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美国公共行政学家福克斯和米勒将公共行政的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不确定的现象学要素的集合称为公共能量场,强调公共能量场包含了公众关心的事,同时又是具有活力和能量的场,是表达社会话语的场所,公共政策通过开发性的对话模式在能量场中制定和修订。在公共能量场的视域中,中国政务微博主要呈现出话语外化和释放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话语主体平等化、话语内容娱乐化、话语形态碎片化和互动方式狂欢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论述国家话语公共表达属性,为国家话语传播的提质增效打开理念认知空间,并找到创新性的实施路径。【方法】提出公共表达的概念,通过公共表达与有声语言传播、口语传播的概念辨析,明确公共表达的公共性价值追求,指出其在传媒生态重构下的适应性;【结果】国家话语公共表达是在公共场域,聚焦公共话题,追求公共利益的国家话语传播,在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维度具有多层级、多领域的应用场景。【结论】通过提升话语认知、优化语篇结构和转变话语风格三个路径,实现国家话语公共表达质量和效力提升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7,(3):65-69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不断普及。媒介化社会和高风险社会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突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群体非理性等特征。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特性和开放的话语表达使得极端言论和情绪快速增殖,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在社交场域中既相互博弈又相互融合,重构了新的话语空间和公共领域。文章以近两年各地频发的"出租车罢运事件"为案例,从场域理论、话语分析出发,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场域的话语互动与博弈过程,并提出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总是以其私密性抵抗着媒介话语将其公共化,日常生活与人的生命体验是紧密维系在一起的。在媒介话语不断制造意识形态的情势下,公共记忆作为社会整合的要素很有可能出现中心空洞化的现象,那么日常生活扮演的角色就是精神突围,即祛除媒介话语的夸饰与虚假,回归真实的存在。公共记忆对日常生活的收编与整合必须借助于媒介话语。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7)
网络社区的治理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点,线上线下联动式的"去政治化"话语表达成为社会公共事件频发的隐性因子。本文基于长时段对江西南昌市"象湖事件"事发地及其周边村庄的实地田野调研,将扎根理论与集体座谈研究方法相结合,对社会公共事件中当事各方的话语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民众在公共事件的话语表达中呈现"去政治化"倾向,通过弱者式、悲情式、戏谑化的表达方式建构起规避抗争风险的话语表达路径,由双微平台、QQ搭建起的媒介平台并非民意表达的最佳空间,反而成为加速事态演变、加剧社会风险的"发酵池",并尝试提出泛媒化影响下民众在公共事件中话语表达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6.
以群际情绪理论作为理论基点,发现网络公共事件背后多为圈层化、部落化群体之间所生产的话语的高度冲撞和对立,而话语又是在情绪化的非理性情感裹挟下生产和传递的,呈现出集群对峙下的价值错位、道德捆绑中的偏见强化以及情绪站队下的话语霸权的逻辑表征。并由此在非理性话语情境下衍生出舆论环境内的谣言倾泄、情绪背景下的事实消弭以及社会系统中权威消解的失序风险。通过切入对话理论,从媒体、意见领袖和官方权威机构三个维度对网络话语失序现象的疏解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过程一直伴随着对其本身的消解,大众传媒时代的泛娱乐化倾向既是后现代公共话语空间构建的过程,也同时在消解着公共话语的理性和意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为新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提供了可能,但其本身也包含着自我消解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勃兴和广泛应用,社会实体及其延伸的不断媒介化,人们的性别观念与实践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微妙的变迁。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相呼应,多元价值取向的互联网场域也在不断解构并重构相关的女性话语,"反剩女"话语随之应运而生。同时,立足于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语境,女性主义及话语及其表征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场域中也面临着被异化和被殖民化的双重可能。本研究将从"剩女"的话语建构路径出发,以互联网场域中的"反剩女"话语为考察对象,揭示媒介化社会语境下女性主义的现实困境和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的低门槛使得公众在网络场域实现其话语权。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同时显现多元主体,但多元主体带来话语多元,也带来话题偏移和信息变异。尤其是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的舆论纷繁复杂。本文主要就公共突发事件案例分析社交媒体舆情的共性和矫正话语的偏向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杨 《东南传播》2011,(6):27-29
微博以其即时、便捷、开放的传播特点和低准入门槛,为弱势群体和草根民众提供了话语表达平台,形成了"互动环境下的舆论场".微博中的民间"舆论场"给公众意见的自由表达提供独立空间,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核心概念不谋而合,通过有效搭建公共话语平台、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彰显了独立精神和理性批判气质,为公共领域重建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1.
