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在必行。由于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化,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采取封闭式决策模式,公众的切身利益就会受到侵蚀,在利益诉求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受邻避情结的影响,极易引发邻避运动。分析中国式邻避运动的显著特征与演进逻辑,运用负外部性、集体行动逻辑等理论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心理5个层面对我国邻避运动的多元形成机理进行深入探析,以期对中国式邻避运动的缓解与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国外邻避冲突研究分为萌芽、形成、成熟三个历史阶段;研究内容包括邻避冲突的成因与本质、邻避冲突与环境正义伦理、邻避冲突治理机制及其有效性等问题。研究路径取向包括规范性研究、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等。虽然对中国邻避冲突及其治理的研究有很多启示,但存在治理研究碎片化、理论借鉴和实践效度薄弱、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国内邻避冲突研究应当关注邻避冲突概念、类型及特征,邻避冲突治理模式的综合和比较、邻避冲突与公共利益悖论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常住人口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逐渐增多,伴随而来的邻避冲突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分析邻避冲突的现实困境,找到解决冲突的策略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邻避冲突涉及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民众等在内的众多利益主体。所以,它的有效治理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来完成。此外,由于我国目前对邻避事件的解决尚处于协同治理初期,多方合作的优势还很不明显,这就要求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即通过完善自身建设,同时培育多方力量,使各方积极有序的开展合作,确保协同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此来实现邻避冲突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4.
"邻避冲突"是由"邻避设施"所引起的社会群体性事件,"邻避"的相关问题在国外以及台湾地区的研究相对成熟。1907年后,"邻避"问题开始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本文立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自觉"与"自利"这两种视角出发,试图综合两种因素,提出指向一种整合式的分析思路,以供学者探讨。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9,(10):65-74
城市邻避冲突是现代城市治理的难题,而社会燃烧理论作为社会物理学这一交叉学科领域的分支理论与城市邻避冲突具有内在契合性。用社会燃烧理论分析城市邻避冲突的形成机理发现:社会燃烧物质(不均衡性导致的社会分歧)、社会助燃剂(弱回应性营造的社会氛围)与社会触发温度(负外部性引发的社会抗争)是引发城市邻避冲突的关键因素。减少城市邻避冲突的社会燃烧物质、控制城市邻避冲突的社会助燃剂、降低城市邻避冲突的社会触发温度是规避大规模邻避冲突产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大量邻避设施的建设引发了一系列群体性事件,邻避设施对社会公众有广泛的影响,这类事件的发生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了推动我国的法治进程,从法律的角度探求这一问题的规避路径显得尤为必要.笔者在认真研读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结合现实发生的案例,试图以法律为视角,着重分析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其中存在的决策缺乏公众参与,程序不正当;立法存在空白,司法维权艰难这两点原因提出:合理决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立法、加强监督、畅通司法救济渠道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公共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另外,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维权意识也在增强,由此而引发的为建公共设施而起的群体冲突也在增多。本文通过分析S小区的"邻避"冲突事件,以公共服务的视角,探讨公共参与的重要性,并提出三条建议,为"邻避"冲突寻找其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8.
以合肥市为个案,分析邻避设施选址涉及的利益关系。不同的利益可分为:公共利益、政府利益、个人利益、企业利益。邻避设施的选址影响因素包括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它们只是选址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它的背后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博弈。邻避设施及其效应损害了附近居民的利益,就应该补偿。邻避补偿可以分为两类:对于邻避效应的直接补偿和由于邻避设施的建设而引起的间接补偿。现在的补偿多属间接补偿,由政府代表公共利益对个人补偿;作为直接补偿的生态补偿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涉及政府间的利益和企业与个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PPP模式日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项目建设中且带来了诸多益处,与此同时也加剧了邻避风险,增加了治理难度。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构建了PPP模式邻避风险的利益相关者二维分析矩阵,通过剖析各利益主体的行动逻辑提出了PPP模式邻避风险的治理措施,即针对作为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政府与周边民众应加强双方互动参与,对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和专家应增强其影响力,而针对次要利益相关者的媒体要采取"堵不如疏"的策略,此外也要关注一般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相似文献   

