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传,明人程敏少年时被人称为神童,旅京应试,宰相李贤召见他,打算将女儿许他为偶,于是面试其文思.李宰相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上联:"因荷而得藕."程敏面对果品中的杏子略加思索而对曰:"有杏不须梅!"宰相大喜,随即将女儿许配给他.原来,李宰相的上联是谐"因何而得偶",程敏的下联是谐"有幸不须媒".一问一答,浑然天成,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2.
一天,妻子单位的同事带他儿子来我家玩,他儿子在上学前班,非常可爱。我出10以内的加法题考他,他答得非常正确,我们都夸他聪明。当我出3+7=?时,我读二年级的女儿抢着说:“等于1。”妻子同事的孩子说:“不对,是等于10。”我妻子马上变了脸,先用手摸摸女儿的额头,然后训斥道:“你今天没发烧,怎么胡说八道?”女儿争辩着说:“就等于1。”妻子更气愤了,扬起手给了女儿一个耳光,骂道:“你真是越读越蠢了。”女儿抛下一句“就等于1”冲进了房间。“女儿今天是怎么了?  相似文献   

3.
数字对联     
古时曾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数字对联@苏新民  相似文献   

4.
协议     
A局范局长这几天头痛得不得了,女儿就要毕业分配了,把她安排到哪里去好呢?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决定安排女儿到C局。范局长把自己最信任的王秘书叫来,让他去办。王秘书把这件事迅速地传达给了C局汪局长的亲信小林。小林满带笑容去找上司:“局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A局范局长想把自己的女儿安排你这里。”汪局长慢吞吞地说:“这有什么好高兴的,再说我这儿又不缺人,你去给推掉。”小林接着说:“您忘了令郎明年也要分配吗?A局又不错,是个理想之地。他先找了您,您不正好顺水推舟,做个顺水人情,明年……”汪局长与小林四目相对…  相似文献   

5.
哈哈妙旅     
米乐(主持人):结束了一天紧张忙碌的学习,到我们的“开心地带”来一次“哈哈妙旅”吧,保证能让你露出会心一笑!一天,年少的苏轼带着弟弟苏辙去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整,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整,于是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声名远播。黄丝带一天,…  相似文献   

6.
就一篇文章而言,精深的立意、绚丽的语言、鲜活的形象等等都得读过才有印象,而文章的样式却是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的。因此,考场作文要想出奇制胜,新人耳目,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材料组织形式,以新奇灵动的形式吸引读者,获得高分。怎样创新呢?看似平淡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清新自然的结构形式:一、就诊报告式同学们对因病就诊时的情形不陌生吧,可不可以用医生的就诊报告形式写作文呢?高考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就给我们展示了这种新样式的独特魅力。该文巧用谐音双关拟姓,从“望诊”、“把脉”、“透视”、“血样采集”…  相似文献   

7.
女儿下蛋     
何如平 《陕西教育》2005,(11):44-44
老妈从乡下带来一只母鸡,说是给女儿菲菲补补身体。女儿很喜欢这只母鸡.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花花”。女儿从米缸里拿出米来喂鸡.还开了瓶汽水倒进碗里给鸡喝。老婆对女儿说:“别浪费东西了.等一会儿就要把鸡杀了烧给你吃。”女儿说:“这么可爱的鸡,怎么能吃呢?我不吃!”我说:“这鸡又不生蛋.留着没用。”“那如果鸡生蛋你们就留着养,对不对?”女儿问道。“鸡生蛋就留着养。可它不生蛋呀!”  相似文献   

8.
打赌     
我有个上初中的女儿叫杨帆。不知为啥,一天到晚总跟她老爹过不去。这不,满满的一大碗饭,刚扒拉几口就要往垃圾桶里倒,我一把夺过来,坐在餐桌旁默默吃进了肚里。女儿冲我撇撇嘴说:“泔水桶”。我心情本来压抑,听到女儿不咸不淡的话,一股火直往心头蹿。我指着她鼻梁愤愤地说:“你这样的,就欠天天让你吃窝头。”女儿笑了,慢悠悠地说:“您拿吃窝头吓唬谁呢?”“哼,没让你吃呢,吃上一星期,你准熊。”“不见得吧?”女儿气哼哼地说。我被女儿顶得直瞪眼,喘粗气。我说:“那咱们试一个星期。不过,你老爹身体不好,不陪你一个星期…  相似文献   

9.
张芳  郭平 《宁夏教育》2010,(6):78-78
前不久,女儿从学校来电话说她最近感到很烦。我问什么原因,她自己也不知道. 女儿开朗、懂事、学习好,是个“乖乖女”。去年中考,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进入六盘山高级中学就读。那么,她最近因何而“烦”呢?  相似文献   

10.
2岁的女儿非常喜欢听童话故事,而且常常提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在讲《小马过,.--j-)时,她会天真地问:“小马的爸爸呢?他怎么不去送粮食?”在讲《乌鸦喝水》时,会好奇地问:“小乌鸦的妈妈不给它倒水喝么?”在讲《三只小猪》时,又不解地问:“小猪的爸爸妈妈呢?”  相似文献   