李可贝 《新闻世界》2013,(9):150-151
本文分析了网络时代公共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特征,即主体多元与共时传播,进一步概括公共突发事件的网络话语表达特征,即简单片面化、嘲讽娱乐化、冲动暴力化和“意见领袖”化,并提出了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通常会激活舆论场,形成高强度舆论潮,冲击社会秩序,成为公共治理的难题。本文聚焦"新冠肺炎",兼以宁波市为例,考察舆论场中的多样态舆情议程。深入分析当前网络舆论场中多元话语的内在动因和困境,总结其总体特征,提出可操作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陈朝阳  苏可儿 《今传媒》2020,28(5):12-15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不平等的信息传受关系格局,网络赋权给予了公共话语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公共舆论的集中场域、社会结构性暴力的减压器、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和网民的主要求助平台,承担多元化媒介身份的微博跻身成为信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舆论形成、发酵、撕裂、次生分化与重组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为例,依据微博的媒介属性和公共文化属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的媒介角色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对微博舆论场域的舆情引导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构建多元包容的话语语境和健康的舆情生态,缓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4.
对大众传媒私密化倾向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下,大众传媒呈现出私密化倾向,公众领域与私人领域、公众话语与私人话语的界限模糊不清.本文就传媒私密化的表征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传媒应重新回到意义与公共领域的场所,成为公众利益与理性话语的代言者,是大众传媒伦理建设的题中要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新闻评论与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多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 《青年记者》2007,(3):81-82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中国的一个宏伟战略目标,而构建“和谐的公共话语空间”则是这一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是以在一个共享的空间中聚集在一起、作为平等的参与面对面地交谈的相互对话的个体观念为基础的,其本质就是为人们提供自由、公共的话语交流的互动平台,即公共话语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话语体系下的图书馆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最主流的公共话语体系,作为社会主导性的公共话语体系.和谐社会理论必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起到冲击、规范和建构性作用。通过对“和谐社会”的话语特征分析。作者认为和谐社会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是公平与正义。而居于社会公共领域的图书馆必须在新的公共话语体系中汲取新的理论资源。修正、完善或重建自己的专业话语体系。并重新反思和确立自己存在的依据和发展原则。文章指出。公平与正义的精神贯注于图书馆领域,意味着图书馆必须遵循知识平等与自由的原则。知识平等与自由的原则。不应仅仅归源于民主政治的需要,更应以社会正义原则为终极价值和最高指归。接受正义原则的适当制约。并体现社会合作的理念。在这样的话语空间下。为最终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知识平等与自由应成为当代图书馆学家的公共关怀。  相似文献   

17.
彭鹏  曹娟 《现代传播》2023,(12):48-54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既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也是不断应对现实挑战、建构未来传播话语体系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范式上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其话语表达、话语动员、话语更迭显示出主旨明确、推陈出新的创新内涵,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具有高度的同步性、契合性。与此同时,需要认识到,当前多元文化场域对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的主导力、吸引力、阐释力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未来话语体系的智能化深层构境中,需要洞察“视觉化”传播趋势、嵌入“算法式”传播话语体系、构造“沉浸式”传播话语体系,从而巩固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内在情感关联。  相似文献   

18.
网民通过网络论坛、与政治家对话等形式公开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和愿望,这种公共表达是否真的实现了哈贝马斯所说的"话语民主"?本文通过对"话语民主"内涵和原则的详尽分析发现,由于网络空间话语主体政治身份难以界定、网民私人角色与公共性原则的冲突、网络话语理性与非理性交织、言论的分散化、碎片化等特点.使得哈贝马斯"话语民主"所必须的原则与条件在网络空间难以实现.但我们可以借鉴"话语民主"中有益的理论内容,对网络空间公共表达进行有效的规范,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民主优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公共伦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分别通过对公共行政人员进行公共伦理教育、重视加强公共伦理的责任认同机制、良心调控机制以及伦理修养机制建设等途径来唤起道德性耻感,以期塑造和完善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人格,达到内外合一,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20.
网民话语以网络文学、网络博客和播客、社区闲谈聊天等形式被生产和编码着。中国网民话语置身于特殊的政治社会空间,敏感的公众政治话语受到压制,娱乐化的大众话语往往借助各种类型的隐喻与威权话语形成一种游戏关系,在这种游戏中进行着一种"狂欢式"的表达,同时以"游击战"的形式循序渐进地争取地位。正是依托大众流行话语这样一种缓和及循序渐进的方式,中国的公共话语空间才得以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