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文章《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999年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均有影响的作家一下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多次看到一段作家王朔“骂记者”的视频.这已经是多年前的事儿了,起因是:王朔在凤凰卫视录制节目间隙聊天时,对某名人(王朔一位朋友的丈夫)做了相对负面的评价,闲聊内容凤凰卫视自然没播,但坐在台下的某报记者将其记录下来发表在报纸上.之后在央视一个节目录制现场,见到该记者的王朔发飙了.十几分钟的视频中,王朔一直在“骂”,记者则不停做着解释.王朔将不经其允许把闲聊中的话登出来定性为“栓对儿”,意在通过制造矛盾扩大报纸影响.针对记者对于负面效果“我们也没想到”的解释,王朔回应“你们应该想到”.  相似文献   

3.
话中有画     
“当今流行的酒吧、蹦迪、吸毒、颓废、上床等内容,我是没法写好了,在那些新生代作家面前,我很惭愧。”——著名作家王蒙说“愧对”新生代作家。你们报社能给我多少钱?我写一个字5元钱,两千字就是1万元。”——上海《青年报》的记者近日向王朔约稿,王朔自报身价。“我是个音乐制作人。我做音乐只图  相似文献   

4.
1999年11月卫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时的第一个反…  相似文献   

5.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均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  相似文献   

6.
王朔一向是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但通过对王朔所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渴望》中的女性形象的原型探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作品内部蕴涵着丰富的神话原型,由此可见,一向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王朔不可能割断传统。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发现其文本明显表露出男性叙述者的痕迹,表露出女性作为第二性,这一传统文化积淀在男性作家心理的承袭。  相似文献   

7.
二、作家和出版界文人(?)字卖文以维生计,古今中外皆然。只是靠卖文章吃饭为职业,三百六十行多出一个“写作行”,美其名曰“作家”,却是近代之事。文人穷酸,书生无用。形象虽不敢说“于今甚烈”,至少在经济落后地区仍不怎么高明。因为在繁华似锦的社会相中,过去  相似文献   

8.
或许在我们记忆中,作家是如陈忠实般厚积薄发的长者,是如余秋雨般睿智洒脱的女人,是如王安忆般细致沉着的知性女性,还是如王朔般嬉笑怒骂、玩世不恭的文学顽童.  相似文献   

9.
出版     
主打栏目“作家立场”,刊发王朔的《我看大众文化》。王朔认为“一切为人民服务”与“一切向钱看”是不打架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同时也是利润最丰厚的。大众文化是对大众的跟随与迎合,是极其劳累不好玩的,非得很坚强很贪婪的人才能从事。自己的创作并不是真正的大众文化,而是一种个性化的写作。王朔在文中创造了“精神资产阶级”一词,认为大众文化反映的就是“精神资产阶级”的精神实质,也就是所谓的“人文精神”。大众文化是封闭自足的、没有危机感的迷醉,是腐朽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年底有一天路过书亭,见一本王朔的小说《一面说谎一面陶醉》(以下简称《一面》),封面有王朔的大照片,显著位置有两行黑体字:“2004年最受瞩目的长篇小说”“王朔历时两年潜心创作的最新力作”,封底除一幅王朔的小照片,还有作家刘震云和导演冯小刚的评论。刘震云称其为“2004年写得最好看的小说”,冯小刚说自己幸亏不写小说,不然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因冒名伪作泛滥,我特意认真地翻阅了一下,不光纸张、排版、印刷、  相似文献   

11.
莫言、王朔、余华、苏童都是名动文坛的作家,近日四人选辑的《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系列面市,引起广泛关注,有媒体甚至称其为“联手炒冷饭”……  相似文献   

12.
唐伯虎早期的生活经历,促使唐伯虎在中年开始以卖文鬻画谋生活,这些生活经历对唐伯虎的诗书画艺术创造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唐伯虎卖文鬻画谋生对其诗书画艺术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电视界出现了一批作家制片人,他们不仅为电视剧提供文学剧本,还参与电视剧的资金筹集、演员选择、拍摄制作和市场运作,真正成为剧组的“当家人”。作家当制片人,无疑可以发挥其文学的特长,他们在选择修改剧本方面是内行,对于提高电视剧的文学品位有相当优势。首先触电拍电视剧的作家是北京的王朔、陈建功、李功达等,其他地方有范小天、刘毅然、贾鸿源、黄志远等人。  相似文献   

14.
张生军  琚和 《传媒》2005,(1):39-41
当年,作家王朔称自己是"码字"的作家,而他却戏称自己是"闻字"的作家.走遍京城,他先后采访了包括杨成武、王光美、邓朴方、巩俐、赵薇、冯巩、桑兰等500多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在全国6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250多万字的名人访谈和纪实作品,而面对如此传奇的他,朋友们却把他称作"咱北京的袖珍老爷儿们",他就是中国有史以来,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  相似文献   

15.
影视作家 文学不景气,“触电”成为作家名利双收的捷径之一。王朔、海岩、刘恒、苏童、刘震云、北村……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家。以擅长历史皇帝题材的二月河为例,《雍正皇帝》第一部稿费不过千字25元,畅销以后涨到千字45元,6%的版税。1999年,央视同名电视剧播出后,《雍正皇帝》越卖越火。仅此一部小说,二月河便可拿到150万元的稿酬。  相似文献   

16.
路金波说自己现在是"行业公敌",圈儿里口碑极差,据说"北京的书商吃饭,没事儿就骂骂路金波,说我在捣乱"。那时几个最大牌的作家,应该就是韩寒、安妮宝贝和王朔了,被路金波戏称为"男一号"、"女一号"和"老一号"。  相似文献   

17.
已经11年没有在中国文坛露面的马原正在策划一项前无古人的热闹活动:与上海一家著名童车品牌合作,联合当今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0位作家,以一种接力赛的形式,在网上在线写作,完成一部40万字的小说,共同创造一个新世纪的著名儿童形象。马原透露,这十位作家中包括阿城、王朔、莫言等。  相似文献   

18.
进入2000年,王朔无疑是文坛上最惹眼的人物:先是炮轰金庸的余波未平,接着推出第一本随笔集《无知者无畏》。新年刚过,冯小刚在海南三亚开拍新片《一声叹息》,而编剧就是王朔。本刊记者近日为此专访了王朔。  相似文献   

19.
我看王朔     
《新闻出版交流》2000,(4):32-34
1王朔和他的同时代作家比起来 ,起点不算高。在刘索拉写出她的《你别无选择》、徐星写出《无主题变奏》、莫言写出《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 ,马原写出《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的时候 ,他在写什么呢?在写《空中小姐》。这是什么东西?通俗言情故事而已 ,无论是立意、结构和贯穿其中的情调 ,都是对70年代的流行小说《爱情故事》的模仿。王朔那时的趣味相当于今天一个刚失恋的18岁女孩 ,自以为历尽风雨 ,有大款出钱让她做歌手 ,于是在自己的第一支单曲中哀怨地演唱那一段痛史。这痛史其实是一段感情游戏 ,一唱起来也知道这东西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红红火火的“王朔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化、情感化的社会现象。虽然我认为。王朔本人和他的作品中,更深层些的是一些人生的审视和反思,其中不乏理性的批判。但是在“王朔热”中。人们注意得更多的却是对那些辛辣的嘲弄、苦涩的调侃的欣赏与把玩。由此而产生的快意构成了“王朔热”中不易言传的情感力量。这只能表明,情感方面的生活在社会上确实有极大的需要和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