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战初期,法国视德国为在欧洲大陆的主要对手和唯一潜在威胁,肢解德国成为法国上下的共识,法国对德国政策就是它的对外政策。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法国逐渐软化其对德国的强硬政策,容忍德国在经济上、政治上以至在军事上重新崛起,基本上实现了法德和解。第四共和国政府对德跨出了由肢解到和解的关键一步,和解的基本实现,为后来法德的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础。50年代末,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将法德关系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阶段。战后法国对德政策,大致经历了肢解——和解——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二战初期,法国视德国为在欧洲大陆的主要对手和唯一潜在威胁,肢解德国成为法国上下的共识,法国对德国政策就是它的对外政策.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法国逐渐软化其对德国的强硬政策,容忍德国在经济上、政治上以至在军事上重新崛起,基本上实现了法德和解.第四共和国政府对德跨出了由肢解到和解的关键一步,和解的基本实现,为后来法德的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础.50年代末,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将法德关系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阶段.战后法国对德政策,大致经历了肢解--和解--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萨尔问题是在法国全面肢解德国的政策失败后凸显出来的,是二战后法德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牵扯到法德和解的各个环节。法国在大的国际局势的变动下,不断改变自己对德政策的立场,直到最终放弃萨尔,实现与德和解。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宣布"中立"的土耳其政府实际上执行了亲德反苏的政策.大战爆发后签定英法土三国互助条约,明显针对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前夕与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沉重打击苏联;在参加对德作战问题上一再拖延,源于亲德仇苏;战争后期苏联意欲在黑海海峡问题上惩罚土耳其,却适得其反,将其推向西方,对自身利益构成危害.二战期间的苏土紧张关系表明,一国对外政策以国家利益为依据,但以尊重它国利益为前提.  相似文献   

5.
苏联驻德军管机构、苏联驻朝军管机构,是二战结束后初期苏联对德国、朝鲜占领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它始于反法西斯战争中对欧亚大陆两大战略要地的军事占领,成长于依照苏联模式对当地战后重建的经济、政治改造之中。由此,确立了苏联对两地深刻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开展世界革命为己任的共产国际在其活动的实践中既是苏联对外政策的工具,又在一定的条件下成为苏联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的障碍.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苏联与美英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随着盟国对德战争的不断胜利,美国和英国对苏联的担忧增加了,并且使得苏联与美英的关系在1942-1943年上半年出现了危机.为了消除这种危机,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同时,为解决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扫除障碍,作为向西方国家作出的一种友好的姿态,1943年5月,斯大林作出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共产国际的解散标志着苏联开始走上与美英在战后进行合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初期,法国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并保障自身的长久安全,一度坚持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但1947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法国开始逐步实行与德和解政策,使欧洲共同体逐步得以建立。法国对德政策的这一根本变化,既与美苏冷战的背景有关,也是法德两国政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昆明市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研究课题《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苏联关系问题研究》书中的一章。文章主要阐述了共产国际解放以后苏联与中共产党、中国革命的关系问题,对《雅尔塔协定》、苏联出兵东北、苏联关于中国战后应该和平不打内战的主张、斯大林劝阻解放军过长江、苏联在解放战争中的积极作用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等几个重要问题,作了深入地实事求是地评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方决定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并允许其加入北约后,苏联便决定主张承认"两个德国",希望能够维护加强民主德国的国际地位。而中国在德国问题上也与苏联保持一致,支持承认"两个德国"现状,宣布结束对德战争状态,并与民主德国签订了《中德友好合作条约》。但中国在德国问题上的态度又是有限度的,中国坚决表明台湾问题与德国问题有着根本的不同,同时又不忘对德国的统一前景作更加积极的表达。这样的表态其实与中国自身的两岸统一政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德国战败后,由美苏英法组成的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各自占领区推行非军事化政策,在对德国军事工业企业设施进行大规模拆除中,苏联驻德管制机构对德国科学技术人员和德国科技的转移,采取了"自愿强制、为我所用"的做法。这种有选择性的人员和科学技术转移,特别是对火箭制造、飞机制造、原子武器制造及军事造船等技术的转移与利用,对苏联的经济恢复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加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联曾经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大国,是战后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民族问题始终是学术界公认的焦点问题,也被认为是直接引发苏联国内紧张局势,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诱因之一。强制性民族迁徙,是苏联在自身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行的一项民族政策,正是这项民族政策直接埋下了民族冲突、民族仇恨、导致国家解体的祸根。今天,我们重新对这一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不但有利于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全面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精神要义,而且对于现时期我国积极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初期,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处理德国问题上,产生突出矛盾,导致了柏林危机和两个德国的形成,这对战后欧洲和整个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者巴尔克(Dennis L.Bark)正确地指出,柏林是“欧洲的世界性焦点”,这就是说,战后东西方矛盾和冲突的重点是在欧洲,而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华约还是北约,都把它们的欧洲政策的基点放在德国;同时,东西方在德国的斗争又通过柏林问题获得了集中的体现。所以,巴尔克认为,“如果说研究德国是理解欧洲的钥匙的话,那么研究柏林则是理解德国的钥匙。”而要研究柏林,首先必须探明战后柏林问题形成的历史根源。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两年前,法德俄三国领导人组成反对美国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反战轴心”。正是伊拉克问题,使法德俄领导人的关系大大前进了一步。一年多来,三国之间的共同战略利益并没有增加多少,但这一特定情况下形成的三国首脑外交活动,却似乎有了经常化的趋势。2003年4月和9月,三国领导人先后进行了两次会晤,讨论伊拉克战争和战后重建问题。今年8月31日,法国、德国和俄罗斯三国首脑再次聚会黑海,随着这第三次非正式三边峰会的召开,引发了对上述三国三角关系的种种猜测。本次峰会的地点选在俄罗斯总统普京位于黑海度假胜地索契的豪华别墅。三位领…  相似文献   

