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出了采用接力热管式油管进行稠油开采井筒伴热的观点。对接力热管式油管系统的伴热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接力热管式油管系统能有效提升稠油的出口温度,其伴热效果随热管支数的增加而降低;在保证热管内管内径一定时,热管的间隙越小,出口油温越高。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稠油井电泵开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塔河油田的机械采油工艺中电动潜油离心泵采油工艺占机采总井数的31%,是主要的机采工艺,该文结合塔河油田2区、4区奥陶系油藏储层特征和油品特性,对电泵稠油开采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获得适合塔河油田稠油开采的电泵系统指导体系。  相似文献   

3.
前言 机采工艺中对于稠油开采的适应性循序依次是水力喷射泵、螺杆泵、电潜泵、管式泵,每一种工艺都有其独自的优缺点,并各自针对稠油等特殊井况有针对性改进和相应配套工艺,对于以上几种工艺,塔河油田都先后进行过尝试和摸索,在总结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工艺发展,对潜油螺杆泵抽稠工艺在塔河油田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对于丰富和提高塔河油田的稠油开采工艺都有很重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李荣强 《今日科苑》2009,(20):78-80
稠油是塔河油田油藏的最大特性,目前塔河油田的机械采油工艺以有杆泵采油工艺和电动潜油离心泵采油工艺为主,其中电泵采油工艺以其深抽、大排量、管理方便等特点成为越来越为重要的机采工艺和发展方向。该文从粘度对离心泵特性影响的研究开始,系统地提出了提出了稠油井电泵开采技术:一是提出了对电泵本身进行技术改造措施,二是研究并提出了相关配套工艺,三是对电泵深抽(5500111—4200m)提出了相应技术改进的研究。对于丰富和提高塔河油田的稠油开采工艺都有很重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依据泵系统经济运行的相关标准,结合油田现场应用情况,以泵系统运行参数和效率为主要考核因素,提出了一套稠油输送双螺杆泵系统的适应性评价方法。另外,以塔河油田现役稠油输送双螺杆泵的运行情况为例,对其在工况条件下的适应性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制应用一种新型油管清洗装置,介绍油管远红外预热清洗装置的结构、原理,对比分析该装置优点和效率,指出该装置在相关领域推广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贤淑 《今日科苑》2010,(14):59-59
乐安稠油油田无常规生产能力,必须用热采技术,电热技术开采,先后开发应用了电热杆、过泵电加热、油管电加热、大斜度过泵电加热等系列配套技术,有效开发了大部稠油难动用储量,恢复了大部分稠油停产井,尤其是在草古1地区利用电加热等冷采技术开发,形成了适合油藏特点,独具特色的潜山稠油底水油藏前期开发冷采工艺系列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以往河口采油厂对管杆热洗采油人工启停方式进行控制,人工劳动强度大,能源浪费严重。本文介绍利用PLC和上位机平台,编写多变量参数控制算法,进行电加热装置智能化多级启停控制,建立一套智能化的温控系统,实现精确控制加热时间与加热温度,实时计量能耗。河口采油厂目前开油井2238口,油井在作业过程中需要进行油管杆的清洗修复工作。据统计,河口采油厂一年清洗油管杆150多万米,电耗230万kWh(千瓦时)。目前采油厂油管杆热洗装置,对其1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中以塔河油田KZ1-5H井为研究对象,对提升塔河油田底水油藏的开发效果进行了射孔完井设计。通过分析射孔打开位置和打开程度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优选了射孔枪弹参数及打开位置与打开程度,提出了适合KZ1-5H井的射孔参数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现场运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重油废水中,重油存在的特征及其环境产生的危害,阐述了双级气浮在重油废水处理中的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工程设计参数、处理效果及效益分析。运行结果表明,该工程运行效果明显,成本低,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11.
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主要采用机抽井生产,在油井长期的采油过程中,由于井斜使抽油杆与油管产生偏磨,滨南作业区稠油井多,井内酸性液体往往造成油管腐蚀和磨损脱落或断裂事故。对于严重偏磨甚至出现裂缝的无接箍油管的打捞,难度往往非常大。内捞油管很容易涨破撕裂油管,造成作业复杂;外捞油管很容易变形向内卷曲,不能承受载荷。针对这一难题,采取了非常规的打捞方式,加工了开窗打捞筒和使用三球打捞器,在实践过程中证明,开窗打捞筒和三球打捞器是滨南作业打捞断脱油管、抽油杆最合适的打捞工具,不但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和作业风险,而且为滨南采油厂油管断脱打捞积累了经验,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2012年青海油田的重点项目“井下作业公司油管(杆)清洗线改造工程”设计中,将生产线用蒸汽供热改为用设备自带的直接加热系统,实现了加热清洗水的循环利用,减少了污水排放,减低了能源消耗,节约了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13.