11.
一个生活平庸的人带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您说真的有命运吗?”“有的。”禅师回答。“是不是我命中注定穷困一生呢?”他问。禅师就让他伸出他的左手指给他看,说:“你看清楚了吗?这条横线叫做爱情线,这条斜线叫做事业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然后禅师又让他跟自己做一个动作,他手慢慢地握起来,握得紧紧地。禅师问:“你说这几根线在哪里?”那入迷惑的说:“在我的手里啊!”“命运呢?”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有三个女儿,二女儿玉如最为机灵聪慧,从小就效仿爸爸写稿。当年不少人发表文章都用笔名,玉如就让爸爸给取个笔名。林语堂给她取了个“无双”的笔名,谓其聪明才智举世无双。可是玉如觉得“无双”不吉利,总是单打一,还能嫁得出去?林语堂经女儿一提醒,觉得是这样。那天他正在翻阅《吕氏春秋》,忽然发现了“太乙”两个字,觉得用作笔名很不错,就对女儿说:“叫‘太乙’如何?”  相似文献   

13.
几则故事的教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哭婆”变“笑婆”《禅海珍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京都南禅寺以前住着一位绰号“哭婆”的老太太。她雨天哭,晴天也哭,成年累月神情懊丧,面容愁苦。南禅寺的和尚问她:“你怎么总是哭呢?”她边哭边回答:“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小女儿嫁给了卖伞的。天晴的日子,我想到小女儿的伞一定卖不出去;下雨的天气,我又想到大女儿的鞋一定没有人去买。我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和尚劝她:“天晴时,你应该想大女儿的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时,你该想到小女儿的伞一定卖得很多。”老太太当即“顿悟”,破涕为笑。此后,她的生活内容未变,但由于观察生活的角度变了,便由“哭婆”变成了“笑婆”。  相似文献   

14.
女儿中午放学回家,给我出了道脑筋“急转弯”:“你刚把门打开,突然看见一堆牛粪,是报警还是大吃一惊?”“当然大吃一惊了。”“好呀,大吃一‘斤’?”“不,是报警。”“也行,你把牛粪‘抱紧’吧。”女儿一阵大笑,但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  相似文献   

15.
快乐的贝蓓     
我的女儿叫贝蓓,不看字,光听名,别人老以为是小名,经常要问:“叫什么名字?”有一次,无意间问起:“你为什么要叫贝蓓?”女儿随口而出:“因为我长得像贝蓓,所以叫贝蓓呀!”“哦,贝蓓就是你这个样子的。”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还有一次夏天乘凉的时候,女儿像发现新大陆似地跑来说:“妈妈,妈妈,我们这儿有两个贝蓓。”我很惊讶,因为就我了解我们新村没有其他贝蓓啦,怎么会有两个呢?她说:“呶,就是那只小狗!”“噢!是狗贝贝啊!”她那稚嫩的话把乘凉的人都逗笑了。于是,每到黄昏,人们就会说:“人贝蓓来了,狗贝蓓来了。…  相似文献   

16.
幽默     
不会说话我问5岁的儿子:“知道你姨家的小表弟叫什么名字吗?”儿子回答:“不知道,他还不会说话呢,怎么能告诉我他叫什么名字呢?”给你吃我给儿子讲故事,讲到有一只小鸟在它妈妈老了以后捉小虫给妈妈吃,并问:“妈妈老了以后你怎么办?”儿子说道:“小鸟捉小虫给妈妈吃,到时候我就捉大虫子给你吃。”时髦我对丈夫说:“你看人家隔壁太太多时髦,衣服一天换一套。”一旁年幼的儿子插言:“航航小的时候更时髦,妈妈一天给我换好几套衣服。”足球在踢他放学了阿毛还没回来,阿毛母亲问他同学:知道阿毛在干什么吗?”“如果他当前锋…  相似文献   

17.
轻松驿站     
他知道得太多了 一个小男孩对他妈妈说道:“我决定不读书了。” “为什么呢?”妈妈问到。 “我听新闻报道说,有人在意大利被枪杀了,因为他知道得太多了。”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课堂评价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答问、作业、演示、表现所作出的评价性语言。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如上海的朱震国老师在教授《白色方糖》一课时,当有学生提出问题:“(老人)‘不愿意去’就说明女儿很想他去,他能喝咖啡就说明能去美国.他为什么不去呢?”其他学生回答“不想给女儿添麻烦”“人生地不熟”时.朱老师追问道:“如果是你,你现在也能喝咖啡.不会英语.也不认识周围那么多的人,你会去吗?”学生若有所悟地答道:“他喝咖啡就是思恋美国的女儿。”  相似文献   

19.
封建时代文人每以出联求对来作为衡量学识的手段,历史上也因此留下了不少妙对佳话。信手拈来明朝妙对二则如下:其一,常熟人李杰年仅数岁,便已聪明过人。有一次,其兄指着天上的“紫微星”命其对出下联。李杰不假思索地答以“黄道日”。一言既出,举座旨惊。其二,明朝泰景年间,李东阳、摸敏政二人以年幼而聪敏,被作为神童举荐。明景帝亲自召见,并出题“螃蟹浑身甲胄”以试其才。程敏政对以“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则对以“蜘蛛满腹经纶”。明人妙对二则  相似文献   

20.
春节过后一上班,同事就对我讲,寒假第一天,女儿一觉睡到日上三竿,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冲他大叫:“烦死了,作业那么多!写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讨厌!”上六年级的女儿,已经到了看什么都不顺眼的年龄。他听了没着急,心平气和地对女儿讲:“你嚷什么?许多事情你既然改变不了,那就要顺从,想办法解决,把事情办好。作业多怎么了,安排好时间写完它。作文更没有什么不能写的题目,给你出个‘狗屎’你也得写。”女儿不发牢骚了,开始和他讨论怎么写这篇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