技术课程的要求,电学基础系列课程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专业需要和社会需求出发,加大工程实践力度,提出"把培养工程师的任务交给工程师"的教学理念,通过进行课程整合,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中加入系统性的工程实践环节,聘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授课,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培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培养学生的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能力,达到电学基础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自动化专业的改革经验也逐步应用到其他电类专业。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生物反应工程课程在工科高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生物反应工程课程改革,通过探索性实践教育和引导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学习能力,并通过工程设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具备卓越工程师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为该课程的在工科高校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电工学"作为非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在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对不同知识模块的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和综合运用,并以案例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理论设计及实验验证,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面向"卓越工程师"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角度,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设计、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和实验考核方式设计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方面,以互动的教学方式替代传统的说教传授方式。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更新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设置为独立课程,加重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比例。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实践能力、组网的综合设计水平和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水平,从而培养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工程性应用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5.
以卓越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目标,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化学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结构,确定"大平台,小模块"的两级教学模式;调整课程内容,确立"经典+前沿+应用"的原则;改革实验实践体系,建立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三个依次递进层次的新实验体系,开展一系列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此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改革和完善实训环节,让企业变成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基地。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可为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立足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调整课程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资料、改进教学组织和教学方式、整合并共享课程资源等多方面着手进行了课程建设。实践证明,课程建设的相关措施丰富了工程实践教学的内涵,拓展了工程实践教学的外延,对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能力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和需求,从专业综合改革、校企合作模式、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角度论述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主张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定位改进培养模式、合理设计企业阶段培养计划,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享人才资源、建立企业工程教育实践基地等方式拓展校企合作互动模式,加强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型课程建设、科技创新竞赛指导,探索深层次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以期使学生具备满足社会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传统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改革材料力学实验,在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表明,材料力学实验的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对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初探。根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要求,形成一种以基础工程训练为基础,在实践环节中增强工程意识,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一批满足社会需求的测控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  相似文献   

20.
对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体系结构改革进行了初探,以《微机原理》课程作为试验平台,对其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精选《微机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并利用课外资源,积极联合企业参与培养,所提出的改革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