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建平  潘华晴 《科教文汇》2010,(29):153-153,192
中国传统纹样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的文化精髓,其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富有强烈的民族底蕴。传统纹样是民族瑰宝,如传说文化中,凤凰出世表示"天下太平无事",而梅、桃、石榴等"花纹"则蕴涵着"福寿、吉祥"的美好愿望等等。这些经典的传统纹样均包涵着丰富的寓意,如何将这些纹样予以有效利用,使其融入到家具装饰设计之中去呢?本文将对这一课题作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智胜 《科教文汇》2010,(33):116-118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开展广泛,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不仅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中华民族健康水平,而且能够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体坛,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刘洋  高大权 《科教文汇》2010,(10):169-169,180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和合思想给我国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既需要充分吸收和运用先秦和谐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又需要从多方面去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一部“中西文化交流史”既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足迹记录,也是世界其他民族走向中国的历程传记。来自其他民族的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中华民族文化的外传流播,同样丰富了其他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正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才蔚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画卷,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不朽之作,在幼儿园阶段,传承国学文化就是在用民族文化哺育儿童,培养他们宏阔视野及博大情怀,学习前人在修身养性、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通过国学文化塑造儿童高尚人格,培育及提高其人文素质及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指出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应充分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利用和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培养好大学生.并从民族精神、理想人格、建立诚信和谐关系、培养创新精神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燕 《科教文汇》2013,(22):18-20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十八大再次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党的政策精神,加强师德建设就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8.
周杏芬  纪洪海  吴士昌 《内江科技》2009,30(10):166-167
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精髓内涵的武术文化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外在是竞技表现形式得到了越来越多探索的同时,其文化内涵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武术文化传承重要渠道之一的学校武术,在教学中也正在失去人文理想的指导与规划,在这种背景下,建构学校武术的人文理想及其实现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建构武术的人文理想,是一个较大的课题,本文主要阐述如何通过学校武术人文教化,将这种武术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是民族所有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并在代际相传中凝聚、浓缩,是国家向心力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认同的基础和前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融合,最终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塑造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生力量,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促进社会对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载体,而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理应成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0.
杜春华 《科教文汇》2007,(1):143-145
中华民族文化在近代走向衰落。中国共产党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扛起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两面大旗,与民族优秀文化相融合,始终走在时代先进文化的行列,实现从政党文化向民族先进文化转变,成为统领中华民族文化前进的新文化,不仅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现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吕刚  秦峰 《今日科苑》2009,(22):151-15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设计受国际化趋势的影响和现代新媒介新技术的挑战与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在中国年青一代设计者中存在一种轻浮的"时尚"之风,认为在设计创作中追求"新、奇、怪"即为"时尚"。盲目的"拿来主义"借用西方形式之风盛行。如何在艺术设计中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提升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如何继续和发展民族文化将是艺术设计工作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赵烁 《科教文汇》2011,(4):22-23
民族院校大学生少数民族的比例较高,宽容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本文对宽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和高尚品德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民族大学生讲宽容要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宽宏大量的胸襟、善于原谅和理解他人、学会"退一步"做人和"换位思考"、尊重民族宗教信仰等观点,并指出提高大学生素质,为成就大事业打基础是民族院校大学生讲宽容的归宿所在。  相似文献   

13.
马怀忠  李强 《科教文汇》2010,(30):205-208
1492年,哥伦布发现北美大陆后,先是欧洲人,之后是其他大陆民族相继移民到新大陆。虽然美国从1776年宣布独立至今仅有200多年历史,但是来自世界各个角落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带到新大陆,使美国变成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大熔炉,从而使美国文化和民族特征变得复杂多样而难以界定。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在美国掀起了一场"美国研究运动"。美国历史学家们针对如何界定美国文化及民族特征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本篇论文将介绍"美国研究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对美国民族和文化特征研究方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大海孕育并构筑了神奇而充满魅力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摇篮,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经济、军事绵长的发展史,依托海洋而诞生的海洋文化浸润着中华民族海一样博大宽厚的精神特质。在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海洋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领他们感悟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和弘扬如海胸怀,光大民族品格,继承民族传统,使之成为提升大学生学业水平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5.
大海孕育并构筑了神奇而充满魅力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摇篮,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经济、军事绵长的发展史,依托海洋而诞生的海洋文化浸润着中华民族海一样博大宽厚的精神特质。在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海洋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领他们感悟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和弘扬如海胸怀,光大民族品格,继承民族传统,使之成为提升大学生学业水平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6.
王汉宗 《科教文汇》2012,(18):23-24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塑造。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十分重视德育教育。他围绕着"仁"与"礼"的政治目标,向学生全面实施了包括人性、人伦在内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使"政治理想"与"道德行为"两大板块的教育达到了和谐统一。本文从"孝悌"、"财富观"、"诚信"、"知行"、"自省"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黄河的水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黄河水事及其相关治河实践活动中要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水文化更是以她海纳百川的胸怀闻名于世,中华民族赋予了黄河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阐述了黄河水文化的内容和影响,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历经千年积淀,对民族人格形态的形成的有一种巨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多元文化中以儒道二学为经典。儒学占据着主流思想的地位,对人生价值的选择、个人品德的完善有其积极的引导,但亦有其局限,道家作为亚文化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让民族人格中多了更丰富的多面特征。  相似文献   

19.
沈勇 《大众科技》2012,14(4):275-277
《印象·刘三姐》深入发掘广西壮族稻作农耕文化中的"家园意识"、"场所意识",将长期以来被人类忽视的对自然与环境的审美纳入艺术表演领域,让大自然、环境和广大观众"参与"创作,"参与"演出,突破了传统的、由康德所倡导的被长期尊崇的"静观美学"的审美观念,进入了"参与美学"的生态审美高度,生动地揭示了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中"山歌唱和"的实质是天人相谐,阴阳相和,诗意栖居。基于生态美学层面上的发掘,这对今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发掘、传播传承和发展不失为一条富有创意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的文化和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需要得到良好的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远源流长,具有既丰富又多彩的内容和鲜明民族特色。应是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者认识到的神圣使命;对于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将其民族文化融入到群众文化之中;借用数字多媒体广泛的宣传,在民族地区,更好的普及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优利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