10.
邻避行为一般是指社会民众对于那些虽然能够为社会带来一定的公共利益,但却具有一定危害或潜在危害的邻避设施建设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的抵触行为。行政机关对解决此问题显示出乏力,陷入邻避困境。邻避困境的成因在于多元利益的整合失衡、相关法律规定限制以及"家长式"行政理念导致透明度与参与度不足等。公众参与作为与公众联系最密切的法律制度之一,对解决邻避困境十分重要。可以公众参与为制度载体,对应其成因,探索解决邻避问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邻避冲突呈频发态势。转型期中国邻避冲突的大量发生,固然与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密切相关,但很多时候其根源还在于政府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偏离了"公共性"的价值取向,忽视甚至无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暗箱操作。协商民主理论主张通过对话达成共识,作出决策,这为邻避冲突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让公众真正涉入攸关自身利益的邻避决策中去,通过多元主体充分讨论、协商、对话,在公民参与、风险沟通、利益兼顾、理性互动等方面建构具有内在稳定性的机制,这是保证邻避决策"公共性"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笔者对邻避型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邻避设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借鉴美国环境纠纷解决替代机制与日本公害防止协定,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强化基层管理,树立基层政府权威;发挥业主委员会功能,整合社区群众利益;科学确定邻避设施位置,使决策公开透明;给予适当回馈补偿,促进环保协议签订.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服务设施的建设中,部分公共设施因为具有极强的负外部效应,属于公众嫌恶厌弃型的公共设施,使公众产生了“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抵制情结。通过分析2009年番禺垃圾焚烧事件,发现公众的心理因素、经济因素、信任危机、公平性问题以及决策的公正性是导致邻避冲突产生的原因。因此,政府需要厘清自身角色以协调多方利益,扩大公民参与以降低邻避意识,科学选址以弱化位置的邻避效应,提供风险保障以缓解居民的担忧以及合理补偿以提高满意度,借此来缓解和疏导公众的邻避情结。  相似文献   

14.
公众参与是城市邻避设施建造决策时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现有的研究忽视了对邻避冲突各方进行结构化分析。通过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视角,从影响力、合法性和利益性三个标准,可以将邻避冲突的主体归纳为关键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利益相关者三类。而在分析了中国石油Y省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的决策案例后可以得知,当前城市邻避设施建造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呈现出四大特征:公众参与在城市邻避设施建造决策中的强化,关键利益相关者受到高度关注,次要利益相关者的相对忽视和潜在利益相关者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环境监管形势依然严峻,环境违法违规案件高发频发,突发性环境事件以及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环境群体性事件尤以环境邻避冲突居多,不仅不利于社会稳定,也危害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其实,建设生态城镇与环境邻避情结并没有冲突.邻避冲突重在预防,而不是事后处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避免环境邻避冲突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制度还需要健全.为了弥补政策环评的不足,应进行邻避冲突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邻避冲突,必须坚持“环评优先”,重视城市规划环评,尤其要重视公众参与,建立环境公共事务的民主协商机制,从而推进美丽中国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详细介绍了我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产业的基本状况,对几种典型的生活垃圾焚烧锅炉进行分析比较,讨论了大型公共设施PPP融资经营模式;分析并讨论了垃圾焚烧发电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垃圾焚烧发电产业中二噁英控制研究的发展趋势,垃圾焚烧锅炉的国产化趋势以及"邻避效应"在垃圾焚烧发电产业的应用研究是今后重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进而催生了许多邻避冲突事件。智媒时代来临,公民已善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利益诉求,邻避冲突事件经互联网发酵后,会激化线下冲突,甚至引发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分析网络舆情影响邻避冲突事件的原因,探究邻避冲突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困境,进而为邻避冲突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述移动通信网络渗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而作为其技术支撑的基站建设却面临着邻避效应。以福州市12345政府网络公共服务系统中关于"基站"的相关诉求为例,疏理2006—2015年的诉求内容,在描述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的矛盾现状、民意所向的过程中揭示基站建设陷入困境的原因,提出应对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邻避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移动通信基站的居民信访投诉呈多发态势,且具有从质和量两方面不断升级的趋向,而环保部门的处理结果却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这些问题背后的推手正是邻避冲突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以法治思维化解邻避冲突:明确法律法规依据,发挥主管部门牵头作用,选址规划先行;对做出特别牺牲的居民给予标准明确公平合理的补偿;全面公开相关信息,推动公众参与,实现双向沟通;开展风险评估,提供健康保险;加强正面宣传与引导,积累社会信任。  相似文献   

20.
既有国内外避责研究围绕行政改革、危机与风险管理展开了多元化讨论,但欠缺对不同政治制度背景下官员避责的统一维度的对比分析。基于比较研究视野,梳理对比国内外研究在避责的动机、策略、条件与结果上的异同后发现,国内外研究均将避责动机视作官员支配性动机之一,但二者源起显著不同;在避责策略上,二者均涵盖静态类型学与动态过程性划分方式;在避责条件上,二者主要基于特定制度安排下的“权—责”关系展开讨论;在避责的结果上,国外研究侧重社会影响,国内研究区分政府内部和社会影响两方面的后果。从方法运用来看,国外研究多采用定量方法,国内研究多为典型案例研究。这为未来深入理解我国官员避责行为发生的因果机制提供了学术支持和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