15.
战后初期苏联对日政策问题,是重新构筑战后远东政治格局的重要事件之一。苏联要求扩大在占领和管理日本方面的作用,力阻美国在日本垄断地位的形成。随着苏美矛盾在冷战后的不断加剧,苏联抵制和最终拒绝在美国主导下的对日和约上鉴字,搞清楚这一问题,对于理解远东政治格局在冷战背景下的演变及冷战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于法西斯国家对中国、埃塞俄比亚与西班牙等国人民的进攻,到1939年九月初希特勒德国进攻波兰与英、法对德宣战时,欧洲的战争全面爆发了,成为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1941年六月,希特勒德国背信弃义地进攻苏联与同年十二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引起了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苏联与美国参战后,西方战场与东方战场互相连接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更为扩大了。战争的一方面是以希特勒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另方面是以苏联为首的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法国希望在德国法占区进行一场有效的教育改革,以实现对德国的"再教育"。在这一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德国青少年摆脱了战后的迷茫,获得了接触法国文化的机会,并且在对历史和未来的认识上与法国达成了共识。法德在历史教科书编写等问题上形成了合作,为法德的历史和解与携手共进做出了人才与教育方面的铺垫。  相似文献   

18.
战后60年来,德国、日本两国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德目敢于正视历史的荣与辱、正视纳粹时期的历史,因此赢得了邻国的尊敬并成为欧盟的重要一员;而日本右翼则极力否认、粉饰侵略历史。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通过对德、日两国在对待战争问题上的不同态度进行剖析。以便使我们吸取经验及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9.
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苏联于10月吞并波兰东部。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也被苏联合并。苏联新并入的地区大约有200万犹太人。在这些新的地区,苏联政府推行了“苏维埃化”政策,进行改造。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苏联建立了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苏联政府接纳甚至鼓励了一定的苏联犹太文化自治。战后,鉴于形势的改变,苏联政府逐步调整了对境内犹太人的政策,掀起了一场排犹运动。以此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于1985年7月28至8月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市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教学,以及从事新闻、出版等工作的1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代表们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和英俄争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苏联的对外政策、战后的冷战和军备竞赛、战后世界战略格局的演变、战后美国与各国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期间,外交部副部长钱其琛同志应邀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的报告。本届年会还对组织编写多卷本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史丛书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并作出具体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