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雅安地震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鹏 《新闻世界》2013,(8):249-250
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都是对媒体,尤其是以党报为主体的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一次考验。本文以《人民日报》雅安地震后一个月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人民日报》对雅安地震的舆论引导特点,并在前人有关《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的舆论引导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3.
李玺 《东南传播》2015,(8):98-100
本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在4·20雅安地震和8·3鲁甸地震中的新闻报道内容进行了统计,借此总结和分析其报道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研究发现:以"硬信息"打造权威性和公信力、用"以人为本"置换"以宣传为本"、不露痕迹地进行舆论引导,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两次地震中的主要报道特点。  相似文献   

4.
谢凌磊 《新闻世界》2014,(7):252-254
本文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抽样编码,以《扬子晚报》为研究范本,选取了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国事访问、雅安地震后慰问灾区和"习奥会"三个时期的相关报道,从新闻目的、议题设置、形象塑造和报道体裁四个方面来分析习近平主席及其夫人的媒介形象,为国家领导人形象塑造提供一些建议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关注媒体在进行灾难性新闻报道时,如何通过构建新闻框架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对社会风险进行控制。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选取《中国青年报》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新闻报道为样本,运用新闻框架理论进行分析。分析发现,《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媒体关于灾难性事件报道是一个客观、理性、人本主义的新闻框架,在全方位呈现事实、合理引导舆论和降低社会风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郜筱玥 《新闻世界》2013,(10):287-288
本文选取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一周《华西都市报》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文本,采取内容分析法,并结合对两次地震稿件报道内容、来源、新闻配图情况的量化统计进行分析得出,从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报道到芦山地震灾后报道,无论是宏观上对整个报道的策划还是细节上该报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报道责任意识与挖掘自媒体能量上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7.
石倩 《东南传播》2010,(9):166-168
本文以《人民日报》和《新疆日报》对玉树地震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的主要是内容分析法,以定量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选取了从2010年4月15日到4月21日一周内两份报纸中玉树地震的相关报道。从报道数量、版面安排、报道体裁、报道内容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两份报纸的报道特色和需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刘娟 《新闻界》2009,(1):46-48
本文选取有“历史档案馆”之称的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对“5·12汶川地震”系列报道为样本,采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考察“信息公开”的环境下外媒如何获取“5·12汶川地震”信息并影响其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9.
张二伟 《新闻世界》2008,(12):109-111
本文选取《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报道教量、报道主题、消息来源和报道方式四个指标对《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析,具体呈现《南方周末》在这次报道中的框架特色和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0.
李璐 《新闻世界》2014,(12):133-135
作为关照中国社会的一面“魔镜”,春运无疑已经映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困惑,也成为媒体关注和报道的重点。本文结合媒介内容的框架分析常用的取向——“框架清单(liscs of frames)”方法,对《人民日报》(2009——2013年)关于铁路春运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究该报在铁路春运报道中的框架是什么、如何建构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11.
黄浩铭 《东南传播》2011,(1):126-128
本文研究的是国发〔2010〕10号房地产新政出台后《人民日报》以房地产为主题的新闻报道。以2010年4月16日至2010年7月16日这三个月的《人民日报》报道为分析样本,以框架理论的角度分析《人民日报》的基本框架、叙述方式,认为房地产报道从框架的角度来看变化不大,体现了政府稳定房价的决心。  相似文献   

12.
提灾难发生后,地方媒体通常会派特派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进行报道。在当前的媒体格局中,地方媒体的灾难报道如何作为,与国家级媒体、社交媒体等多种信源如何形成差异化报道,即如何让特派记者的稿件“特”起来?本文以大连地区两家报纸--《大连晚报》和《半岛晨报》的雅安地震报道为例,分析此次灾难报道中这两家媒体特派记者的采访理念和报道特点,探讨地方媒体参与重大灾难报道的规律,以促进、提升地方媒体整体报道水平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庞钊  高梦鸾 《新闻世界》2013,(7):241-242
【摘要】本文以框架分析理论为基础,以《人民日报》1993年-2012年底的转基因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人民日报》在不同时期的转基因报道框架、试图传播和呈现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莲莲 《新闻传播》2009,(10):43-43,44
框架理论告诉我们,现代大众对重大事件的判断极大的依赖于新闻媒体的报道框架.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对大众的影响尤其重要。金融危机是2008年9月以来社会关注最热的重要话题之一.对“金融危机”形象的构建体现了一个主流媒体的重要价值导向和态度方向。本为通过对《人民日报》经济新闻栏目中三个“金融危机”专版报道的变化分析,探索《人民日报》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15.
匡载源 《新闻窗》2009,(1):46-47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4天,《人民日报》即推出了“抗震救灾特刊”,专门对此次地震进行报道。报道的议题相当广泛,包括地震造成的伤亡情况、波及的地区、党和政府如何抗震救灾、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等。其中,“抗震救灾特刊”特别设立了系列报道——“抗震救灾英雄谱”专题,集中报道了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及其英雄事迹。  相似文献   

16.
阮拥军 《新闻世界》2013,(6):262-263
对《新快报》有关海珠桥跳桥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采用“跳桥者肇事”的新闻框架,《新快报》的这种新闻呈现主要是由其市场定位及编辑记者的阶层意识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张明  李立广 《报刊之友》2012,(12):33-35
《潇湘晨报》、《长沙晚报》的“三农”报道因为媒体属性、发行范围、读者定位等差异,分别呈现各自的特点。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两份报纸的“三农”报道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对此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湖南省的“三农”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年报》副刊《思想者》是以思想理论指导为主要功能定位的“大副刊”,本文对《思想者》在为期一年时间里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从报道的内容和比重分析《思想者》在编辑过程中是如何做到把思想理论融入实际生活,让思想理论真正走进读者的心里,给读者以思想上指导的。  相似文献   

19.
崔力文  彭文轩 《东南传播》2010,(12):131-133
本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的评论进行分析,探讨在此次危机性事件中两报评论所表现的特色,生动说明评论在地震报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凸显评论的价值与意义,并思考其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梦龙 《新闻世界》2014,(7):257-259
伴随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新闻媒体也逐年加大了对环境问题报道的力度。本文选取《南方周末》绿色版2013-2014年的新闻报道为样本,运用新闻框架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的框架主要是冲突框架、责任框架和人情味框架。在全方位呈现事实、深刻挖掘真相的同时,体现了《南方周末》的新闻专业主义和人文情怀,为研究国内其他媒体的环境新闻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