稠油的降粘为影响稠油油田的开发效果及输送的主要难题。目前有关稠油超声波降粘,尤其是稠油采出液超声波降粘的机理不够清楚,需深入研究。本文研究了超声波稠油采出液粘度各因素的影响,进行了降粘参数的优化。研究发现,经超声作用后,稠油粘度可以大大降低,降粘率可达85%。对于稠油采出液,影响超声波降粘效果的因素依次为超声波输出功率、处理时间、含水和温度。超声波处理对蜡晶的数量、尺寸、聚集形式有明显的影响。证实了超声波和降粘剂的协同效应,减少化学剂用量,降低降粘成本。  相似文献   

14.
连续油管是一种缠绕在大滚筒上,可连续下入或起出油井的一整根无螺纹连接的长油管。同常规油管作业具有减少地层伤害、作业安全可靠、节省作业时间等诸多优点。连续油管酸化工艺是用来对垂直井、大斜度井、水平井井段进行酸洗或定点注酸作业。其主要优点有:减少在作业过程中附加的地层伤害;连续油管可以带压下井内,避免采用压井液所产生的油层伤害;采用连续油管可进行过油管作业,不需起出生产管柱,避免油层与环空井液接触;由于作业过程中不需设置封隔器及起出管柱,因此,可以消除起下作业时对井口及井下压力密封所产生的损害;消除了管壁杂质或其它不可溶岩屑通过生产管柱或作业管柱进入完井井段,避免了完井管柱与酸液接触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腐蚀,减少了溶解垢物及铁锈替置到地层的几率。具有很高的可实施性及安全性,尤其是在不了解生产管柱状况的情况下,也能用连续油管进行酸化作业。州62-平61井是大庆油田的一口水平井生产井,该井采用了连续油管酸化工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阐述了连续油管酸化工艺的特点及原理,并介绍了连续油管在大庆州62-平61井酸化施工情况及实施步骤,分析了连续油管酸化效果,说明连续油管酸化工艺是一种有效的受污染油层解堵增产工艺。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协调EDTA清洗工艺在锅炉清洗时的各种条件,清洗效果及该工艺的优缺点,并将几种常用的清洗介质清洗工艺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王伟  黄海英  刘甲红 《内江科技》2008,29(5):121-122
为了高效开发坨82块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在分析坨82块油藏开采技术难点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于坨82块油藏开采中射孔、防砂、注汽、井筒举升工艺进行了优化配套,经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实践表明,采用针对性强的射孔、防砂、注汽、井筒举升配套稠油开采工艺技术是高效开发疏松砂岩稠油油藏的关键,坨82块稠油油藏开发实践对科学合理开发同类稠油油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克兢  姚兰芳 《内江科技》2009,30(1):100-100
通过对王庄油田沙一段油藏进行研究.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薄层稠油油藏的散热规律,根据由藏性质特点.对注汽强度、千度、速鹿及注汽量等参数进行研究及优化.从而提高薄层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本文以王庄郑41块为例介绍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注汽过程中的热损失研究应用.从而为薄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油管现场无损检测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管是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材料,随着使用周期的增加,油管的损坏程度增大,产生失效的几率越高,若不及时对其质量进行科学的技术检测,会对油田的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本文详细阐述油管无损检测技术在油田开发生产中的意义、使用原理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稠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油藏资源,开采稠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坨82断块为研究模型,精细剖析了强水敏特稠油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技术,并对开发中区别于其它类油藏的特殊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影响开发效果的各种因素,针对性地进行了在开发生产中地质、工艺等方面的评价,揭示出吞吐开发规律,提高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颖 《内江科技》2012,(3):146+198
胜利油田陈25块为薄层稠油油藏,应用水驱方式开采后,油水流度比大、油井含水高,严重影响了区块整体开发效果。需尝试新的开发方式,提高单元开发水平。在细致地油藏地质描述、开发效果评价、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水溶性自扩散体系水溶液室内驱替实验、经济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对陈25区块实施并完成了自扩散降粘剂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行注水井伴注矿场实验后,效果显著,该块增加了水驱油效率,提高了渗流能力,经济效益显著,达到了化学驱油、降水增油的目的,解决了陈25单元薄层稠油区块改善水驱效果的问题,对稠油区块的开发具有很好示范作用,具备广泛的推广价值,为水驱薄层稠油油藏探索了一种新的经济有效的改善水驱效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